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深讀丨阿門其日格的樹-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4 08/06 15:52:06
來源:新華網

新華深讀丨阿門其日格的樹

字體:

  新華社北京8月6日電 題:阿門其日格的樹

  新華社記者

  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時指出:“像‘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這樣的重大生態工程,只有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才能幹成。”

  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原阿門其日格鄉——庫布其沙漠和毛烏素沙地曾經的“握手”地,關於樹和種樹人的故事,生動地印證着“三北”防護林“只有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才能幹成”這一重要論斷。

  今天,在阿門其日格,很多60歲以上的老人,會指着滿目綠蔭,給你講述他們對四位已故基層黨委書記的思念。

  他們的名字是——李治平、王佔文、馮耀華、郭巨才。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他們帶領阿門其日格人“死磕”風沙數十載,接力種樹播綠,硬生生掰開了庫布其沙漠和毛烏素沙地握在一起的“手”,從風沙中奪回了家園。

  (一)走遍阿門其日格,他決定:種樹

  1961年,不滿30歲的李治平調任阿門其日格公社黨委書記時,這裡已是杭錦旗沙化最嚴重、最窮困的地區之一。

  過度開荒令這塊本就氣候乾旱、又鄰近沙漠的土地遭受嚴重生態破壞,“欺負”過土地的阿門其日格很快被風沙欺負,陷入“越缺糧、越開荒、越沙化”的惡性循環。

  種糧“捉不住苗”。每年春播,農民至少得種三四茬。種一茬,被風沙打死,再種一茬,再打死……1960年,阿門其日格公社7萬畝耕地共産糧100萬斤,畝産僅14斤。

  有的村子,隔三岔五有人家睡了一宿醒來久不見天光,才發現流沙埋了房子。據《杭錦旗志》記載,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阿門其日格“流沙高出房頂是習以為常的事”。

  牽着毛驢、拄根棍子,李治平走遍全公社,見到的就是這麼個阿門其日格。

  他回來就作了決定:種樹,防風固沙。

  老人們回憶,在阿門其日格,這是破天荒頭一回有人號召大夥種樹。

  李治平發現阿門其日格僅有的樹幾乎都長在水泡子邊,選了烏蘭敖包、奮勇和阿魯柴登三個水泡子多的大隊搞試點,開始種樹。

  種樹缺樹苗,李治平從隔壁伊金霍洛旗借來一部分樹苗,又發動家家戶戶投親戚找朋友,從外地找,還推動公社允許社員在自家房前屋後種少量“自留樹”,剪下枝條當苗。

  “説老實話,那時候種樹活了多少不知道,就是種!老百姓至少知道種樹了。”79歲的阿門其日格人、擔任過鄂爾多斯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的高峰雲認為,李治平帶給阿門其日格的是關於樹的一場“啟蒙”。

  幾年過去,阿門其日格一天比一天綠,人們種樹的熱情也一天比一天高。即使後來植樹防沙工作被迫中斷那些年,大家仍愛惜着這些樹。

  (二)發起七天七夜大討論,他提出:造林就是出路

  老輩們異口同聲:王佔文是在阿門其日格人走投無路的節骨眼,被旗委派來的。“他臨危受命,救了阿門其日格的命。”

  那是1970年。中斷植樹防沙的阿門其日格變得更窮、更困難、更棘手。36歲的王佔文做過杭錦旗農業局局長,旗委派他到阿門其日格任黨委書記,希望有經驗、能力強的他能改變這裡的面貌。他二話沒説就來了。

  來阿門其日格的第三天,王佔文就像當初的李治平那樣,騎着毛驢下了鄉。

  他10歲的女兒王小燕搬來阿門其日格後老也見不着父親,倒是班裏同學今天這個、明天那個地跟她報信兒:“王叔來我們小隊啦!”

  今天,阿門其日格的老人都記得王佔文下鄉時的樣子——架一副眼鏡,挎個黃軍包,拄根棍,拿着筆記本,揣着旱煙袋。

  “見一個人,進一戶門。見了走路的跟走路的調研,見了放羊的跟放羊的調研……問得特別細,白天晚上就這麼個走。”跟樹打了一輩子交道的阿門其日格林業幹部、67歲的張潤煥説着掉了淚。

  已故公社秘書劉茂成撰文記錄了王佔文走遍全公社後開領導班子會的場景。

  聽幹部們用“壓倒房子人搬走”“出路只有向外遷”形容阿門其日格現狀,王佔文問大家:“出路只有向外遷?老百姓走光了留下我們這些幹部做什麼?讓這塊土地變成毛烏素、庫布其,老百姓會答應嗎?黨和政府會允許嗎?”

