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丨福建長汀:“火焰山”到“花果山”的蛻變之路-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8/14 18:37:03
來源:新華網

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丨福建長汀:“火焰山”到“花果山”的蛻變之路

字體:

  新華社福州8月14日電 題:福建長汀:“火焰山”到“花果山”的蛻變之路

  新華社記者黃韜銘、秦宏

  湖泊星羅密布,黑天鵝在水面暢游;林間鳥語花香,果樹繁茂……記者近日走進位於福建省龍岩市長汀縣的汀江國家濕地公園,看到這裡漫山蒼翠,鬱鬱蔥蔥。

  長汀縣曾是我國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的地區。彼時,這裡滿山荒蕪,紅土裸露。陽光直射下,山頭地表酷熱難耐,被當地人稱作“火焰山”。據1985年衛星遙感普查,長汀縣水土流失面積達146.2萬畝,佔全縣國土面積的31.5%。

  “以前山上又熱又禿。雞蛋要是掉地上,一會兒就能熟。”回憶過去,長汀縣三洲鎮黨委書記湯欽洪笑着説。

  這是1983年拍攝的福建省長汀縣山嶺(資料照片)。新華社發(長汀縣水土保持中心供圖)

  從濁水荒山到綠水青山,具體分析、對症下藥、綜合治理是關鍵。 

  “當時的地力不足以支撐樹木生長,所以我們探索了‘草灌先行’的模式。”福建省水利廳水土保持試驗站副站長林敬蘭告訴記者,專家團隊根據現實情況沿山坡建成“梯田”,在水平溝上種植合適的植物,攔截地表水流,控制土壤濕度,對山地土壤進行改良。 

  數據顯示,目前長汀縣的水土流失面積已經下降到30萬畝左右,水土保持率超93%,森林覆蓋率接近80%。2021年,長汀縣被列為全國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曾經山光水濁的“火焰山”,成了生機勃勃的“花果山”。 

  此外,當地還採用“草牧沼果循環種養”等治理方式,既種生態林,又造經濟林,建設楊梅、臍橙、柚子等特色産業基地,引導農民科學發展林下經濟,使得荒山漸漸披綠。

  這是福建長汀汀江國家濕地公園景色(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陳為 攝

  堅持社會參與,也是治理的重要方式。

  “我們注重吸納企業資源,鼓勵企業通過承包、租賃、股份合作等方式參與水土流失治理。”長汀縣水土保持中心主任岳輝&&,近年來,有70多家企業參與承包,吸引近6億元社會資金參與治理。

  綠水青山漸成金山銀山。長汀縣三洲鎮的豐盈農場內,大片果樹枝繁葉茂,生機勃勃。農場負責人沈樹朝介紹,農場種植有楊梅、西瓜、橘子、橙子、柚子等,一年四季花果飄香。

  2012年,沈樹朝受當地政策吸引,在長汀縣水土流失嚴重區承包了3000多畝山地開展規模化種植經營。“剛來那會大多還是‘禿頭山’,去年産果已經達400多萬斤,利潤有1000多萬元。”沈樹朝説。

  豐盈農場的工人正在檢查柚子挂果情況。新華社記者 秦宏 攝

  藉&山上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長汀縣元仕花卉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廖炎士嘗試發展林下蘭花種植。看到10畝山林裏種植的蘭花長勢喜人後,他迅速擴大種植規模,很快發展到300多畝。如今,廖炎士的蘭花事業輻射帶動周邊6個鄉鎮、300多戶人家吃上了“生態飯”。

  “好風景”也能換成“真金白銀”。去年,全國首單水土保持項目碳匯交易在長汀縣成功簽約。碳匯交易標的物所在地河田鎮羅地河流域,當年的“禿頭山”已是漫山蒼翠景如畫。去年以來,根據水土保持保土保碳、減蝕減排、增綠增匯等碳匯功能核算,當地已成功交易10萬噸碳匯量。

  山頭上,農場內,果子挂滿枝頭。從濁水荒山到綠水青山再到金山銀山,長汀縣對水土流失的成功治理,正是“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生動注腳。

【糾錯】 【責任編輯:趙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