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是鄉音 台下是鄉情-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2/02 17:55:12
來源:新華網

&上是鄉音 台下是鄉情

字體:

  新華社福州2月2日電 題:&上是鄉音 台下是鄉情

  新華社記者鄧倩倩

  臨近春節,文化下鄉演出的邀約不斷,福州閩劇藝術傳承發展中心的演職人員更加繁忙。早晨7點多,閩劇演員就分赴不同縣區的鄉村劇場送演。

  閩劇,是用福州方言演唱、唸白的戲曲劇種,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2006年,閩劇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演了二十多年丑角的閩劇福州市級非遺傳承人黃東閩,和他的搭檔又踏上了下鄉演出的路途。經過一個半小時的車程,他們來到了羅源縣起步鎮庭洋坂村,這是今年福州市“三下鄉”活動的啟動站。

  閩劇福州市級非遺傳承人黃東閩在勾畫臉譜。新華社記者 鄧倩倩 攝

  “我們這次送演的是由兩個人搭檔的摺子戲《醜洞房》,是從《鳳還巢》中選取的一段富有衝突反轉的喜劇。”黃東閩説。

  經過換裝,黃東閩用白粉抹一個“豆腐塊兒”,又在臉頰兩邊點上大大的腮紅,丑角的特徵就亮出來了。上&後,兩個人滑稽的動作和語言不時引起觀眾大笑。

  “這是福州的非遺文化,我們回到家鄉要親身感受一番,再向外地的同學推薦家鄉文化。”返鄉大學生蘭淑婷説。

  觀眾在與閩劇演員互動拍照。新華社記者 鄧倩倩 攝

  “戲曲形成之初本就帶着民間性和草根性,閩東地區有較好的閩劇觀眾基礎,高峰時期大約有三四百個閩劇團在各地演出。”福州閩劇藝術傳承發展中心書記林穎説。

  閩劇並不只是屬於老一輩的藝術,許多年輕的面孔正在接過“接力棒”,讓閩劇煥發出新的活力。近年來,福建省實驗閩劇院持續通過優秀經典劇目來傳承培養“新苗”,入選人才培養資助項目的閩劇青年演員平均年齡僅21歲。

  “95後”小生林宇輝就在閩劇《荔枝換絳桃》挑起大梁。他對閩劇的熱愛源於從小耳濡目染,在他看來,閩劇的發展需要靠“兩條腿”走路,“創新是‘邁出腿’,讓閩劇走得更遠,傳承是‘支撐腿’,是閩劇的底蘊,二者缺一不可。”

  近來,“鄉村戲& 百姓樂園”福建戲曲迎新春走基層系列演出也在全省各地同步啟動。福建省實驗閩劇院的大班人馬奔忙在演出途中。“能為基層老百姓送上文化大餐,看到他們的笑臉,我們的一切辛苦都值得。”福建省實驗閩劇院院長周虹説。

  大型新編古裝閩劇《過崖記》劇照。(福州閩劇藝術傳承發展中心供圖)

  2023年,福建省推動各地試點建設提升鄉村戲&200多個,全省國有文藝院團進鄉村演出超4200場、觀演人數超200萬人次。

  “鄉村振興帶來的變化,不只表現在物質水平上,還體現在對精神生活的更高追求,使我們看到了優秀傳統文化在鄉村的延續和傳承。”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吳新斌説。

【糾錯】 【責任編輯:邱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