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為己,二不為名”
他為核事業奮鬥了一輩子
62歲隕落
他帶領的核物理團隊
搞出了原子彈、氫彈
讓中國人“腰板兒硬起來”
他卻謙虛總結自己
“只不過是做了
一小部分應該的工作”
今天,是他誕辰百年的日子
讓我們一起緬懷
“兩彈元勳”
鄧稼先
(海報設計:王晨曦)
1
“娃娃博士”
毅然回國,論文也沒帶
1948年,鄧稼先24歲
憑藉西南聯合大學的本科學歷
進入美國普渡大學物理系
僅用一年零十一個月
就獲得博士學位
鄧稼先在普渡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時的資料圖。
這顆學術新星
謝絕了歐美學術場的邀請
在獲得學位後的第九天
連博士論文都來不及帶
毅然啟程回國
那年,他26歲
人稱“娃娃博士”
鄧稼先(末排右二)和一眾愛國青年在輪船上合影。
2
“為它死了也值得!”
1958年,錢三強找他談話
神秘地説“我們要放個大炮仗”
鄧稼先心領神會
接到任務後的鄧稼先,特地去拍了張全家福。
加入這項計劃
意味着隱姓埋名——
不能向家人透露自己的工作
不能發表學術成果
謝絕一切公開名利
當晚,他輾轉反側,對愛人説
“我的生命就獻給未來的工作了
做好了這件事
我這一生過得就很有意義
就是為它死了也值得!”
那年,他34歲
3
原子彈爆炸當晚
收到母親病危的電報
搞原子彈,理論設計是第一步
鄧稼先肩扛這份重擔
技術封鎖?他編寫教材
數據缺失?他手動驗算
1964年10月16日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當晚,新華社發出核爆蘑菇雲照片(左圖),《人民日報》發布號外(右圖)。
在核基地狂喜的氛圍中
鄧稼先卻得知了
母親病危的消息
他被推上吉普車
兩位司機接力駕駛
爭分奪秒把他送到機場
在母親的病床前
他握着那份
刊登着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號外
可他卻什麼都不能説
那年,他40歲
4
身先士卒,嘔心瀝血
原子彈爆炸後
鄧稼先又投入到氫彈研究的工作上
從原子彈到氫彈爆炸試驗成功
我國僅用時兩年零八個月
1966年國慶節,鄧稼先與錢學森(左)、朱光亞(右)在天安門城樓上觀禮。
在一次航空投彈試驗中
載有彈頭的降落傘沒有打開
彈頭直接從高空砸在戈壁
為了排除核泄漏隱患
鄧稼先穿上防化服
要求所有人退後
用手捧起碎片查看
他很清楚
接觸放射性物質
意味着身體承受巨量輻射
鄧稼先(左)與同事合影。
幾天后
他幾乎所有的身體化驗指標都異常
妻子跺着腳要他養病
他還是西行,返回工作一線
抓緊攻克中子彈工程
1981年,鄧稼先在杭州西湖錦帶橋合影留念。
5
“我請兩個小時假來看病的”
1985年夏天,鄧稼先61歲
由於身體虛弱
被國防部長勒令去醫院檢查
醫生質問
“你早幹什麼了?”
鄧稼先很無辜
“我請兩個小時假來看病的”
——他還想回去工作
妻子清楚記得:
“一年365天,他從住院到‘走’——363天”
363天裏,他疼痛不止
止痛針從每天一針
逐漸變成一小時一針
1986年6月,鄧稼先在醫院與來訪的楊振寧合影。
有時,他虛弱得
連握鋼筆的力氣都沒有
即便這樣
他還是心繫中國的核事業
在住院期間起草了一份
關於中國核武器發展規劃的建議書
他自己倒不覺得什麼:
“雖身患癌症,而矢志不移
盡量做些力所能及的科研工作”
1986年7月17日,鄧稼先在病房裏接受了全國勞模獎章,並將獎章佩戴在胸前。新華社記者 王新慶 攝。
1985年國慶,鄧稼先住院期間
執意從醫院“溜”出來
乘公交車到天安門廣場
在國旗下
他對警衛員説
“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周年的時候
你都84歲了
那時,我們國家富強了
你可一定來看我啊 ”
1986年7月29日
鄧稼先逝世,享年62歲
1986年6月23日出刊的《瞭望》周刊,破例在首欄刊出稿件《“兩彈”元勳鄧稼先》,這是鄧稼先的事跡首次解密公開。
他把一生幾乎都奉獻給了
中國的“兩彈一星”事業
他曾説
“做好了這件事
我這一生過得就很有意義
就是為它死了也值得”
他早已將自己的信念和祖國的命運
牢牢綁在了一起
幹驚天動地事
做隱姓埋名人
今天
是鄧稼先誕辰一百周年
這位嘔心瀝血的“兩彈元勳”
我們永遠不會忘記!
來源:新華網·寶藏青年工作室
策劃:劉洪
監製:牟彥秋 梁甜甜
監審:黃林昊
統籌:董靜雪
編輯:張玲琳 藥琦(實習)
校對:李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