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廣場上起舞到舞&上展示,從“中國大媽”引領到年輕舞者加入,從自娛健身向表演藝術轉型升級……連日來記者在湖北各地採訪,感受到廣場舞深受群眾喜愛,而它的悄然變化不僅體現了人民群眾對文化藝術孜孜不倦的追尋與創新,也成為了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載體。
文化惠民:百姓“站C位”
秋日傍晚,湖北黃岡的遺愛湖公園東坡廣場上,舞姿翩躚、激情飛揚。一組跨越80年代至今、具有年代印記的串燒音樂響起,&上台下近千名廣場舞愛好者律動起舞。時代的記憶、動感的舞蹈,瞬間燃爆全場,拉開“文化力量·民間精彩”2023年湖北省群眾舞蹈展演的序幕。
當晚,來自湖北各地的20支優秀廣場舞團隊依次展示風采,從演員着裝到節目主題,參演作品豐富多彩,呈現出濃郁鮮明的荊楚地域特色。廣場舞《千里菜花香》《茶山飄香》《客來噠》《千里江陵》《隨州香菇之歌》《利川紅》等最新創編的作品熱情謳歌湖北人民熱愛家鄉、建設美好家園。舞&上,鄂州雕花剪紙、襄陽的傳統樂器扇鼓、孝感的民俗跳鼓舞、咸寧的提琴戲、恩施的八寶銅鈴等文化元素輪番亮相,表現出對傳統及民俗文化的轉化性運用和演繹傳承。
“文化力量·民間精彩”群眾廣場舞展演自2014年舉辦首屆展演以來已舉辦5屆。在逐年的創新和發展中,該品牌已成為全國知名的廣場舞活動品牌之一,定期開展多項文旅融合活動,為老百姓奉上精彩紛呈的文化大餐,活躍百姓精神文化生活。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廳長李述永説,近年來,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統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全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顯著成效,逐步形成了覆蓋省、市、縣、鄉、村五級聯動的群眾文化活動&&,成為傳承和弘揚荊楚文化的重要載體,真正讓群眾“站C位”“唱主角”。
《湖北省廣場舞新發展情況調研報告》指出,在城市,社區廣場、綠化帶建設加速,武漢、襄陽、宜昌等地都出現了沿江綠化帶上的“廣場舞帶”。在農村,自2015年起實施“百姓舞&”工程,到“十三五”末湖北省基本實現了行政村文化廣場建設的全覆蓋。
西靠黃州古城,北依遺愛湖,黃岡市黃州區赤壁街道建新社區居民人口超過2萬人,是城區最大的社區之一。57歲的社區居民何英一直活躍在大大小小的基層舞&上。從20世紀末村裏的鑼鼓隊隊員,到村改社區後的“建新之傲”舞蹈隊隊長,她見證了十多年前19條“龍”舞動在春節廟會上“拉風”的景象,也曾代表黃岡市參演了省級一等獎廣場舞作品《快樂節拍》。
記者在建新社區服務中心三樓看到,一間獨立的排練廳面積近50平方米,整面靠墻的鏡子映照着屋內亮亮堂堂。移動音響、鋼琴等設備由社區出資購買或愛心人士捐贈。在這間鄂東唯一的社區排練廳裏,編排出的10多個文藝節目先後獲獎,為基層文藝之花的綻放提供了土壤。
據湖北省社會文藝團隊摸底統計,湖北現有社會文藝團隊超過1.2萬支,全省89%以上的行政村都有至少1支廣場舞團隊。何英説:“我參加了三四支社區文藝團隊,排練、表演忙不過來!”
