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9月10日電 題:民聲有“回聲” 難事不難辦——廣西南寧建設基層實踐基地架起為民“連心橋”
新華社記者陳一帆
“社區監控攝像頭壞了,居民安全存在隱患”“小區樓棟扶梯破損嚴重,老年人下樓不便”“建議加快小區適老化改造”……
在廣西南寧市青秀區新竹社區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基層實踐基地,一本厚厚的《代表接待、走訪記錄簿》,記錄着社區居民群眾向人大代表反映的樁樁難事、件件訴求。
這些民生問題,大多從社區每月18日舉辦的“竹聲傾談”民情懇談會中收集而來。“駐站人大代表、社區幹部等一同參與,和群眾面對面議事。對群眾提出的合理意見和建議,認真研究、分類梳理後,及時跟進督辦。”南寧市人大代表、新竹社區黨委書記覃毓寧説。
南寧市青秀區新竹社區召開“竹聲傾談”民情懇談會。(李抒蓉 攝)
“竹聲傾談”民情懇談會,已成為南寧市人大常委會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生動樣本。去年5月,南寧市人大常委會依託全市693個人大代表聯絡站與基層立法&&點,將其中100個站點打造成同標準、同規範又有不同特點與優勢的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基層實踐基地。
南寧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楊宏博介紹,南寧市把1.2萬餘名五級人大代表不按身份級別而按選區或工作地、居住地,就近就便編入相應的工作站點。通過這種機制安排,群眾訴求可直達各級人大代表,保障基層聲音被及時收集上達。
在各基地(站點),既有大事小情的“接訴即辦”,也有服務企業的“把脈開方”。
興寧區朝陽商圈是一個大型商文旅融合區,涵蓋批發零售、餐飲住宿、文化旅游等多種業態,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多、涉稅服務需求多。
興寧區人大代表、朝陽商圈片區基層實踐基地副主任藍冬玲説,該基地通過聯稅助企,開設涉稅政策“微課堂”、設置稅費爭議調解室、組建疑難問題處理專家團隊,並融合線上線下渠道,打造集疑難業務辦理、特殊群體預約辦稅、面對面諮詢等功能於一體的納稅服務工作室,將服務“搬進”商圈,得到企業和商戶“點讚”。
南寧市興寧區朝陽商圈片區人大代表聯絡站開展個體工商戶常辦涉稅實務專題培訓。(黃靖 攝)
為了賦能基層治理,同時讓法治融入基層生活,南寧市創新推出“三官一員”(警官、法官、檢察官和司法助理員)進站點&&代表、服務群眾,既幫助群眾調解矛盾、化解糾紛,又通過專業人士的指導引導,增強群眾立法參與感,進行“潤物無聲”的普法宣傳。
西鄉塘區中華中路社區地處火車站區域,社區人口約1.38萬,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三分之一。
進駐該社區基層實踐基地的南寧市公安局衡陽派出所副所長喬麟惠説,社區民警每週至少有一天會進站與群眾面對面會商,並以專題講座、專題宣講、普法講堂等形式,為群眾講解政策,開展法治宣傳。同時,聯合街道、社區為少數民族群眾解決安家落戶、子女就學、糾紛調解等難題。
來自新疆的阿布力克木·買提尼亞孜因為有了固定的燒烤店長期在南寧居住,但遠在新疆的兩個孩子無人照看。駐站人大代表、“三官一員”多方協調聯動,幫助他將兩個孩子轉學到南寧就讀。
“社區就是我們的靠山。”阿布力克木·買提尼亞孜説,“不僅讓我有了自己的固定門店,還幫助我們一家四口團聚,定居南寧。”
楊宏博説,目前南寧市已有848名“三官一員”進駐212個基地(站點),近兩年聯合公檢法司等部門,組織人大代表和“三官一員”幫助解決群眾難事5000多件,化解各類矛盾糾紛3000多起。
基地(站點)是普法宣傳的課堂,也是立法意見徵集的重要窗口。南寧市良慶區人大常委會主任梁莉説,去年以來,上級人大將5件國家法律草案、3件自治區地方性法規、10件南寧市地方性法規安排在良慶區各站點徵求各方意見。
“良慶區蟠龍片區基層實踐基地的駐站人大代表、專業律師、居民代表等通過‘線上+線下’方式,提出修改完善建議105條。這些‘原汁原味’的意見建議,經基地匯總後分別提交至各級人大常委會。”梁莉説。
問民生所急、問企業所需、問發展所盼……在一場場面對面、心貼心的懇談交流中,人大代表的專業特長和優勢充分發揮,群眾在家門口“找得到人、説得上話、辦得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