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瀋陽12月21日電(記者趙泳)“別看錐子山在我國的名山大川中默默無聞,但在這裡三道長城連接,宛如三條‘巨龍’騰飛,這在萬里長城中是絕無僅有的。”站在錐子山長城的一座敵樓上,綏中縣考古和文物保護中心副主任王建華手指遠方娓娓道來。
錐子山,位於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永安堡鄉境內,海拔525米,其勢下豐上銳,如錐指天。錐子山雖然不高,但兩鎮長城在這裡交匯,三條“巨龍”從這裡騰飛。
“兩鎮長城是指明薊鎮長城和遼東鎮長城,三條“巨龍”是指長城自錐子山分為三路,呈‘丁’字形布局。”王建華説,這三路長城一路向南,經九門口長城、山海關,到老龍頭入海;一路向西,經慕田峪、居庸關達嘉峪關;一路向東,經小虹螺山、龜山長城,直達鴨綠江畔丹東虎山長城。
兩鎮長城在錐子山交匯,三條“巨龍”從這裡“騰飛”。(綏中縣委宣傳部供圖)
錐子山長城中的薊鎮長城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遼東鎮長城始建於明正統七年(1442年),真正大規模的修築是由戚繼光完成的。修建這部分長城時,戚繼光將城墻分為一二三等,雙側包磚城墻為一等邊墻,單側包磚城墻為二等邊墻,石城為三等邊墻。錐子山長城三種形式兼備,敵樓、墻&、烽火&、關城俱全,堪稱天然的“長城博物館”。
錐子山山勢蜿蜒曲折敵樓林立。(綏中縣委宣傳部供圖)
錐子山長城在建築形式上鮮明地體現了古長城“據險制塞”“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特點。石頭和磚都是就地取材,現在仍可在周邊找到石場或磚窯的遺跡。錐子山長城的敵樓、馬面、烽火&從宏觀整體上看是建築在“丁”字形的崇山峻嶺之上。這也形成了錐子山長城隨山勢蜿蜒曲折、高低起伏、敵樓林立,蔚為壯觀的景象。
錐子山長城敵樓、墻&、烽火&、關城俱全,堪稱天然的“長城博物館”。(綏中縣委宣傳部供圖)
明嘉靖年間,戚繼光徵集四千義烏礦工、農民訓練成軍,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 “戚家軍”。“戚家軍”中的這些義烏兵,後來跟隨戚繼光一起到北方戍守邊界。
時光荏苒,歲月留痕,當年的義烏兵和他們的家屬在當地紮下了根。錐子山長城中有些敵樓就以他們的姓氏命名:小河口1號敵樓稱為葉家樓,2號敵樓稱為曹家樓……
雪後的錐子山長城別有一番景象(綏中縣委宣傳部供圖)
“南方來的義烏兵不適應北方伙食,有聰明人用當地的桲欏樹葉做皮,玉米麵包上山菜餡,蒸熟後清香可口,這種名為桲欏葉餅的食品流傳至今。”王建華説。
2021年8月,我國印發《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啟動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作為長城國家文化公園(葫蘆島段)的重要組成部分,錐子山下的永安堡鄉建成了長城游客中心,酒店、餐廳、房車露營地、露天影院、花海……配套完善的服務設施,靜待八方游客。
如今,錐子山長城成為長城國家文化公園(葫蘆島段)的重要組成部分。(綏中縣委宣傳部供圖)
佇立在錐子山長城之上,背倚燕山余脈,遠眺浩瀚渤海,近觀寂靜幽美的秋波湖,山、海、湖、長城四種元素完美融合,形成一幅精美的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