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行記|熱愛與堅守 凝聚“三北”工程中的科技力量-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6/06 17:28:47
來源:新華網

“三北”行記|熱愛與堅守 凝聚“三北”工程中的科技力量

字體:

  新華社呼和浩特6月6日電(記者任彥逸、彭源)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磴口縣,無論是道路兩旁,還是農田四週,隨處可見樹木相伴而生。然而在許多年前,這裡的林草覆蓋度僅為0.04%。

  磴口縣處於黃河“幾字彎”頂端,全縣77%的面積為烏蘭布和沙漠,是我國荒漠化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而其所在的巴彥淖爾市有“塞外糧倉”之稱,因此防沙治沙至關重要。

  5月27日,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磴口縣,烏蘭布和沙漠與黃河“握手”。新華社記者 任彥逸 攝

  防沙治沙久久為功,離不開科技力量的保駕護航。1959年,中國科學院內蒙古磴口治沙綜合試驗站設立,1979年組建為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內蒙古磴口實驗局,1990年更名為中國林科院沙漠林業實驗中心(以下簡稱“沙林中心”),2023年,三北工程研究院依託沙林中心成立。

  中國林科院沙林中心副主任張景波從事荒漠化防治及防護林研究工作已有22年,主持過多項省部級以上課題,編制國家林業行業標準2項,為科學恢復林草資源提供了科學支撐。

  據張景波介紹,沙林中心從1982年開始進行了大量防護林建設實驗,涵蓋了樹種的選擇、林帶的設計以及後期的經營管理等多個方面。沙林中心還積極研究沙棘的遺傳改良,篩選出50多個品種,推廣面積覆蓋13個省區的30多萬畝土地,形成的經濟效應達到2億元以上,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等榮譽。

  此外,沙林中心還致力於研究“光伏+生態治理”模式,即沙漠上鋪設光伏板,板下種植梭梭樹等耐旱植物,植物上嫁接經濟作物。經過探索,張景波總結了幾條經驗:要低成本,高投入意味着高風險;要滴好水,不宜種高耗水的經濟作物;要可持續,選擇當地的抗旱、抗逆性、抗瘠薄強的樹種;要有效益,肉蓯蓉藥食同源,在梭梭樹上嫁接肉蓯蓉可以反哺生態撫育和管理。目前,沙林中心在磴口和庫布其沙漠建設了38000畝的“光伏+生態治理”示範區,四翅濱藜成為新的試驗對象。

  5月31日,在內蒙古磴口縣100兆瓦光伏治沙項目園區,張景波等人在進行化肥試驗。新華社記者 任彥逸 攝

  在內蒙古磴口縣100兆瓦光伏治沙項目園區,記者見到張景波正和研究人員一道蹲在沙地中進行化肥試驗。“我們正在測試不同濃度的石墨烯肥料對植物生長的影響,來尋找化肥最佳濃度。”張景波説,他們設計了一套雨水回收設備,雨水流到光伏板下沿後能夠流入管道內,匯集在光伏板下的儲水罐裏,再在需要的時候加以利用。園區內,高大的光伏板向陽而立,板下今年栽種的樹苗可見綠意,園區也成為磴口縣探索防沙治沙好辦法的一道縮影。

  談起治沙經歷,張景波頗有感觸。“荒漠化防治本身就是一個艱苦的工作,當年滿天黃沙的時候,大家都往屋裏跑,我們卻背着儀器往外跑,很多農民都説這幫傻孩子在幹什麼。”張景波説,沙漠如何前進、風沙流如何運行等問題,需要深入一線、持續觀測,張景波和同事經常拿着儀器去野外觀測,尤其是刮大風的時候,是他們最重要的監測時間點。

  這是5月31日拍攝的沙林中心製作的植物標本。新華社記者 任彥逸 攝

  “我們製作了許多植物標本,提供給有需要的單位,沙林中心也承接了許多高校和中小學學生的調研參觀活動,希望能在他們心中種下一棵傳承的樹苗。”張景波説。

  在治沙人的接續奮鬥和科研人員的堅守下,如今的磴口縣,累計治理沙漠達210萬畝,沙區林草覆蓋度提升至37.2%,重度沙化土地減少78%,向黃河年輸沙量降低94.7%。張景波説:“科技是第一生産力,未來我們將繼續深入比較難治理的區域,為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貢獻科技力量。”

【糾錯】 【責任編輯:劉子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