  大家越討論意見越統一:窮在沙上,害在風上,少在樹上,差在幹上。阿門其日格的出路是大搞植樹造林,讓黃沙變綠洲。

  領導班子的思想統一了,王佔文又召開公社三級幹部會議,發起“阿門其日格出路在哪”大討論,帶領各級幹部和群眾代表共同探討阿門其日格未來的出路。

  “64個生産隊,整整討論了七天七夜。”阿門其日格村原支書高鳳卿當時作為阿麻加汗大隊民兵連長,參加了會議。他對這次決定了阿門其日格日後命運的大會記憶猶新。

  會上,王佔文説,阿門其日格地處毛烏素和庫布其的“握手”地帶,沙漠和沙地握上手,阿門其日格就全被沙佔了,沙進人退,你往哪退?你只能植樹造林,背水一戰!

  “三幹”會後,統一思路、明確出路的阿門其日格人發起大兵團作戰,進入轟轟烈烈的大造林時期。

  (三)這些幹部確實是幹部:幹部幹部,先幹一步

  “李治平探路,王佔文規劃,馮耀華堅持,郭巨才發揚光大。這些幹部確實是幹部,幹部幹部,先幹一步。”高鳳卿感慨。

  “領導都帶頭幹,王佔文書記包的我們奮勇大隊,帶我們種沙柳。全大隊11個生産隊,排着隊、唱着歌,把紅旗插在各自的沙樑上。幾年下來,把奮勇種成了自治區最早的萬畝林大隊。馮耀華當時是公社副書記,包的是阿魯柴登,郭巨才當時是公社副主任,包了什里加汗。”烏蘭敖包村原支書白三寶回憶。

  1975年前後,在時任公社書記王佔文、副書記馮耀華支持下,5個年輕人組成測繪隊,徒步3個月,手繪出全公社65萬畝土地的地形地貌圖,在此基礎上形成植樹造林藍圖。按圖行動的造林大軍很快遍佈阿門其日格,這片荒蕪的土地大面積綠了起來。

  在阿魯柴登速地溝,馮耀華邊植樹造林,邊搞水利建設,領着全村百姓修大壩,連十幾歲的女孩都組織起“鐵姑娘戰鬥隊”加入其中。大壩建成後,壩裏養魚,壩下種果,速地溝一時被譽為阿門其日格的“魚米之鄉”。

  在什里加汗大隊,郭巨才率領村民恢復植被。這是個連在阿門其日格都以窮出名的地方,人們為找點柴火挖苗斷根,村裏植被只剩龍王廟周圍的一株檸條沒人敢動;牲畜沒草吃,公羊剩了一隻還得到隔壁鄉放。“一隻公羊倒場放,一苗檸條龍王保。”

  郭巨才嚴格執行“三禁”政策:禁掏檸條,禁掏沙蒿,禁摟燈香(指沙米,一種沙生植物)。村民説沒柴燒,郭巨才自己出錢買土磚茶,跟附近牧民換牛糞,召集村民拉牛糞當柴燒,又從公社調來鏈軌車,裝上雙鏵犁,車一開,雙鏵犁翻起泥土,人們跟在後面插樹苗。

  兩年時間,什里加汗流沙披綠,擺脫了沒糧沒草沒柴燒的處境。

  1976年,王佔文被調走,阿門其日格種樹的事業在繼任者手上不斷推進。

  馮耀華接任公社黨委書記後,繼續帶着大家植樹治沙。有人曾勸他找機會調離阿門其日格這塊“不毛之地”。這個隨和、厚道的漢子黑着臉問:“艱苦的、受罪的、惡劣的條件推給別人,問問自己的良心何在?阿門其日格變不綠,我也要死在阿門其日格!”

  1982年,馮耀華在阿門其日格率先推行林業生産責任制,將12萬畝集體林木和宜林的荒沙全部劃撥到戶,規定“誰種誰有,長期不變,允許繼承”,並頒發“林權證”。

  阿門其日格人種樹積極性倍加高漲,開始以每年3萬畝的速度植樹造林。

  甚至在退休後,馮耀華還去村裏包了上百畝沙地。“他想親手再治理一塊沙丘,領着我們全家大幹3年,把樹栽得滿滿的,他自己又斷斷續續經營了六七年。”他的兒子馮玉寬説。

  1983年,郭巨才接任鄉黨委書記。這時的阿門其日格已綠樹成蔭,植樹造林的重心也轉向管護。當時,鄂爾多斯羊絨産業迅速擴張,越來越多的村民養起山羊。郭巨才認為,山羊吃草根啃樹皮,必然嚴重威脅阿門其日格來之不易的有限林草,提出禁養山羊。

  阿日柴達木村原支書李樹華和高鳳卿都記得他在“三幹”會上擲地有聲的怒喝:“有山羊沒我,有我沒山羊!”

