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炫技”到“服務”,國産人形機器人“搶灘”未來産業賽道-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8/22 22:54:15
來源:新華社

從“炫技”到“服務”,國産人形機器人“搶灘”未來産業賽道

字體:

  新華社北京8月22日電(記者張驍、陽娜、郭宇靖)正在北京舉辦的2024世界機器人大會上,27款人形機器人“爭奇鬥艷”,不僅參展規模創歷屆之最,還成為展會上當仁不讓的“人氣王”,幾乎每個展&都圍滿了人。

  人形機器人研發投入和技術難度大,外觀、行為更貼近人,不僅“親近感”和“科技感”更強,也帶來更廣闊的應用空間,引發無盡想象。人形機器人目前發展到什麼程度?能為人類展示什麼、做什麼?本屆大會上有了“新答案”。

  趕在各類機器人與觀眾見面之前,北京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研發的“天工1.2 MAX”已經提前“秀了一把”。21日,在大會開幕式上,這位身高1.73米、體重60公斤的機器人,在現場數百位嘉賓、觀眾見證下,雙手抱起大會徽章,自主站上舞&&央,與嘉賓一同按下大會啟動的按鍵後,還不忘向台下揮手致意,引得掌聲一片。

  在大會序廳,“天工1.2 MAX”的兄弟機型還表演了奔跑、上&階等技能。尤其跑步速度可到達每小時6公里,與成年人慢跑速度相當,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北京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測試負責人王滿佔告訴記者,此次“天工”重點展示了運動控制能力方面的研發水平,未來將會朝着細分市場方向拓展。

  圖為2024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展示的人形機器人。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

  本屆大會展示的人形機器人各有所長。有的摔倒了能自己爬起來,有的能跳舞、翻跟頭。中國電子學會副秘書長梁靚認為,人形機器人是“人工智能+機器人”的産物,這些動作能完成背後,是人形機器人“大腦”更聰慧,高級認知和決策能力更強;“小腦”更敏捷,運動控制更精準;“肢體”更靈活,本體結構運動精度、能源效率更高,體現出關鍵技術的發展進步。

  記者還注意到,儘管人形機器人産業發展方興未艾,但大有“脫虛向實”之勢。有別於人形機器人廠商以往展示局部研發成果、播放演示視頻、只做靜態展示的做法,此次展商帶來更多整機成品,直接在現場搭建應用場景,努力將機器人“在崗上班”的實際過程還原給觀眾。

  在人形機器人研究中心展&,參觀者按下按鈕,對一款人形機器人説:“我要一杯拿鐵,大杯的,不加糖。”一杯咖啡很快經人形機器人製作好,端到用戶面前。

  在優必選科技展&,Walker S系列人形機器人現場展示智能搬運、分揀、質檢等三大主要應用。在執行智能質檢任務時,Walker S穩步靠近一輛藍色轎車,啟動探照掃描。在發現前車輪軸心的LOGO圖標存在問題後,後方大屏同步顯示出“ERROR”(錯誤)的質檢結果。

  優必選科技首席品牌官譚旻告訴記者,基於深度學習的核心技術,Walker S的質檢可覆蓋全車360度範圍和0.5米以下低矮區域,檢測準確率高達99%。目前,該企業機器人已進入國內多家車廠開展實訓。

  業內人士認為,工業製造、危化品生産等將成為人形機器人規模化落地的優先場景,這些“機器打工人”將從提高重復性勞動的效率和精度、減少安全生産隱患等方面賦能實體經濟。未來,人形機器人還將在服務業、家庭陪伴等場景扮演更重要角色,成為人類的朋友、夥伴。

  一款人形機器人在2024世界機器人大會上炒菜。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多家人形機器人參展廠商向記者&&,作為未來産業之一,人形機器人有望成為繼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後的顛覆性産品。高盛預測,到2035年,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540億美元。

  儘管當前人形機器人面臨硬體門檻高、軟體算法難、知識積累難、人才聚集難與安全應用難等現實考驗,但大力發展人形機器人産業已是普遍共識。

  近期,我國人形機器人技術取得一系列突破:8月12日,成都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發布了中國首個機器人多模態模型(RRMM)及雙臂協作系統(RTACS),為核心技術突破奠定新基礎;8月18日,智元機器人發布了五款商用人形機器人新品,並宣布將於10月開始量産……

  未來已來,正如中國電子學會理事長徐曉蘭所説:“我國人形機器人産業正處於‘井噴前夜’。”

【糾錯】 【責任編輯:錢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