近年來,湖北各級政府持續投入專項經費,用於廣場舞的培訓和推廣、集中展演、團隊補助,以及獲獎作品的獎勵,保障了人民群眾的參與熱情。以社區和行政區為單位,基本建立了一套包括場地建設、設備維護、隊伍培訓、活動組織等方面的長效運行機制。從2014年開始,組織各級廣場舞骨幹培訓超過12000班次,培訓人員近40萬人次。
文化樂民:青春伴“夕陽”
詩仙李白曾三次到江陵,飽覽了荊楚大地的平原之美,寫下“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的千古絕唱。《千里江陵》這支新創編的廣場舞以優美的舞姿還原了一幅古代麗人攜手游春的踏青圖——在《早發白帝城》的吟唱中,演員們載歌載舞,少女婀娜輕盈的舞步、搖曳的身姿,凸顯楚國“三道彎”的體態……
這支年輕的廣場舞團隊由50名學生組成,團隊的平均年齡只有20歲。該舞蹈隊領隊、荊州市群藝館館長周晶介紹,這支5分鐘時長的舞蹈充分展現舞蹈動作的流動性、整齊度,易於學習、推廣性強,這也是廣場舞的顯著特徵。
“編創這支符合年輕人審美的廣場舞,正是希望今後能夠在各院校中推廣,讓更多年輕人參與進來,感受楚風楚舞的魅力。”周晶説。
同&亮相的廣場舞《纏花情韻》,創意源自於非遺項目英山纏花。一系列繞指柔的手部動作,給整支舞蹈增添婉約的美感。舞&&央,22歲的章樟站在陣型的“C位”,帶領着和自己媽媽年齡相當的阿姨們齊舞,為演出隊伍平添一抹青春活力。
十餘年前,我國廣場舞形成的初期,更多的是以“中國大媽”式的健身操為主,形式上只有律動,沒有主題,更沒有表意功能。隨後,越來越多的廣場舞團隊不滿足於自娛自樂的健身操形式,嘗試將專業舞蹈元素引入,並不斷挖掘地方傳統戲曲、音樂等民間藝術元素,編創出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和表意功能的廣場舞,大大提高了廣場舞的藝術性、觀賞性和專業性。
中國東方演藝集團中國歌舞團原團長、國家一級編導甘露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與早期廣場舞相比,如今社會上整體的廣場舞水平都有了提高、飛躍。舞蹈動作整齊劃一、精心編排、緊扣主題、融入風土人情。可謂古典舞、民族舞、現代舞、街舞、健身操等各類形式的舞蹈爭奇鬥艷,給與舞者和觀者不同的文化熏陶。
記者觀察到,廣場舞的這種演變、發展和創新還促生了地方特色文化的全面復興。各個地方的廣場舞愛好者在創作時都不約而同地將眼光聚焦於地方文化傳統上,他們拾起散落在民間的傳統藝術之花,使其借助廣場舞再一次綻放。
對文化藝術的活化利用,以及內容上的多元融合,促使廣場舞不斷向審美融合、文化傳承、氛圍營造等方向拓展。參與者和大部分的觀眾均&&很歡迎這種嘗試,“樂在其中”“拉近了自己與文化藝術的距離”。
近年來,湖北各地在場地治理、噪音治理的同時,着眼於對廣場舞的健康推廣與正面宣傳,使得廣場舞在大眾之間的認同度保持了上升的態勢。在湖北省群藝館最新採集的300余份問卷中,45.3%被調查者&&“比較支持”,22.2%回答“非常支持”,其中60後和90後對廣場舞的態度最為積極,90後對廣場舞的態度表現得更為開放和包容。
以往,廣場舞的參與群體年齡以46歲至65歲女性居多。2020年開始,這種情況開始發生改變。在一些實行封閉管理的學校裏,為了豐富學生們的校園生活,一種新型的校園廣場舞悄然流行。
武漢生物工程學院最早開辦了廣場舞教學班,組織了百人舞團,並於2020年10月舉辦了校園千人廣場舞大賽。視頻播發後,引發社會關注,許多網友評論校園廣場舞“刷新了對廣場舞的認知”“魔性的舞步由大學生跳出來立馬不一樣了”。
此後,校園廣場舞逐漸擴展至全國。2022年,全國多所高校接力跳同一首歌《日不落》,將廣場舞演繹成流行有氧操,在網絡上形成熱潮。校園廣場舞不僅深受老師和學生們的喜愛,很大程度上也讓大眾對廣場舞的刻板印象變得更加多元。