  有大養殖戶放出狠話:“你敢殺我的羊,我就割你的頭!”郭巨才還是那句話:“有山羊沒我,有我沒山羊!”

  “後來我們林業成功了,老百姓也理解了,説不這麼管,阿門其日格的樹也成不了氣候。”白三寶説。

  郭巨才接任書記後,還率領阿門其日格人向境內尚未“根治”的三大沙地發起最後衝鋒——他們用網圍欄圍封了23萬畝沙地,再由人工種植配合飛播和機械播種,讓三大沙地逐漸遍植草木。

  阿門其日格的黃沙,就這樣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逐漸變成了綠洲。

  (四)“修成正果”的樹與百姓們的思念

  截至1990年,阿門其日格全鄉有林面積達37.6萬畝,林草覆蓋率在85%以上。1995年,阿門其日格獲評“全國造林綠化百佳鄉(鎮)”榮譽稱號。

  30多年奮鬥,四任書記接力,毛烏素與庫布其徹底“分手”,阿門其日格的樹,“修成正果”。

  “我們那些幹部怎麼有那麼大的號召力,把群眾都能凝聚起來、發動起來呢?”張潤煥説。

  談到這個“大問題”,人們想起許多“小故事”。

  “書記跟農民沒隔閡,跟群眾夾説帶笑,隨便拉在一起喝燒酒。”白三寶説。

  “農民家也沒個好吃的,碰見什麼吃什麼,吃完了都要放幾張糧票、幾毛錢。”張潤煥説。

  每逢過年,王佔文總是裝袋旱煙,背上挎包,獨自去隊裏幫飼養員喂馬,替一年不得休息的羊倌放羊。

  馮耀華聽説村裏的三嬸子穿一條扎住褲腿的大襠褲,幹活時偷着把隊裏的土豆往褲子裏塞,有人想讓她“丟丟人”。“你讓她丟人,我拿你問事!”他鐵青着臉説。

  “他説,這是我們幹部的工作沒做好,不然群眾不會忍饑挨餓。”鄂爾多斯市政協辦公室四級調研員王樂平説。

  2016年,王樂平主編了記錄阿門其日格植樹造林歷程的文史資料書《綠色阿門其》,總結了三大“秘訣”:“第一條是黨的領導,第二條是一任接着一任幹,第三條是動員群眾。”

  “他們是真正的共産黨人,永遠受人尊重。”高鳳卿説,“幾十年後,他們都還被記着,這就是百姓的口碑。”

  白三寶一直想寫篇文章,想了好幾年,題目就叫《書記啊書記,人民想念你們》……

  (五)從老書記到“新支書”,建設好守護好綠色家園,只有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才能幹成

  前人栽下了“三北”固沙之樹,也培育了“三北精神”之樹。

  在杭錦旗,種樹治沙已是一種精神傳承。在黃河“幾字彎”攻堅戰施工點上,獨貴塔拉鎮道圖嘎查黨支部書記、嘎查委員會主任牛金梁帶領村“兩委”和大家一起幹得熱火朝天;吉日嘎朗圖鎮格更召嘎查的返鄉大學生敖日格樂帶頭抓搶時間種楊柴、插沙柳……

  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時指出:“像‘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這樣的重大生態工程,只有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才能幹成。三北地區生態非常脆弱,防沙治沙是一個長期的歷史任務,我們必須持續抓好這項工作,對得起我們的祖先和後代。”從阿門其日格的老書記,到新時代造林治沙的“新支書”,幾代人數十載接力種樹植綠的故事,正是對總書記這一重要論斷的生動注腳。

  作為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的主陣地、主戰場,鄂爾多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揚“三北精神”,固沙、阻沙、控沙、治沙齊抓,以日均超1萬畝的速度推進沙地治理。

  今天,治沙的手段方式科技含量越來越高,但“三北精神”永遠閃耀,就像阿門其日格的樹,挺拔在祖國的北疆,守護着綠色長城。

【糾錯】 【責任編輯:焦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