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9元的圓明園馬首、3999元的清朝官窯瓷器、2999元的紀念“金幣”……最近,一些售價動輒數千上萬元、卻沒有任何鑒定證明的“文玩古董”,成了不少直播間裏中老年消費者的“心頭好”。在直播間內一句句“投入幾千,賺得千萬”“高價回收拍賣”的誘導下,一些消費者抱着“撿漏”的心理瘋狂拍下所謂的“稀世藏品”,卻不知已深陷騙局。
直播間裏賣古董 是撿漏還是騙局?
自打今年3月發現父親沉迷“文玩古董”直播購物以來,夏女士至今仍為之苦惱。紀念“金幣”、刻章、玉石、郵票……到目前為止,夏女士的父親已經在各類“文玩古董”直播上花費了30萬元。
在夏女士父親關注的“文玩古董”直播間裏,主播們用一個個離奇的故事拴住觀眾的心。“主播編造故事,説他們的老大在境外遇難,底下的人分為兩派。為了不讓壞人把這些藏品拿走,讓粉絲們拍下,並承諾日後會高價回收。”夏女士不能理解,這些聽上去完全離譜的故事,為什麼父親就會深信不疑。
成都的張女士也為父親身陷“文玩”陷阱而頭痛。張女士的父親今年5月在某&&直播間花9999元買下所謂“圓明園的馬首雕像”。“我們都知道真正的馬首是國寶,由國家收藏。但是我父親卻總覺得是自己撿漏,以後可以拍賣出大價錢。”張女士説。
記者蹲守一些直播間發現,瓷器、玉石、織品等都是這些直播間的“珍品寶貝”,價格便宜的幾十上百元,貴的數萬元。這些古董有的直接標價售賣,有的採用直播拍賣的形式,或500元或1000元的加價。不少消費者為此“激情消費”,甚至不惜向親人借錢或貸款購買。
在一間“文玩古董”直播間內,記者發現主播在屏幕前放了一張寫有“此物為備用鏈結,以實物為準”的紙條,同時有工作人員在直播間刷屏“直播間寶貝保真保老”。直播過程中,主播時而展示所謂粉絲手寫的感謝信,時而拿出聲稱是粉絲送的錦旗,近200名粉絲在主播的帶動下,不停地刷着“相信你們”“願意”等留言。
在主播們的洗腦下,一些中老年觀眾陷入其中,相信自己所購是價值千萬的“奇珍異寶”。但在張女士看來,這些“一眼假”的假古董製作粗劣,沒有任何鑒定説明。“哪怕他們以仿製品的名義出售,我都覺得可以接受,但他們偏偏要讓老人們誤以為是‘真品’。”
張女士加入了一個文玩消費者維權群,其中聚集了上百位受害者的子女,大家共同商討如何幫助父母維權。很多受害者家屬在群內講述了自己艱難的維權遭遇:有的主播把客戶拉黑或者直接登出賬號,導致消費者找不到投訴對象;有的主播售賣的東西與産品詳情頁中描述的完全不符,導致維權過程取證艱難……
然而,在維權過程中最令受害者子女痛心的,是來自“被洗腦”父母的阻攔。“他們不相信自己被騙,拒絕我們為其退貨。”夏女士無奈地告訴記者,“對於如此明顯的消費圈套,一些老人不願相信子女和警方的勸誡,卻相信主播的一番話術。”
小心古董直播裏藏“貓膩”
隨着近幾年直播消費的普及,古董、文玩等文物藝術品也越來越多地進入直播間。由於文物藝術品大多屬於非標品,對買賣雙方都提出較高的專業要求。加之行業快速發展,導致文物藝術品直播售賣亂象叢生。
記者發現,很多線上直播拍賣無門檻或門檻較低,部分店舖資質不全。記者蹲守多個售賣“古董”的直播間發現,多數直播間資質不全,一些店舖在沒有文物拍賣許可資質的情況下,公然在直播間內進行拍賣,將一件件商品拍出高價。
中國拍賣行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賀慧介紹,如果商家想要在線上拍賣文物藝術品,除營業執照外,還需取得商務主管部門頒發的拍賣經營批准證書和文物部門頒發的文物拍賣許可證。“同時在拍賣前,文物拍賣標的須經文物行政部門審核批准方可上拍。拍賣會前,拍賣企業還應開展至少2天的公開預展。”
除了缺乏資質證照,一些直播間還涉嫌虛假宣傳。據張女士描述,她父親常看的兩位主播分別自稱是某博物館館長和某知名拍賣機構員工,還經常發布與多個“官方”&&的合作項目。但經過仔細核驗,張女士發現這些所謂的“官方”&&均為虛構。其父親在直播間內實際購買的藏品和銷售鏈結裏的內容也完全不符。
