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14日電 題:加速打通信息“大動脈” 新型信息基礎設施為數字經濟“搭橋鋪路”
新華社記者王悅陽
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信息“大動脈”,新型信息基礎設施發展迎來更明確路線。
引導面向全國、區域提供服務的大型及超大型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超算中心在樞紐節點部署;打造具有影響力的通用和行業人工智能算法模型&&;深入開展“雙千兆”網絡建設……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相關部門發文推動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協調發展。
新型信息基礎設施主要包括5G網絡、光纖寬帶網絡等網絡基礎設施,數據中心、通用算力中心等算力基礎設施,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區塊鏈基礎設施等新技術設施。
“我國已形成網絡、算力和新技術基礎設施全面發展的格局,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5G網絡、光纖寬帶網絡和移動物聯網絡,算力基礎設施規模和水平位列全球前列,人工智能、區塊鏈、量子信息等新技術設施蓬勃興起。”工業和信息化部有關負責人説。
當前,堅實的信息底座為數字經濟“搭橋鋪路”,融合應用加速向行業滲透,新業態新模式新動能不斷涌現。
在河北雄安新區,道路信息全天候實時採集,裝有車載設備的車輛與道路系統實現互聯,智慧城市建設豐富的應用場景,推動城市治理走向精細化、智能化;
在內蒙古師範大學附屬雲谷學校,“全場景”智慧教育讓黑板從板書工具躍升為教師AI助手,語音喚醒“智慧黑板”,便可調取課本外相關知識,還能實現批改作文、智慧化錄課等功能;
在河鋼唐鋼高強汽車板有限公司,5G無人天車在10多米高空中往來穿梭,20多噸重的鋼卷被輕鬆吊起,工作人員借助電腦完成遠程精準吊裝,徹底告別曾經“爬上爬下、冬冷夏熱”的作業環境。
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應用驅動下,數據和計算服務需求激增。數據顯示,今年1至7月,雲計算、大數據等新興業務保持兩位數增長,累計完成業務收入2584億元。截至7月末,5G基站總數達399.6萬個,佔移動基站總數的33.5%。
隨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演進發展,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在區域、行業間的協調聯動,進一步釋放數字經濟乘數效應。
區域間協同促進普惠發展——
這是跨省數字合作的生動實踐:具有超低傳輸時延的超級雲“閩寧雲”實現福建政務、工業、醫療、教育等數據直達寧夏,將福建和寧夏兩地緊密聯通。截至2024年6月底,“東數西算”八大國家樞紐節點直接投資超過435億元,拉動投資超過2000億元,機架總規模超過195萬架,整體上架率達63%左右。
開展“信號升格”專項行動、部署加快“寬帶邊疆”建設……電信普遍服務有效縮小城鄉、區域間的數字鴻溝;全面啟動“東數西算”工程、推進“雙千兆”網絡統籌集約建設……東中西部地區結合各地優勢建設新型信息基礎設施,縮小差距,提升整體發展水平。
行業間協同推動提質增效——
5G-A被認為是拓展5G能力邊界、持續釋放5G創新潛力的發力點。今年以來,5G-A行業應用多點開花,在工業領域,5G-A向生産控制核心環節與産品全生命周期延伸,賦能新型工業化核心場景,實現提質降本增效的目標;在新經濟領域,5G-A技術為低空經濟發展築基,支撐城市物流、商務通勤、空中游覽、醫療運輸、應急救援等應用場景,賦能低空經濟“展翅高飛”。
推進信息設施與傳統設施融合發展,深化基礎設施跨行業共建共享,能夠降低投入成本,實現集約高效發展。記者了解到,工業和信息化部等相關部門將完善信息基礎設施與其他基礎設施跨行業共建共享機制,通過建立需求清單等方式,推動雙向資源開放共享。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金壯龍&&,建立健全信息基礎設施統籌規劃、整體布局和協調聯動的體制機制,適度超前建設5G、算力等信息基礎設施,深入推進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深化“5G+工業互聯網”融合創新和規模化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