文化育民:幸福感遞增
在湖北,廣場舞文化萌發得較早,近10年間順勢逐漸繁榮。2017年,湖北省群眾廣場舞大賽專門邀請全國的專家共同制定廣場舞比賽規則;2020年,嘗試錄製專業廣場舞教學視頻,方便群眾學習模仿;2023年,將街舞元素融入廣場舞中,點燃年輕群體的參與熱情。
“文藝作品要表達群眾心聲,必須真正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引領群眾創造美好生活。”湖北省群眾廣場舞展演總導演劉曉梅説,比如最新創編的《雕花剪紙》,靈感來自人類非遺名錄的鄂州雕花剪紙,舞蹈把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動感元素相結合,民族特色中渲染着絢麗的時尚色彩,讓喜愛廣場舞的受眾群體更為廣泛。
記者採訪中發現,新的作品不斷涌現,舊的作品歷經“淘洗”依舊活躍,流行範圍甚至更廣。以潛江市的《龍蝦情韻》為例,作品立足於當地“龍蝦之鄉”的定位,通過對小龍蝦神和形的藝術模仿,講述了小龍蝦産業為當地人生活帶來的變遷。從創編至今雖已過去近10年,很多老隊員也已“退役”,但是新隊員又源源不斷補充進來,隊員們在各自社區進行培訓輔導,使龍蝦舞在潛江遍地開花……
隨州銀杏藝術團帶着民間舞蹈《隨州香菇之歌》登場,演繹出“中國香菇之鄉”生動的勞動場景。“美美的香菇飄過大江南北,甜甜的香味飛到異國他鄉……”該團團長劉曉哼唱着自己為舞蹈創作的主題曲。他笑稱,自己年輕時就是一名“文青”,吹拉彈唱樣樣精通。如今退休後延續了青年時的藝術夢想,過上了老有所樂的晚年生活。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湖北老齡化率為14.59%,超過全國的13.5%,已經進入深度老齡化階段。湖北省群藝館館長邢君成分析,如今城市裏佔比數量最多的廣場舞群體,一類是因為各種原因到城市裏來的異鄉人,廣場舞讓他們打開了社交圈,情緒有了出口,同時也與這個城市産生了關聯。另一類人群是城市裏的退休人群,他們習慣了單位的生活,退休後如何調適自己的心理、融入周遭環境還存在一個過渡期,廣場舞緩和與消解了退休後的社會與文化衝擊。
改革開放以來,群眾文化活動潮起潮落,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但就普及度和群眾參與度而言,廣場舞的廣泛流行引起了各級政府部門的重視。
今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務司印發通知,開展2023年全國廣場舞展演——廣場舞大會。通知要求不斷健全群眾性文化活動開展機制,示範引領、廣泛參與,推動各地廣場舞活動蓬勃開展,創作推廣優秀廣場舞作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繁榮發展文化事業。
“一億人在跳,三億人在看,還有九億待發展”,廣場舞活動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將是非常重要的群眾文化活動之一。特別是一些弘揚主旋律的廣場舞,傳遞生活正能量,激活了蘊藏在群眾心底的文化活力,舞出了新時代的精氣神。置身其中,觀眾甚至可以強烈地感受到群眾的藝術創造精神。
夜幕降臨,萬家燈火閃爍。建新社區的文藝骨幹、老老少少散步到家門口的社區服務中心,跳起廣場舞、走起模特步、敲起銅鑼鼓。排練廳奏響社區之歌《春的家園》,合唱團唱響屬於他們自己的歌——“建新的四季總帶着笑顏,老百姓的日子盛滿了甘甜……”(記者 喻珮 杜子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