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現場·照片背後的故事|在山河光影間,捕捉力、美、情-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1/22 16:44:40
來源:新華社

我在現場·照片背後的故事|在山河光影間,捕捉力、美、情

字體:

  我在現場,記錄瞬間,成為歷史。

  從2019年開始,我們開設了“我在現場”欄目,以新華社記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貴採訪經歷為內容,講述他們在重大新聞事件現場的所見、所聞、所想。

  2023年,他們踐行“四力”,從“一帶一路”的重點工程到沿着長江、黃河、長城進行深度調研;從巴以衝突的現場到進入剛剛發生政變的非洲國家;從北極圈裏“冰上絲綢之路”的重點項目到大灣區熱火朝天的基建工程;從神舟飛船的發射、回收到“中國天眼”的成果爆發和運行維護;從京津冀嚴重水害到積石山地震災區的生命救援;從世錦賽、亞運會、大運會的國際賽場到“村超”、“村BA”這樣的鄉土賽事;從接力守護烈士英靈半個多世紀的父與子到為殘障兒童免費送教上門的鄉村教師父女……

  他們凝固新聞的瞬間,記錄歷史。

  從2024年1月1日起,“我在現場”欄目陸續播發多位新華社攝影記者在2023年的精品力作和照片背後的故事。希望他們的作品和講述,能帶給您希望與力量。

  如果我的2023有關鍵詞,“體育”定是其一。體育新聞圖片的發稿數量接近我2023年工作量的一半,在山河光影間,用心捕捉體育呈現的力、美、情,通過影像挖掘體育背後承載的社會功能,也是我作為職業攝影記者的任務之一。

  我國最大沙漠裏的“速度與激情”

  環塔拉力賽是我國乃至亞洲規模最大的頂級汽摩越野拉力賽。“塔”,即塔克拉瑪幹沙漠——我國最大沙漠、世界第二大流動性沙漠。“死亡之海”漫漫黃沙,周邊遍佈着雪山、峽谷、戈壁、河流、草原等多樣的地形地貌,這裡是天然的越野賽車場。每年五月至六月,國內外汽摩賽手齊聚新疆,展開一場“速度與激情”的較量。

↑2023年5月28日,環塔拉力賽參賽車輛疾馳在新疆和田地區墨玉縣的沙漠中。

  無垠沙海中留下的賽車軌跡、雪山腳下飛揚的陣陣煙塵、壯美峽谷內轟鳴的馬達聲、急流淤泥裏衝出的無畏身影……這些都是環塔賽事最直觀的美。為了精準呈現不同賽段的特點,宣介大美新疆,攝影記者必須進入賽道。

  進賽道並不容易。在沒有手機信號、普通導航無效的情況下,面對一條兩三百公里長的賽道,唯有靠比賽路書。通過路書上的符號標記,我們得以掌握里程和未知路段特點,選中心儀點位後,只能一往無前,且必須趕在發車前到達,但記者並非賽手,有時也因無法看懂路書,而錯失理想點位。“望沙興嘆”的我來不及懊惱,便在茫茫沙漠中循着遠處的轟鳴聲或煙塵,再翻越一道又一道沙梁,去接近正確的賽道。

  ↑2023年5月23日,新華社記者胡虎虎乘坐9號媒體越野車,手持當日比賽路書,在塔克拉瑪幹沙漠尋找合適點位。

  賽道上的畫面視覺衝擊力強,但這只是賽事新聞報道的一部分。“環塔”是新疆“體育+旅游”的名片之一。當造價數百萬的賽車駛過片片綠洲;當傳統樂器熱瓦普的悠揚樂曲與發動機的轟鳴一起奏響;當五顏六色的現代賽車服,遇到身着艾德萊斯服飾的舞者,我的取景器裏多了熱情洋溢的笑臉、奔放熱烈的舞姿、歡樂濃烈的氛圍。

  這正是“環塔”作為一個&&,促進不同地區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動體現。如果未來有車手説他來自中國新疆塔克拉瑪幹,我肯定不會驚訝,畢竟他從小就親身體驗過頂級越野拉力賽的魅力,也曾與偶像賽手近距離接觸。

↑2023年6月1日,新疆和田地區的小學生在景區參觀環塔拉力賽賽車。

↑2023年6月1日,部分參賽車輛停靠在新疆和田地區約特幹故城景區玄奘廣場,供游客參觀。

↑2023年5月29日,英國貝爾潤滑油極道體育車隊車手黃輝、領航員丁元夢駕駛賽車疾馳在賽道上。

  帕米爾高原上的“牦牛騎士”