“這些主播直播經驗都很豐富,他們不會親口承諾‘古董’的真偽,擔心説得太具體會被封號。但他們會編出各種離奇的故事,或者展示一些資料,甚至安排員工偽裝成‘託兒’在直播間裏發送虛假留言,就是為了讓買家誤以為這些假古董是真藏品,誘導其下單。”夏女士説,“他們還會‘體貼’地幫你想好後路,只要你拍下産品,就答應會高價回收,或是承諾幫你把藏品拍賣出大價錢。其實根本不會兌現。”
當懷疑父親被騙時,張女士立刻向&&舉報了相關直播間,很快直播間就被封禁。“但沒過多久,我父親又開始在其他直播間裏繼續買‘古董’,一看才發現居然還是原來的主播。這些主播告訴粉絲們,他們原先的直播間被封是因為遭到同行嫉妒舉報。主播隨後又開設多個新賬號,通過其他&&&&原先的粉絲,再通過新賬號售賣。”
記者調查發現,在直播&&上,“換個馬甲就能繼續忽悠”的現象非常普遍。對此,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認為,當前&&可以對存在不當經營行為的商戶進行封禁,但卻做不到精準識別這些問題商戶的其他關聯賬號。“尤其是粉絲體量較小的經營者,封號對其影響十分有限。只要換個賬號,經營活動就可以重新開始。”
強監管共防範讓古董騙局無處遁形
記者發現,我國各地公安部門近期查辦多起網絡直播售賣假古董案件。前不久,瀋陽康平縣公安局就打掉一個利用網絡直播實施詐騙的犯罪團夥。據悉,該團夥通過設計演繹在海外收購“古董”的虛假劇情,直播詐騙圈錢,非法獲利達28萬餘元。
不少受訪者&&,文物藝術品直播售賣之所以能成為一些人謀取不當利益的灰色空間,一方面是産業發展速度過快,相關行業標準和監管制度還未跟上,另一方面也存在監管部門和&&對其關注不夠,消費者對其了解不足等原因。
因此,在陳音江看來,&&方需更積極主動介入文物藝術品拍賣直播的監管。“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等法律法規,直播中實際銷售的貨品與買家買到貨物不符、商家資質展示不全等問題,已屬於侵犯消費者權益的違法違規行為。”陳音江説,“若&&方能夠對經營者的資質加大審核力度,並對&&內的經營行為加強管理,其實可以很大程度避免這些問題的發生。”
今年4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商務部、國家文物局聯合發布了《關於促進網絡拍賣規範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對如何規範網絡拍賣市場秩序,促進拍賣行業高質量發展給出了明確的行業指導。其中不僅要求加強網絡拍賣&&自治和行業自律,同時也指出需加強網絡拍賣活動的監管執法。
賀慧建議,為了讓網絡拍賣行業健康發展,一方面相關主管部門、監管部門要加大執法力度,切實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另一方面我們還需通過制定文物藝術品網絡拍賣標準等,細化網絡拍賣流程及相關服務要求,規範各方行為。”
一位拍賣行業的從業者&&,目前我國在網絡拍賣方面的相關標準還不完善,導致監管部門執法時和消費者維權時往往缺少有效依據。這也是目前文物藝術品直播拍賣亂象頻發的原因之一。
同時,業內人士也呼籲,應為消費者普及文物藝術品拍賣的專業知識。“我們希望消費者參與網絡直播文物藝術品的買賣活動是出於真正的喜愛,要謹慎對待‘撿漏’的心理。”上海國拍副總裁裴鑫説,“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的行情複雜,並非只漲不跌,想要通過參與拍賣‘撿漏’獲利,就極易落入不法分子的‘陷阱’。”裴鑫告訴記者,正規的拍賣機構不會在拍賣成交前收取委託方任何費用,同時建議消費者在下單前盡可能在專業人士的陪同下到線下預展看看實物,“哪怕把相關拍品的照片請當地專業機構人士幫忙鑒定一下,都可能避開很多坑。”
此外,加強對中老年群體的陪伴和關愛,也能幫助長者樹立防騙意識。上海科技助老服務中心主任吳含章認為,一些老年人很容易被主播或網紅的話語迷惑,難以識別網絡詐騙的話術和套路。應該幫助老年人建立防騙意識,並且要加強社會公益力量和新聞宣傳對老年人的科普教育。(記者 程思琪 王辰陽 實習生 夏天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