文化中國行|古時明月今猶在 一磚一瓦話鄉愁——從中國傳統民居中讀懂家的含義-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4 09/18 11:23:44
來源:新華網

文化中國行|古時明月今猶在 一磚一瓦話鄉愁——從中國傳統民居中讀懂家的含義

字體:

  在中國,各式傳統民居飽含“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的智慧,讓人們對家的情感,有了寄託。

  中秋時節,新華社推出“總在花好月圓時”系列融媒體報道,以9處中國傳統民居典型案例為樣本,帶領觀眾從一磚一瓦中品味鄉愁,讀懂家的含義。

  江蘇:水鄉里的記憶 古鎮裏的家

  江南水鄉,“小橋流水人家”的意境渾然天成。在蘇州市吳江區的同裏古鎮,民居多為“粉墻黛瓦”的外觀,不僅清新雅致,也符合江南地區溫婉細膩的文化氣質。

  從空中俯瞰古鎮,馬頭墻和屋脊層層疊疊、連綿不斷,是一種古樸的江南式美學呈現。目前,同裏古鎮仍有兩千多戶居民居住,每逢中秋節等重要節日,家庭成員團聚於此,共享天倫之樂。

  福建:尋方圓之間 看煙火星辰

  圓與方,辯證統一在中國人對家的理解裏。閩西永定,圓如明月的土樓依偎在青山綠水間,兼具防衛和聚族而居的功能。

  福建土樓如同滿月的造型,與中秋的團圓意象不謀而合,融入客家人對“天圓地方、天人合一”的哲思和對“萬事和合、子孫團圓”的珍視。

  山西:在百年大院裏 “刻”下鄉愁

  山西省晉中市靈石縣王家大院由靜升王氏家族經明清兩朝,歷300餘年修建而成,包含百餘座院落、上千間房屋。

  祖輩們將修身積善之語,融入楹聯、匾額和雕刻。匠人的巧手,把吉祥花草、歷史典故,定格成一幅幅勉勵自身、訓誡後輩的畫卷。

  雲南:古村“印”時光 月下話團圓

  在雲南省晉寧區滇池畔坐落着一個村莊,因取“古樸寧靜 福澤安康”之意名為福安村。福安村始建於明代,村內保存着眾多完好的古建築。村內四四方方的老宅子像印章一樣,故有“一顆印”之稱

  老屋陪伴着村裏的老人,老人也守護着老屋,守護子孫後代的根。如今,在保護中發展起來的“一顆印”,也成為許多人心中的鄉愁記憶。

  陜西:一孔窯洞 一抹鄉愁

  點綴在溝梁峁垣間的窯洞,安撫着陜北人的鄉愁。在陜北人眼中,這種因地制宜修建的房子堅固耐用、冬暖夏涼。

  它們源於自然,更在自然和人文的漫長交融中,成為獨特的文化符號,承載黃土地上的繁衍生息與家風綿延。

  北京:古韻四合 一院拾起舊時光

  四合院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合院式建築,它集實用與文化於一身,體現着中國建築之美。“千金門樓四兩屋”,在整個老北京的建築規制當中,四合院佔有重要的位置。

  屋中有院,院中有樹,樹上見天。靜謐與詩意,在這裡緩緩流淌,四合院,留住了記憶,留住了時光。

  河南:地平線下 別有一番煙火氣

  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入戶不見門,聞聲不見人。河南省三門峽市陜州地坑院被譽為民居史上的“活化石”,距今已有4000多年歷史。

  每逢中秋節,地坑院都會接待絡繹不絕的游客。大火燒旺,佳肴擺滿,四四方方的地坑院也凝聚着一整個家族的回憶。

  安徽:粉墻黛瓦間 徽韻意悠長

  徽派建築以青瓦白墻、磚雕門樓為顯著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為典型,被譽為徽州“古建三絕”。

  明清時期是徽派建築的鼎盛時期。隨着徽商的崛起和社會經濟的繁榮,徽派建築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當年在這裡修建民居的徽商,他們後輩的足跡如今已經遍及海內外。但這裡的一磚一瓦,始終是他們內心深處的牽掛。

  廣東:聳立的碉樓 縈繞無盡鄉愁

  開平位於廣東省江門市,在海外有鄉親約103萬人,素有華僑之鄉、碉樓之鄉、文化藝術之鄉、中國建築之鄉和世界名廚之鄉的“五鄉”美譽。

  開平碉樓的設計融合了中國傳統建築元素和西方建築風格,展現了華僑對家鄉文化的自豪以及對外來文化的包容。它們是僑民客居他鄉、艱苦創業的注腳,也凝聚着游子對回歸故土、闔家團圓的渴望。

  光陰的洗禮,讓一庭一院、一門一窗、一榫一卯,有了豐富內涵,也讓家的模樣,有了更多變化。不變的,是人們對生活的熱愛。

  家,是故鄉的老宅,是醇厚的家風,是歡聚的親人,是團圓的餐桌。無論身處何方,家總是你我心中最深情的牽掛。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

  新華通訊社出品

【糾錯】 【責任編輯:趙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