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3 11/ 14 10:30:14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他們帶著“三問”,從西子湖畔來到天山

字體:

  他們帶著“三問”,從西子湖畔來到天山

  浙江大學醫療援疆紀事

  “作為援疆醫生,我們常常思考,來新疆是為什麼,在新疆要幹什麼,離開新疆能留下什麼?”這是陳大進等來自浙江大學的援疆醫生共同面對的課題,也是本報記者擬同讀者一道探索的問題。

  2021年7月,浙大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腎臟病中心醫師陳大進,擔任中組部浙江省第十批(第二期)“組團式”援疆醫療隊領隊。他現任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一師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

  2022年4月25日,兵團第一師醫院援疆醫生陳大進(左二)和徐丹(右三)等醫務人員來到沙雅縣小古麗(化名)家中,為她準備了裙子等禮物,了解她的術後恢復情況。胡珺 攝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浙江省對口支援新疆阿克蘇地區和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自2016年以來,浙江大學共選派6批次80人次,從杭州西子湖畔奔赴4000多公里外的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對第一師醫院21個學科持續定向幫扶。

  通過導師帶徒、以院包科、巡回義診、深度參與醫聯體建設等機制,浙大援疆醫療隊不僅推動提升了第一師醫院學科建設,更輻射帶動了受援區域基層醫院的醫療水準,起到了向當地百姓健康“輸血”,為邊疆醫療“造血”的作用。

  攻克疑難雜症 填補醫療空缺

  今年8月,第一師醫院一間手術室中,泌尿外科主任馬大東給病人腹部鑽取小孔,將微創手術刀伸入,切除癌變的腎臟;一旁的助手謝江濤調整腹下內窺鏡位置,讓內臟器官清晰呈現在螢幕上;援疆醫生胡政麾緊盯著螢幕,把控風險,確保手術準確,防止大出血……通力協作下,團隊順利完成了一體位腹腔鏡下腎盂癌根治術。

  “之前做了最壞的打算,沒想到術後第二天就下床走路了,現在感覺良好。”72歲的患者高女士説,她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既往病史,有子宮開刀術等既往手術史,入院前血尿持續發生。

  胡政麾是浙大一院的醫師,今年5月來到阿克蘇地區,進行為期一年半的援疆。據他介紹,該手術屬于技術難度大、過程相對復雜的四級手術,腎盂癌若沒有及時診治可能會帶來生命危險。“治療該患者需切除單側腎臟和輸尿管、部分膀胱,盡管傳統開放式手術能帶來更好視野,但我們採取一體位微創手術,這樣精確度高、傷口小、出血量低,不用來回移動這名老年患者,更加安全。”

  “在一批批浙江援疆醫生的指導下,我先是觀摩,現在也能主刀了。”馬大東説。他和年輕醫生謝江濤都真切地感受到,援疆專家帶來了思想的碰撞,在常態化的病例討論、臨床帶教下,團隊學習到更前沿的手術方式。

  在陳大進看來,隨著三級醫療服務體係建設的推進,第一師醫院作為大型綜合醫院,一項重要任務便是完善疑難雜症的診療能力,讓患者能夠享受到優質且便利的醫療服務。相較援疆前,第一師醫院三級手術增長56.43%,四級手術較援疆前增加約5倍;先後引進、開展各類新技術、新項目140項;生殖醫學、新生兒科、急診外科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重點專科數量不斷增加,其中今年新增6個兵團級重點專科。

  “按照第一師醫院學科建設的需求,浙大6家附屬醫院結合自身專業特色,選派最合適的醫生到最需要支援的科室。”不少浙江援疆醫生都有這方面的共識。“以院包科”是浙大“組團式”醫療援疆的顯著特徵,通過醫院間有組織的協調密切配合,力爭“按需分配”。

  推進“兵團南疆生殖醫學中心”建設,是第一師醫院托付給胡小玲醫生的一項主要的、係統性的任務。據這名浙大醫學院附屬婦産科醫院的援疆醫師介紹,受環境、生活方式、生育觀念改變等因素影響,不孕不育發病率呈上升趨勢;第一師醫院生殖醫學中心的成立,將填補兵團南疆區域在人工授精等輔助生殖技術方面的空白,有助于不孕不育患者的專科診療。

