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帶着振奮人心的力量,《義勇軍進行曲》的經典旋律在《熱血當歌》舞&上響起。在演員與現場觀眾的齊聲合唱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迸發出激蕩河山的力量。
《熱血當歌》劇照。何銘 攝
近日,榮獲2023年第十三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獎的《熱血當歌》,亮相中央歌劇院,贏得了觀眾的陣陣喝彩。這部湖南首摘“荷花”桂冠的舞劇,究竟有何魅力?它是如何通過舞蹈的語言,講述國歌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一部民族舞劇叫好又叫座的“密碼”又是什麼?
何以當歌?
20世紀30年代,上海灘有着紙醉金迷的繁華,也隱藏着無盡的苦痛和掙扎——國家身陷內憂外患,民眾在苦難中艱難前行。
《熱血當歌》劇照。何銘 攝
田漢,一位充滿激情的戲劇家,在上海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安娥和聶耳。《熱血當歌》以此為創作背景,講述了三位熱血青年在充滿動蕩的時代,用他們的才華和熱血為勞苦大眾發聲、為抗日救亡吶喊的故事。
在他們的筆下,《義勇軍進行曲》誕生了。這首歌曲如同一聲春雷,喚醒“不願做奴隸的人們”“發出最後的吼聲”,激勵着無數熾熱的心靈為自由、獨立和解放而奮力抗爭。
比刀劍更鋒利的是正義的筆尖,比炮火更猛烈的是激昂的旋律。何以當歌?革命熱血當長歌!
由湖南省委宣傳部、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廳、湖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湖南省演藝集團出品,湖南省歌舞劇院創排演出的《熱血當歌》應運而生。
創作策劃始於2019年年底,以國歌為主題的創作壯志,初聽之下讓人覺得挑戰重重,一些專家也指出“題材太大,不好把握”。但該劇藝術總監、湖南省歌舞劇院董事長楊霞並未止步,而是與業界頂尖的專家和編創團隊一起,深入探討如何將國歌背後的故事和精神通過舞劇呈現。
“舞動最‘燃’的青春,歌頌樸素而偉大的愛國情懷,為當代年輕人樹立優秀的青年榜樣,正是《熱血當歌》賡續精神血脈的初心。”楊霞説,國歌是一個國家精神的象徵,講述國歌誕生背後的壯烈故事,對中華兒女來説,是奮進的精神力量。
懷着對題材的信心,一群年輕人加入《熱血當歌》主創團隊,用熱情和創造力共同編織每一個細節。從“80後”總導演到“90後”執行導演,再到千禧年後的舞蹈演員們,年輕人們賦予《熱血當歌》青春的活力。
在楊霞看來,《熱血當歌》不僅是一部舞劇,更是一次穿越時空的青春對話。“跨越百年,我們希望在與先輩的對話中,將那個時代的青春熱血、對家國的深沉情感,呈現給每一位觀眾。”
以“舞”演“歌”
熱血當歌,又該如何以“舞”來“歌”?
在《熱血當歌》的藝術世界中,題材是其靈魂所在,而音樂、舞美、服裝等藝術手段則如同一件華麗的“外衣”,展示出創作團隊對藝術極致追求的熱情和執着。
《熱血當歌》劇照。何銘 攝
細膩的服飾、道具和音樂,以及舞步創意,共同將《熱血當歌》打造成一部充滿濃厚時代氣息的舞&作品。舞劇中,觀眾仿佛被帶回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灘,在街頭親身感受歷史波瀾。
田漢,這位出生於湖南長沙一個樸素農家的青年,帶着他的熱情與才華,走出鄉間的田野,在上海創作了《義勇軍進行曲》。為了刻畫這位長沙伢子的鮮明個性,《熱血當歌》創作團隊巧妙地將湘劇高腔、長沙彈詞等元素融入。觀眾既可以感受到湖湘辣味,也能看見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海派風情。
此外,該劇大膽借鑒現代電影的審美節奏和表達方式,融合了現代舞&藝術的表現形式,打破程序化、概念化、臉譜化的桎梏。
《熱血當歌》甫一開始,觀眾便被一場弗拉明戈群舞所吸引,這是舞劇中第一個令人眼前一亮的“戲中戲”——1930年6月,田漢改編的戲劇《卡門》在上海掀起一股熱潮。舞&上,一群身着火紅長裙的女郎翩翩起舞,充滿激情。
這出“戲中戲”,巧妙地揭示了舞劇的時代背景,同時引出田漢和安娥的相遇。這種敘事手法和結構安排,迅速抓住觀眾注意力,並為整部舞劇的後續情節打下堅實基礎。
跨越時代的青春主題、磅礡宏大的敘事背景、為國而歌的愛國情懷、舞者精彩的一招一式、出彩的舞&視覺呈現、多元的音樂風格……在湖南省演藝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賀礫輝看來,《熱血當歌》所蘊含的深遠意義和藝術魅力,正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
熱血青春
湖南,十步之內必有芳草。每一寸土地,每一段歷史,都為文藝工作者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如何以文藝的形式生動講述這些故事,一直是湖南文藝工作者探討的重要時代命題。
“講述歷史,因應時代發展,《熱血當歌》以舞劇的方式,展現了那一段青春熱血的紅色歷史,引發了觀眾的強烈共鳴。”在賀礫輝看來,只有真正反映時代特色的藝術創作,才能贏得觀眾的心。
《熱血當歌》劇照。何銘 攝
《熱血當歌》正是這樣一個例證。它通過藝術化處理,結合跨越時代的青春主題,不僅符合當下年輕人的審美,更為他們樹立了積極向上的青年榜樣形象。借助音樂、舞美、服裝等藝術元素的巧妙設計和融合,以及舞蹈演員的精湛演繹,這部舞劇向觀眾呈現了田漢、聶耳、安娥等人物的崇高革命信仰和堅韌不拔的鬥爭精神。革命先輩的青春和熱血,與當下年輕觀眾産生情感連接。
一百多年前,陳獨秀曾撰文《歡迎湖南人底精神》,滿懷熱情地讚揚了湖南人的奮鬥精神。他不僅表達了對湖南人奮不顧身、大膽創新精神的敬佩,更是期盼後輩能夠鍛造出更為雄健偉大的精神。
歷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傳承。先輩精神被一代又一代湖湘兒女所傳承,成為他們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動力源泉。當代的青年藝術家們以才華和激情,不僅重現了那些充滿熱血的文藝前輩的形象,還在激昂的舞步、壯勁的肢體動作、響亮的音符中,擔當文化使命,不斷助推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劇場裏,許多觀眾淚流滿面。有人評價:“如果赤誠看得見,那就是《熱血當歌》的模樣。”國歌的誕生,源自那無畏的熱血,而這股熱血又正是為了國歌而奔涌。在熱血與國歌的交織中,顯現出一種赤誠的紅色——這是青春的顏色,也是我們心靈深處共鳴的底色。(記者張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