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直通車|破解“發現難” 技術升級賦能結核病防治-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3/24 23:57:39
來源:新華社

民生直通車|破解“發現難” 技術升級賦能結核病防治

字體:

  2024年3月24日是第29個“世界防治結核病日”。作為世界上古老的傳染病之一,結核病至今仍然是困擾全球的頑疾。結核病防治有何突出難點?防治有哪些創新手段?無結核社區建設情況如何?記者就此採訪了權威專家。

  結核病感染者在出現症狀前已具備傳播力

  “結核病是一種由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慢性傳染病,可以發生在身體的任何部位,最常見的是肺結核。”湖南省第三人民醫院院感辦主任胡艷介紹,多數結核病患者起病緩慢,部分患者可無明顯症狀,僅在胸部影像學檢查時發現。

  專家表示,感染結核桿菌的病人往往在出現症狀前就具備了傳播力,且可持續數月之久。此外,很多結核病患者症狀並不明顯,不會主動求醫。因此,與許多國家一樣,在我國,“因症就診”是許多結核病患者發現的主要方式。

  在近日由北京大學社會化媒體研究中心舉辦的“技術升級,加速我國終結結核流行進程”主題沙龍上,中國疾控中心結核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趙雁林表示,目前,結核病防治面臨的主要困難是如何早期發現,結核病具有一定的隱匿性,有的疑似病例並沒有症狀。

  “從結核病發病和傳播規律來看,亞臨床期結核病患者和活動性結核患者是非常重要的兩個群體,如果能夠關口前移,盡早發現這兩種結核患者並加以幹預阻斷傳染,便能夠減少其在社區中的傳播。”趙雁林認為,要阻斷這兩個群體的傳播,對高危人群的篩查和早期幹預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從技術層面升級防治策略的核心措施。

  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北京代表處副主任、首席代表顧問楊建悅表示,最新研究表明,未就診的病人導致結核病傳播佔結核病社區傳播的70%,因此,主動篩查以及預防性治療策略對降低結核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有重要作用。

  創新技術工具為結核病防治帶來新契機

  雖然距離終結結核病目標仍有距離,但技術進步使我國結核病防治獲得新契機。楊建悅説,一方面,我國進行主動篩查的診斷技術和基礎設施日趨成熟,另一方面,基于常規工作輔以對中高疫情地區進行重點篩查,可以提高篩查效率、控制檢測成本。

  “新技術的應用讓耐藥結核患者更早被發現。”江蘇省疾控中心慢性傳染病預防控制所所長竺麗梅介紹,2014年,江蘇省所有13個市級耐藥定點醫院配備了耐藥分子生物學快速檢測設備。2019年,耐藥分子生物學檢測設備在所有市縣級定點醫院全覆蓋。2024年,防控關口進一步前移,20個社區試點配備了耐藥分子生物學檢測設備,所有到結核門診的疑似結核病患者都可以免費獲得這一快速而準確的檢測。

  竺麗梅介紹,此外,江蘇2021年建立了省衛生健康雲影像平臺,實現影像資料統一存儲、質控和調閱。去年年底,該平臺開始搭載AI人工智慧閱片係統,未來有望通過人工智慧輔助閱片,實現對包括肺結核在內肺部疾病的早期發現。

  而在雲南省,信息化手段則幫助患者免去來回奔波之苦,大大降低經濟負擔。

  “依托基本公共衛生管理係統,雲南省將患者篩查路徑和篩查結果聯通起來,各個醫療機構都能通過係統看到患者情況。”雲南省疾控中心結核病防治所所長許琳介紹,發現只是第一步,雲南省還通過省級資金支援,將快速診斷技術下沉到基層醫療機構,至2020年,雲南省實現了全省縣(市、區)級分子生物學檢測技術全覆蓋。

  無結核社區建設助力前移防治關口

  結核病患者關愛行動、無結核社區行動和全社會動員行動是我國結核病防治領域這些年來推行的三大行動。其中“無結核社區”是指常住人口的結核發病率低于十萬分之十,目前採取的主要措施是主動篩查、預防性幹預等綜合防治措施。

  “無結核社區的建設,讓重點高危特殊人群的篩查和預防性治療等防治措施更容易推進。”浙江省疾控中心結核病預防控制所所長陳彬介紹,近年來,浙江提出建設“無結核社區”省域全覆蓋,自上而下推動無結核社區在浙江落地。

  陳彬表示,浙江在無結核社區建設過程中取得良性聯動,湖州市率先提出了建設無結核城市目標,7個地市提出市級無結核社區全覆蓋,全面落實主動篩查和預防性治療等關口前移工作。

  “在衢州市常山縣,多項無結核社區建設措施的推進使當地65歲以上老年人篩查覆蓋率達92%,高危人群篩查率達97%。而在預防性治療方面,湖州市以社區為基礎,開設了23家結核病預防治療門診,已開展近1000人的預防性治療,取得良好效果。”陳彬説。

  “不僅是浙江,全國已經有400個區縣開展無結核社區行動,在主動篩查加預防性治療等綜合措施下,預計三到五年時間內,可以使結核病發病率降低50%至90%。”趙雁林表示,未來,希望從點到線、由線到面的逐步擴展,從無結核社區到無結核區縣、無結核地市、無結核省,直至實現我國終結結核流行的目標。(記者沐鐵城、帥才、彭韻佳)

【糾錯】 【責任編輯:馬俊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