  距離北京4000多公里外的帕米爾高原上,牦牛是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以下簡稱“塔縣”)牧民養殖的主要畜種之一。隨着社會發展進步,牦牛作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歷史,已經遠去。如今,人們慕名來這裡游玩時,牦牛叼羊成為打卡項目。

↑2023年3月22日,比江·比格瓦孜高舉牧鞭慶祝搶到羊,游客在一旁圍觀拍照。

  牦牛叼羊,是一項在塔縣廣為開展的民間傳統體育項目,並被列入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陽春三月,皚皚雪峰下,我見到了塔縣牦牛叼羊代表性傳承人比江·比格瓦孜,當時他正在備戰一場全縣比賽。

  40多歲的比江因出色的牦牛叼羊技巧享譽塔縣。不過,在“久經沙場”的他看來,技巧並不是首要的。一場比賽後,我看到他拇指上的血跡,他一笑而過:“比賽中,我們不會去想危險,必須全情投入。”這種淡定平靜的笑容,是這片高原上牧民的典型表情。

  家中、屋外山坡、運動場,我們跟隨記錄比江的生活和訓練,最大程度貼近記錄這位民族傳統體育人的氣質。比江説,以往在婚嫁等喜事期間,村民進行牦牛叼羊以示隆重慶賀;現在,每逢重大節慶活動,縣裏都組織比賽,向外界展示帕米爾高原傳統文化。比江和隊友們也越來越習慣在快門聲中展示英姿,盡情在牦牛背上揮灑風采。

  ↑2023年3月22日,比江·比格瓦孜(左)在牦牛叼羊比賽中拼搶,他口銜牧鞭,一手拽住韁繩,一手抓緊羊。

  牦牛叼羊運動源自牧民生産生活,至今還保留着濃厚的民俗色彩。比如,場地、人數、時間等規則,都相對寬泛。村民參與這項運動,為的就是追求快樂,這樣,當游客可以最大程度抵近觀賽時,又多了一份刺激。在此起彼伏的歡呼聲中,比江和隊友們再次轉身跨上牦牛,加速向前,堅定地衝向目標。現場的激情和快樂也通過網絡傳向牧民們未曾抵達過的遠方。

  “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屹立在縣城以北約70公里處,高聳入雲,見證着這片高原上的日新月異,也見證着無數個“比江們”對美好生活的不變追求。

↑2023年3月22日,比江·比格瓦孜和村民們進行牦牛叼羊比賽。

↑2023年3月21日,比江·比格瓦孜(右三)與其他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在塔縣參加肖貢巴哈爾節文旅活動。

  他們,悅動在天山下

  新疆幅員遼闊,是戶外運動資源的富集區。過去的2023年,還有更多新疆的體育身影定格在我的快門聲中。有人沉醉於“人類滑雪起源地”的粉雪,從北京來到阿勒泰,測試裝備;有人從小愛看李小龍、成龍的電影,從南疆農村考入高等院校,學習武術專業;滑冰場、籃球館、賽馬場、山野間,處處都能見到悅動的身影。一個又一個充滿活力的影像,組合起來看,就是一幅流動的新疆畫卷:體育光影中的新疆,獨具氣韻。

↑這是2023年1月12日拍攝的新疆阿勒泰地區禾木吉克普林滑雪場。

↑2023年1月14日,來自廣東的雪友在新疆阿勒泰地區游玩。

  ↑2023年1月13日,旅居新疆阿勒泰的滑雪愛好者彭超(左)在禾木吉克普林滑雪場帶領雪友們進行雪崩搜救演習。

  ↑2023年4月20日,阿布都熱合曼·巴吐爾江(中)在新疆昌吉學院武術比賽表演選拔賽上展示雙刀。

  ↑2023年4月20日,新疆昌吉學院學生阿布都拉·巴吐爾江(右一)和弟弟阿布都熱合曼·巴吐爾江(右二)一起觀賽。

↑2023年1月29日,15歲的景上清在新疆冬季運動管理中心參加花滑冬令營。

↑2023年11月12日,車手在新疆霍城縣圖開沙漠景區參加越野拉力賽。

↑2023年12月11日,一場CBA常規賽後,新疆伊力特隊球員阿不都沙拉木與球迷互動。

  亞運,競技以外的“戲”