  建設該中心是一項長期性工作,需經所在地各級衛生部門評審後方能運作,人員、場所、設備、技術、管理等均需達到一定標準。胡小玲表示,該中心9位本地醫護人員先後前往浙大婦院進修,接受臨床、實驗室、護理等方面的培訓,並獲得了輔助生殖技術相關資格證書。近期,醫院正準備向自治區衛生健康委提交評審申請,中心評審合格後將為不孕不育患者提供人工授精等輔助生殖醫療服務。

  “阿克蘇地區的面積比浙江省還要大,我們希望盡快開展這個中心的工作,讓南疆患者就近得到醫治。”胡小玲説。

  創新優化制度 打造醫療高地

  96歲的陳老太,今年3月開始走路困難,左腿越來越軟,後就醫被確診為椎間盤突出,但治療效果欠佳。了解到浙大援疆醫生在第一師醫院坐診後,她于7月前來求醫。入院後,援疆醫生趙明飛對她進行了詳盡的檢查,結合患者約20年前和10年前有兩次椎管腫瘤切除手術的經歷,確定了她腫瘤復發,肌體乏力由腫瘤擠壓脊髓而導致。

  “近百歲的老人,體質較弱且有巨大的甲狀腺瘤,手術難度大。手術過程中,插氣管、術後傷口感染都有可能發生風險。”趙明飛説,“但若不治,她又有可能癱瘓。”在得知手術各種潛在風險後,陳老太與家人們仍積極要求手術治療。

  “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我們不會因為風險大而退縮。”趙明飛説。

  為手術及術後康復保駕護航,趙明飛做了幾件事。他第一時間聯繫了浙大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神經外科,同該醫院最專業的脊柱脊髓團隊詳細討論了患者的病情、手術治療方案。此外,他完善患者心肺功能評估,又組織第一師醫院神經外科、麻醉科、心血管病科、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重症醫學科等相關科室專家開展多學科診療(MDT),制定了詳細的預案。

  “我的左腳又可以抬得很高了。”術後5天,陳老太已可以下床行走。

  手術的成功是浙大醫生落實“柔性援疆”工作機制的生動體現。“來新疆開展工作有底氣,因為我們不是‘一個人’,我們後方有更大的團隊。”不少援疆的浙大醫生都有此共識,前方的他們熟悉情況,而後方的醫院科室則能在細分領域給予關鍵性的指導。

  整個治療過程,也是我國保障人民群眾享有公立醫院高品質發展成果的一個寫照。今年5月,國家衛生部門出臺方案,旨在改善就醫感受,提升患者體驗。方案鼓勵醫療機構擴展MDT的專科和病種,提供“患者不動醫師動”的MDT服務,而第一師醫院在這方面正持續探索。

  茍日新,又日新,日日新。

  陳大進作為第一師醫院主要負責同志,援疆兩年多來,對78項制度進行修訂完善,23項工作流程進行簡化,不斷尋求實施了以數據指標為導向的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在兵團相關部門的支援下,陳大進積極推進第一師醫院資訊係統整體改造升級工作,先後投入各類資金500余萬元,完成了一體化遠端影像中心、超聲醫學診斷中心及遠端心電網絡建設,便利患者遠端就醫,依托信息化打通服務“最後一公里”。

  “陳院長深入科室一線走訪調研,不但每周進行行政大查房、係統梳理、優化工作流程,解決科室存在的困難,還支援援疆團隊購買設備,開展醫療新技術研究。”第一師醫院口腔科原醫師朱嘉珺説。今年,她完成了為期一年半的援疆工作後回到浙江,但依然關注醫院的發展和需要,她的援疆未曾結束……

  輻射帶動基層 惠及各族群眾

  “環境越艱苦、工作越復雜,就越需要有人做。”陳大進説。除了努力將第一師醫院打造為兵團南疆區域醫療高地,他也帶領浙大專家團隊參與並引領由浙江省援疆指揮部牽頭組建的浙江省醫療援疆專科聯盟,以輻射帶動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惠及各族人民群眾。

  專科聯盟發揮著“探頭”作用。在2021年沙雅縣開展的一次專科聯盟義診活動時,浙江援疆專家為當時僅4歲的小古麗(化名)看了病。當時她嘔血、拉黑便,被確診患門靜脈海綿樣病變、門靜脈高壓等疾病。相比基層醫院,大醫院治療此類疑難雜症更有經驗和把握,但也會産生更高的費用,因家庭貧困,媽媽對為小古麗治病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不停地出血和嘔血,又沒錢輸血,小古麗恐怕堅持不了多久,生命就會被耗盡。”時任第一師醫院兒科援疆醫師的徐丹萬分著急。徐丹邊籌措手術資金,邊聯繫相關專家。2022年3月,浙大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副院長、普外科主任醫師高志剛為小古麗做了手術。康復後,去年9月她重返幼兒園。

