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大連8月11日電(記者張博群)三伏天,許多群眾到海濱浴場游泳消暑。專家提示,每年7至9月是水母活躍期,一些地方水母扎堆靠岸,群眾在海濱戲水時應提高警惕,遠離水母,謹防蜇傷。一旦被蜇傷,切記不要用手抓取水母,而應立即上岸,科學規範處理,症狀嚴重者要及時就醫。
大連市皮膚病醫院主任醫師李明鑫&&,水母觸手上有大量刺細胞,刺細胞內含有毒素,人被蜇傷後,數分鐘內便會感到燒灼、刺癢、刺痛,隨後傷處可見線狀排列的紅斑、丘疹,猶如鞭痕。每個人被水母蜇傷後的症狀不盡相同,這與水母種類、蜇傷面積和個人體質有關,嚴重者可能出現過敏性休克,有生命危險。
李明鑫提醒,一旦被水母蜇傷,應立即上岸,用毛巾順着同一方向,將身上的水母刺囊弄掉,如果沒有毛巾,可以用沙子代替。然後用肥皂水、蘇打水或其他鹼性液體對傷處進行擦拭,減輕蜇傷引起的症狀。千萬不能用淡水或酒精沖洗,否則會令傷處殘留的水母刺囊再次釋放毒素,加重蜇傷症狀。
在處理好傷處後,一定要仔細觀察,若蜇傷面積較大,或出現其他不適症狀,應立即就醫。過敏體質者、兒童、老人和有基礎疾病的人,更要格外注意,在進行緊急處理後,應第一時間前往醫院就診。
遼寧省海洋水産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孫明提醒,需要注意的是,水母觸須離體後,在一定時間內仍有活性,同樣會蜇人。有群眾在海邊游泳時,明明沒看到水母出沒,卻被蜇傷,很可能是接觸了與水母分離後仍然具有活性的觸須。因此,在海邊看到水母殘骸,千萬不要隨意觸碰。
【糾錯】 【責任編輯:劉笑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