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塔什幹9月19日電 特寫:中國農業技術幫助烏茲別克斯坦棉農增産增收
新華社記者劉愷 李奧 葛晨
“我們引進了中國的棉花品種。這些品種比我國品種産量更高、成熟更早。而且,我們的棉田屬於鹽鹼地、低産地,但我們用中國滴灌技術和棉種在第一年就獲得了好收成。”烏茲別克斯坦棉農舍爾佐德·多納耶夫興奮地告訴新華社記者。
這是2020年9月24日在烏茲別克斯坦錫爾河州拍攝的使用中國滴灌技術種植的棉花。新華社發(扎法爾攝)
多納耶夫家住烏南部卡什卡達裏亞州卡桑區古瓦拉克村,從2020年開始接受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專家們的指導,成為村裏嘗試中國棉花種植技術的第一人。
多納耶夫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説,中國將現代科學技術成果越來越多地應用到包括農業在內的各個領域,很多技術都對烏茲別克斯坦的農業發展有重要參考價值,中國的膜下滴灌技術就已經在水資源短缺的烏茲別克斯坦棉田成功應用。當地棉農通過諮詢中國專家、學習使用中國滴灌技術和設備,不僅節約了成本,而且提高了産量。
“這對於烏茲別克斯坦棉農來説非常重要,我一直有興趣研究中國種植棉花的經驗,並在烏茲別克斯坦本地推廣。”多納耶夫説。
他回憶道,2020年他在自家棉田播下了比本地品種早成熟15天的中國棉花品種,從中國進口了膜下滴灌所需的所有設備,用來灌溉他這7公頃屬於鹽鹼地、低産地的棉田。參與“一帶一路”合作項目的中方農業專家幫助他安裝設備,並提供諮詢服務。
引入中國農業技術後,多納耶夫看到了實實在在的成效。以往他的棉田平均每公頃産量為2000至2500公斤,如今增加到4500公斤左右。同時,他為棉田投入的勞動力、水、化肥等成本也大幅下降。以往棉田需要3人勞作,現在只需1人,每公頃需要的肥料從800公斤減少到400公斤。
近三年來,多納耶夫的收入不斷增長,家庭生活水平也逐年提高。“過去兩年我徹底裝修了房子,還買了一輛新車。”
多納耶夫説:“在使用中國農業技術的過程中,我們與中國專家也加深了交往,他們非常勤勞、誠實,並且隨時準備提供幫助。”
“棉農(對中國技術)的興趣每年都在增加。很多外地農民過來學習種植經驗。今年我們的目標是每公頃收穫至少5000公斤,明年將進一步擴大播種面積。”多納耶夫説。“在水資源短缺問題逐年加劇的情況下,使用中國技術的意義更加重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