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在灾区安置点,我们遇到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普通人-新华网
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3 12/ 22 16:05:53
来源:新华社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在灾区安置点,我们遇到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普通人

字体:

 

  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地震发生后,正在北京出差的新华社甘肃分社摄影记者陈斌立刻检查随身携带的摄影器材和电脑,并联系分社和前方,“枕戈待旦”,随时准备出发。

  一夜“惊魂”后,第二天一早,甘肃分社摄影记者方欣和分社同事作为分社第二梯队成员赶赴地震灾区。几乎同时,陈斌也接到增援指令,从北京搭乘最近的一班航班,前往震中开展报道。

  此次地震灾区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震中5公里范围内平均海拔约2793米。加上近期北方大幅降温,每个前往灾区的记者都在心里为受灾群众捏着一把汗。

  12月19日,在甘肃临夏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村安置点,消防人员在搬运救援物资。新华社记者方欣摄

  12月19日,在甘肃临夏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村安置点,甘肃省人民医院的医生在移动手术车上为小朋友清理伤口。新华社记者方欣摄

  飞机抵达兰州后换乘汽车继续奔赴灾区,高速路上不时有来自各地的救援车辆呼啸而过,陈斌到达灾情最为严重的积石山县大河家镇时,已是19日晚上10点多。

  踏着结了冰的小道走进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村广场,临时安置点灯火通明,车灯、照明灯的亮光划破了黑夜,帐篷里摇曳的炉火和壶里开水沸腾的热气,在天寒地冻的暗夜里,传递着温暖的守护。

  12月19日晚,在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村安置点,小朋友和家人在聊天。新华社记者方欣摄

  12月19日晚,在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村安置点,受灾群众领取爱心牛肉面。新华社记者方欣摄

  12月19日晚,在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村安置点,国家电网工作人员在做通电前的准备。新华社记者方欣摄

  第二天一早,根据前方报道指挥部的分组安排,记者分别前往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村安置点、陶家村安置点、陈家村安置点等多个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看到络绎不绝的货车满载救援物资驶来,安置保障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展开。

  12月20日,在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村安置点外,救援物资等待卸货。新华社记者方欣摄

  一顶顶帐篷已经成为受灾群众寒冬里的“避风港”,安置点不同位置的几口大锅里煮着热气腾腾的牛肉汤,受灾群众正在排队领取免费的爱心牛肉面,不远处的医疗救治点,有需要的人们在排队领取着感冒药品……条件虽然简陋,尽管面临困难,但大家有吃、有住、有医……互助和团结的气氛让人暂时忘却了寒冷,来自四面八方的救援人员、医务人员和志愿者们用自己的坚守和奉献,将温情传递到安置点的每一个角落。

  12月20日,在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村安置点,爱心企业给受灾群众提供免费牛肉面。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12月20日,在积石山县大河家镇陈家村安置点,受灾群众在帐篷外给炉子添煤。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12月20日,在积石山县大河家镇陈家村安置点,小朋友在帐篷里拿着分发的泡面。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12月20日,在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村安置点,小朋友在帐篷外做游戏。新华社记者方欣摄

  在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村安置点,记者在排着长队的爱心牛肉面供应点见到了36岁的兰州一家餐饮企业负责人马忠明。开了20多年牛肉面馆的他在地震后两小时内,便集结了自己两家牛肉面馆的员工,备好物资,赶往受灾最严重的大河村。震后八小时,大河村安置点内已经升腾起了牛肉汤的热气,马忠明和同伴也成为最早到达灾区的社会救援力量之一。

  “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么冷的天气,一定要让大家吃上一碗热腾腾的牛肉面。”马忠明说。

  12月21日,36岁的兰州一餐饮企业老板马忠明在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的爱心餐供应点。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12月21日,马忠明(右)为大河村安置点的受灾群众送上免费爱心牛肉面。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这几天,马忠明的爱心牛肉面摊前人头攒动,他也没有统计过到底做出了多少碗面。“我们的拉面师傅胳膊和手都肿了,大家都没有怎么睡过囫囵觉,只要有排队的,我们就不打烊”。

  12月20日,在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村安置点,爱心企业的工作人员为受灾群众制作免费牛肉面。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29岁的中国邮政积石山分公司投递员赵玉山在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的临时邮局内紧张核对着快递包裹的信息,整个上午也没有顾上喝一口水。“天气寒冷,很多包裹都是御寒的棉衣棉鞋,让大家能早点收到自己的包裹,我们再辛苦也值得。”赵玉山说。地震发生后,为保障受灾群众快递收发,中国邮政积石山分公司紧急增加了运力,克服困难将各快递公司的包裹转送到受灾群众手中。

  12月21日,29岁的中国邮政积石山分公司投递员赵玉山在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的临时邮局内。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12月21日,赵玉山在大河村安置点的临时邮局内清点快递。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在安置点,我们还遇到了很多坚毅可靠的身影,听到了很多温暖的故事。

  带着爱心企业捐赠的御寒被服和方便食品开车12个小时运输救灾物资的卡车司机杜伟;第一时间赶赴灾区为安置点的帐篷接通电源的供电工人方小平;自己家里同样受灾却义无反顾参加地震伤员转移和救治工作的积石山县中西医结合医院医生陶希明;第一次参与大型地震救援的河北保定蓝天救援队队员王楠,还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志愿者们……在这场灾难面前,一份份爱心的传递成为大家共同抵御寒冷的动力,也为更多人带去了重建家园的信心。

  12月21日,34岁的卡车司机杜伟在运输救灾物资的卡车前。地震发生后,杜伟从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出发,带着爱心企业捐赠的600套御寒被服以及100箱方便面和矿泉水赶往灾区,历经约12小时车程,于21日下午到达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村安置点。新华社记者方欣摄

  12月21日,杜伟(左二)帮助蓝天救援队队员从自己的卡车上卸下救援物资。新华社记者方欣摄

  12月21日,26岁的国家电网临夏供电公司工作人员方小平在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的帐篷外。地震发生后,方小平和同事第一时间赶赴灾区,为安置点的帐篷接通电源。截至21日中午,方小平已为240多顶帐篷通电。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12月21日,方小平(前)和同事在为新搭建的帐篷通电。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12月21日,39岁的积石山县中西医结合医院医生陶希明在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的医疗救治处。震后,陶希明参与地震伤员转移和救治工作。21日,他来到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村安置点,为受灾群众接诊及配发药物。新华社记者方欣摄

  12月21日,陶希明(右三)在为受灾群众量血压。新华社记者方欣摄

  12月21日,36岁的河北保定蓝天救援队队员王楠在地震救援现场。12月20日17时左右,王楠和队友从保定出发,驱车近20个小时抵达灾区,这是他第一次参与大型地震救援。新华社记者方欣摄

  12月21日,王楠在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村帮助一户受灾严重的群众安全转移家中财物。新华社记者方欣摄

  12月21日,25岁的志愿者马向花在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的帐篷外。21日,马向花一早赶到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村安置点后,便开始在餐食点、物资发放处维持秩序,陪小朋友们阅读、做游戏。新华社记者方欣摄

  12月21日,马向花带小朋友们一同学习防震知识。新华社记者方欣摄

  这是12月20日拍摄的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村安置点。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这些来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的普通人聚集在灾区安置点,每个人都努力把自己身上的温暖散发出来,于是,在这寒冷的冬日里,我们感受到了寒冬中的温暖!

 

  策划:兰红光

  统筹:费茂华、周大庆、刘金海

  记者:陈斌、方欣

  编辑:王海燕、徐嘉懿、尹栋逊

【纠错】 【责任编辑:邱丽芳 】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1326113004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