  金秋時節,我有近半月時間駐守在杭州亞運會淳安千島湖賽區。濕潤秀麗的江南風光,與我常年行攝的天山南北大為不同。我主要負責自行車(場地、山地越野)、小輪車、鐵人三項、馬拉松游泳。這些項目均集中在千島湖景區進行,即使最遠的場地,徒步五分鐘也能到,因此,我有比較充足的時間琢磨怎樣更多元地呈現亞運。

↑2023年10月6日,杭州亞運會馬拉松游泳女子10公里比賽現場。

  “心心相融 @未來”,是杭州亞運會主題口號,也出現在賽區的各種景觀標誌上。這句話給了我 啟發:除了準確記錄賽時畫面外,還需用心捕捉競技以外的“戲”。

  跳出賽場,天地更寬。終點處、獎&上、亞運村,皆是“大戲”舞&。

↑2023年9月25日,浙江杭州淳安縣劇團演員為運動員和工作人員表演淳安睦劇。

  場地自行車男子凱林賽後,中國隊選手劉琦為奪冠的隊友周瑜點讚,周瑜則輕拍其背部做回應。兩人同訓練、同付出、同感受,也騎過無數圈相同的賽道。作為同袍隊友,在彼此心中藏着“我比別人更了解你背後的不易”。

↑2023年9月29日,中國選手劉琦(右)為奪得冠軍的隊友周瑜點讚。

  隊友也會在困難時支持你渡過難關。鐵人三項混合接力賽中,當年僅18歲的蒙古國選手作為全場最後一名抵達終點時,其他三位隊友手拿國旗,微笑鼓掌,上前相迎。

  體育賽場上,最令人動容的莫過於“淚水”。悲喜之間,緊緊牽連着記者的鏡頭。舉起的獎牌是今天的成績,落下的眼淚是過往的耕耘。

2023年10月2日,蒙古國隊鐵人三項混合接力選手在迎接最後一名抵達的隊友。

↑2023年10月4日,中國香港選手楊倩玉在女子公路賽頒獎儀式上舉起金牌,眼角含淚。

↑2023年10月1日,獲得女子小輪車競速賽冠軍的印度尼西亞選手阿邁利婭·努爾·西法在頒獎儀式上落淚。

  場地自行車賽全部在運動館內進行,為了讓畫面更加豐富,我們盡可能挖掘選手背後的故事。在瀏覽運動員信息時,我驚喜地發現竟然有三組兄弟/姐妹選手:馬來西亞兄弟車手,哥哥沙阿是該國旗手,弟弟裏德萬則以他為榜樣奮戰在亞運賽場;帶着纍纍傷痕不遠萬里來到杭州的阿富汗選手尤勒杜茲·哈希米姐妹,還有中國香港隊始終挂着甜美笑容的梁寶儀姐妹。

  或許是一份崇拜的力量,促使他們砥礪成長;或許是志之所趨,窮山距海不可阻擋;還有頒獎&上的細小動作,足以溫暖人心。“我知道你的夢,也知道你的痛”,正是因為血脈相連,才讓競技場上的他(她)們心手相連。

↑2023年9月28日,馬來西亞選手裏德萬(右)與哥哥沙阿在場地自行車男子爭先賽前交流。

↑2023年10月4日,阿富汗選手尤勒杜茲·哈希米(右)和妹妹法麗巴·哈希米同場競技。

↑這是2023年10月4日拍攝的阿富汗選手尤勒杜茲·哈希米手肘上的傷疤。

↑2023年9月27日,中國香港隊選手梁寶儀(右)在頒獎儀式上幫助妹妹梁穎儀整理獎牌綬帶。

  對攝影記者來説,體育攝影,不止於動作攝影,而是具有更寬廣意義的新聞攝影。在日常報道中,體育新聞作為新疆形象展示的軟性載體,是我着墨較多的領域之一。

  跟在牦牛背上的比江身後,守候在風沙四起的沙漠賽道旁,在阿爾泰山脈齊腰深的積雪中全力追逐滑雪者的身影……我用心用情用力記錄新疆的體育人,通過鏡頭去感知他們的體育精神,向外界講述新疆故事的體育篇章。

  腳踏實地,仰望星空。經年累月,我隨着新疆體育人的堅實腳步走過大江大河,當再來到聚光燈下的國際賽場,置身於激烈的國際體育新聞比拼中時,又多了份底氣。

 

  掃描下圖中的二維碼,觀看胡虎虎2023年的其他報道↓

策劃:蘭紅光

統籌:李尕 費茂華 周大慶 劉金海

編輯:徐金泉 侯昭康 郝建偉

記者:胡虎虎

【糾錯】 【責任編輯: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