  除了為各族群眾義診、送藥、建立健康檔案,專科聯盟也推動了各級醫院聯合開展學術講座、教學查房,開展常態化遠端病理討論等。第一師醫院作為專科聯盟的牽頭單位之一,于2022年8月獲全國“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優秀實踐案例”。

  浙大二院援疆專家、兵團第一師醫院急診科醫師易建華介紹,市縣鄉各級醫院參與專科聯盟的目的之一,便是讓偏遠地區群眾享受到優質醫療服務。“急診是醫護同時間賽跑搶救生命的陣地,通過有組織的專科聯盟,三級醫院的醫生能通過遠端會診、電話溝通實時對基層醫院的搶救工作進行指導。遇到基層醫院解決不了的問題,轉診渠道也會更加精準、順暢。”

  作為急危重症專科聯盟成員之一,溫宿縣人民醫院急診科主任楊曉龍對此表示讚同。“以嚴重的突發心梗為例,轉運前,我們先給病人溶栓,接下來告知相關專科聯盟專家病情,後提供檢測報告。這樣病人在入院前,聯盟專家能初步明確病情,同時準備治療方案,既節省了時間,也提高了危重病人的救治率。”

  楊曉龍認為,通過專科聯盟內部的日常視頻、面對面交流,醫院處理肝脾破裂等創傷的水準也得到了提升。“一般的病家門口看,疑難雜症到大醫院看,既方便患者就診,也給陪護家屬帶來了便利。”

  握指成拳,合力致遠。自專科聯盟成立以來,阿克蘇地區和兵團第一師各級醫院廣泛參與其中,21個專科的本地和援疆醫生成為該聯盟的成員,3萬余人次受益于健康科普宣教,聯盟專家現場手術帶教300余次,合作也輻射喀什地區、第三師、第十四師等地……群眾的醫療衛生知識、醫務人員的診療能力持續提升。

  金華市援疆專家、溫宿縣人民醫院副院長張挺認為,專科聯盟相當于一個匯集各類專家的人才庫,通過資源共用,能更廣覆蓋各類疑難雜症,也讓內部成員互相學習。“專科聯盟的意義不僅在于技術支援,也在于讓成員共用治療和管理理念。”

  帶出醫療隊伍 結下科研碩果

  人眼球的直徑不到25毫米,視網膜位于球壁上,厚度僅0.4毫米。吹彈可破的視網膜上有10層結構,還分布著大量神經組織。玻璃體位于球腔內,約佔眼球體積的五分之四,起到支撐、減震等作用。

  玻璃體視網膜手術,便是運用顯微鏡,在眼球狹小的空間中完成復雜的顯微操作。

  “螺螄殼裏做道場”“針尖上跳芭蕾舞”,絲毫馬虎不得,浙大一院援疆專家、兵團第一師醫院眼科醫師唐旭園如此描述這類高難度的眼科顯微操作——玻璃體切割手術。她説組織選派她來援疆,主要是為了加強此類眼底疾病的治療。

  2021年7月唐旭園援疆前,第一師醫院白內障、青光眼等眼前段的手術水準已比較成熟,也引進了玻璃體切割手術的相關儀器,卻缺乏可以獨立開展該手術的人才。進疆後,她添置各類輔助設備和耗材,係統地培訓、帶教醫生,為第一師醫院眼科建立了一套規范化的玻璃體視網膜手術流程。

  “通過唐老師的‘傳幫帶’,我已經能熟練診治各類玻璃體視網膜疾病。”第一師醫院眼科醫師李娟如此評價她的師傅唐旭園。唐旭園的另一位徒弟吳澤勇本身就擁有相對嫺熟的顯微手術基礎,在“導師帶徒”機制下,已能獨立開展常規的玻璃體切割手術。

  一年半的援疆工作結束後,唐旭園選擇留下來再幹一期。“玻璃體切割手術的學習曲線很長,徒弟要能獨立開展各類復雜的玻璃體切割手術,應對各種各樣的並發症,還需更多的時間和實踐。”唐旭園堅信通過“傳幫帶”持續發展眼底病亞專業,第一師醫院能為更多患者送去光明,也會有更多患者選擇到第一師醫院就診,而不用再長途奔波、輾轉各地求醫,本地醫生也能不斷積累臨床經驗。

