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 馬曉潔 製圖)
新華社太原1月22日電(記者馬曉潔)冬閒時節,在山西嵐縣康農薯業生産基地的組培室裏,一顆顆馬鈴薯脫毒苗在恒溫25攝氏度的瓶子裏不斷生長,一場關於土豆的産業鏈“革命”也在悄然發生。在三晉這片黃土地上,小雜糧、養殖業、精品水果……一幅幅從小産品到大産業的發展畫卷,每一幀都是“大食物觀”的生動注腳,成為鄉村振興的鮮明底色。
每天上午,魏旺紅都來到組培室,看脫毒苗的長勢,根據其長勢控制溫濕度和做無菌處理。“等苗長好後,我們就拿下去切斷擴繁,一瓶苗可以擴出五瓶苗,每年可以繁殖近50萬瓶脫毒苗。”作為康農薯業生産基地有着25年工齡的技術員,魏旺紅感觸頗深。“這些年來,我們反復試驗,與老百姓自己切塊種下的馬鈴薯相比,脫毒苗育出的種薯抗病害能力強,産量也翻倍。”魏旺紅説。
魏旺紅正在查看脫毒苗的長勢。新華社記者 馬曉潔 攝
當前,康農薯業生産基地的“脫毒苗-‘原原種’-‘原種’-‘一級種’”馬鈴薯脫毒種薯三級良繁體系已逐漸配套完整,生産基地二期還建設了智能溫室。水肥一體化噴灌設施、溫室系統、離地苗床、種薯大小分離器、計數器……智能化設備讓種薯的生長收穫進入“快車道”,可以達到一年兩茬,輻射帶動三十多個縣市。
走進嵐縣界河口鎮吳家溝村,村民們在熱炕上聊着去年的收成。牛雲珍去年共種下17畝“原種”,平均畝産近5000斤“一級種”,年收入4萬元左右。“合作社先選好微型薯‘原原種’種出‘原種’,然後把‘原種’分給我們種,種薯、農藥、化肥、機械種收都是免費的。”牛雲珍説。
合作社合夥人張河珍向記者展示微型薯原原種。新華社記者 馬曉潔 攝
如果説種薯是馬鈴薯産業的“芯片”,那土豆花、土豆宴就是馬鈴薯産業的“引擎”。
“今年八月歡迎你再來我們這兒,土豆花可美嘞!”嵐縣農業農村局産業股股長劉林權對記者説,2023年土豆花景區迎來旅游熱潮,累計吸引縣內外游客11.5萬餘人次。作為主景區的王家村,村裏開了二十多戶農家樂和民宿,縣政府還在此投資新建了房車露營基地,助力鄉村旅游發展。
小小的土豆,能變出多少種花樣?嵐縣土豆宴108道菜品就是答案。在嵐縣土豆宴全國推廣總部的餐廳裏,游客對各式各樣的土豆菜充滿了好奇:搗拿土豆糕、土豆饸饹、土豆蛋撻、薯泥養生湯……嵐縣馬鈴薯主糧化研發推廣中心主任李曉陽告訴記者:“越來越多的人想了解嵐縣土豆宴,更多的人想去學習土豆能怎麼做。”
土豆宴廚師王紅宇正在備菜。新華社記者 馬曉潔 攝
王紅宇是嵐縣本地人,去年他剛參加完土豆宴職業培訓,已在推廣總部上班。“土豆宴是老一輩人智慧的結晶,我們有責任傳承下去,同時我們也要創新出符合當下潮流的菜品。”王紅宇告訴記者,同他一起參加培訓的還有從雲南等地來的年輕人。嵐縣土豆宴也成為呂梁山一張靚麗的勞務品牌名片。
科技助農,文化興農。從種薯三級良繁體系到土豆宴職業培訓勞務品牌,盤活全鏈條資源,帶動農民增産增收,促進農文旅融合,未來,嵐縣土豆的産業鏈條將更長更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