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現場速遞|海南代表談南繁育種:既要“追太陽”也要“追市場”_2024全國兩會大型融媒體專題_新華網

兩會現場速遞|海南代表談南繁育種:既要“追太陽”也要“追市場”

2024-03-09 15:28:32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3月9日電 題:海南代表談南繁育種:既要“追太陽”也要“追市場”

  新華社記者熊爭艷、夏天

  “不知道‘南繁’一詞有多少記者了解,在詞典裏都查不到。”7日下午,海南代表團開放日,崖州灣國家實驗室副主任、海南種子創新研究院院長陳凡代表一開口就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陳凡代表解釋説,“南繁”指的是農作物種子的南方繁育,科學家冬天在溫暖地區開展種子繁育工作。海南的五指山以南區域,由於全年最低溫高於16攝氏度,是我國繁育種子的最佳“天然大溫室”,吸引眾多農業科技工作者“追着太陽育好種”。

  “新中國成立以來,7000多個農作物新品種70%都經過了南繁洗禮。”陳凡説,20世紀70年代,袁隆平先生在三亞南繁基地培育出雜交稻,為中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供給做出傑出貢獻。

  陳凡回憶起自己20年的南繁經歷,“當時連洗熱水澡的地方都沒有,更別説科研條件。”2018年海南開始建設崖州灣科技城,南繁科技工作者這才真正有了“家”。

  海南省農業農村廳廳長何琼妹代表描繪了現在的“南繁硅谷”:劃定26.8萬畝高標準農田、5000畝生物育種專區;專設知識産權特區審判庭、農業新品種審查協作中心;《國家南繁硅谷建設規劃(2023—2030年)》《海南省農作物種子管理條例》&&;種業産值突破120億元……

  “我們現在的糧食單産比新中國成立之初提高4.8倍,到2030年要再提高20%。”陳凡認為,種子穩産、高産仍然是“南繁硅谷”的目標。

  怎樣發展種業的新質生産力?陳凡説,要引導科技工作者為國家糧食安全和種業創新而研究,用好“種子精準設計與智造”重大科技創新研究&&,運用好人工智能、生物技術和大數據技術,為精準設計體系的技術迭代提供支撐。

  多位代表還談到,“南繁硅谷”的定位是國家種源創新的策源地,種源、種業、種市要一體發展,要從基礎研究做起,打通應用研究、新品種開發和産業化等全鏈條。

  育好種既要“追太陽”也要“追市場”。從“南繁硅谷”走出去的種子最終會在不同的土壤生根發芽。陳凡説:“要根據農業區域化特點和市場需求量身定制,讓科研人員把論文‘種’到地裏,讓成果在産業鏈上開花。”

【糾錯】 【責任編輯:谷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