  2020年末,第一師醫院選派口腔科吳沛沛醫師前往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口腔醫院進修一年。當時她的帶教老師朱嘉珺醫師從吳沛沛身上看到了阿克蘇地區年輕醫生勤奮的精神面貌,也了解到了當地非常需要口腔正畸醫生。作為浙大口腔正畸科的青年骨幹,她在2021年毫不猶豫地報名到第一師醫院援疆。

  “朱老師不僅幫助我們規范診治流程,更啟發了我們如何關懷患者,她周末開啟正畸專科門診,就是為了讓有正畸需求的兒童和青少年學生不用周中請假來矯治。”吳沛沛説。

  在浙江省援疆指揮部的支援下,朱嘉珺等醫生經充分論證,為第一師醫院引入了口腔數字化工作室。3D列印設備一天內便能完成義齒的設計、加工和制作,比傳統方式可節省約兩周的時間。患者通過一次就診,牙齒缺損就能得到修復。同時,數字化技術也為隱形矯治這一先進的口腔矯治技術提供了數據支撐。“朱老師為醫院引來新技術,更教會我們如何使用新技術。”吳沛沛説。

  7年來,第一師醫院先後選送近400名中青年骨幹赴浙大及6所附屬醫院進修學習,邀請浙大各醫院專家近700人次來第一師醫院講學、指導,“援助一批人才,帶出一批人才”成果顯著。

  在第一師醫院新生兒科主任周旭晨看來,醫療援疆的成果也體現在第一師醫院科研進步上。她參加了由浙大醫學院牽頭、第一師醫院參與的《出生缺陷綜合防治技術的應用示范和評價研究》,今年獲評第五屆中國出生缺陷幹預救助基金會科學技術獎中的科技成果一等獎。“我主要負責阿克蘇地區新生兒30多項遺傳代謝病篩查以及陽性患兒的幹預措施,確保新生兒健康成長。”她説。

  周旭晨表示,在援疆專家的指導、支援下,她現在申報、主持的課題越來越多,帶領團隊做科研和教學,讓醫院新生兒科衛生服務能力和科研水準均得到提升。

  8月,陳大進獲批2023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立項,第一師醫院實現了國家級科研項目上零的突破。近3年來,第一師醫院主持兵團級科研項目5項、師市級科研項目24項、院級科研項目46項,成功創建2個國家級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核心成員單位,科研能力不斷得到強化。

  “加快建設智慧醫院、引進和培養高層次醫療人才是下一步的工作目標,我們致力于將第一師醫院打造成為綜合實力突出的兵地融合示范醫療高地。”陳大進説。

  第一師醫院的援疆實踐和成效是我國舉全國之力,發展邊疆醫療的一個縮影。自2016年啟動實施醫療人才“組團式”援疆工作以來,各支援醫院把握當前和長遠、見物和見人、硬體和軟件、輸血和造血、全面和重點的關係,“帶土移植”醫療人才、技術、經驗和制度……

  而受援醫院則獲得了充足養分,醫療服務水準顯著提升,醫院管理模式日益精細,醫療人才隊伍持續壯大,醫療組團效益持續釋放。

  本文開頭所提到的“援疆三問”,想必每個讀者的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值得一提的是,新疆也滋養了浙大援疆醫生。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這令人自豪”“醫生把病人當家人,老鄉把醫生當朋友,這種和諧的關係令人開心”“援疆是人生厚度和維度的增長,是把手藝留下來讓更多人去治病救人”“毫不誇張,援疆經歷讓我靈魂得到了升華,我們要竭力為邊疆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貢獻力量”……

  無法避免,醫院會見證各種悲歡離合。有躺在病床上虛弱的患者,有面色焦慮的陪護家屬,但也有病人術後康復的喜悅,以及醫護患者家屬之間的溫馨鼓勵……醫者仁心,浙大援疆醫療隊救死扶傷的初心和使命始終不變,他們奔走在病房手術室、在沙漠周邊的綠洲團場、在天山深處的草場村落,守護各族人民群眾身心健康,為一個個家庭帶來生命的希望。

  錢江潮涌塔裏木,不負韶華赴天山。

  在受援地患者眼中,浙大援疆醫生身上的白大褂,如同阿克蘇地區天山最高峰托木爾峰山頂的冰川一樣潔白。(記者何軍 趙晨捷 周曄)

【糾錯】 【責任編輯:邱麗芳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13261129973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