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外灘中山東一路1號,楊昆華老先生撫摸着巴洛克風格的愛奧尼克立柱,思緒悠遠。這裡,是他的父親楊延修與盧緒章共同創辦經營廣大華行,在隱蔽戰線奮力守護黨的“錢袋子”的地方。
如今,這裡是上海知名文化地標久事國際藝術中心所在,位於其間的上海東一美術館舉辦的“波提切利與文藝復興”藝術展持續數月熱度不減,市民和游客徜徉其中,感受中西文化合璧的魅力,欣賞浦江雲卷雲舒、大江東去的壯闊美景和百年外灘的歷史風貌。
從剛造完時的“麥克倍恩大樓”,到之後的亞細亞大樓,這座建於1916年、當時外灘最高的建築迎來過很多任主人。“1933年,盧緒章、楊延修等五位愛國青年在上海成立了廣大華行,主營西藥和醫療器械郵購業務,此後,盧緒章、楊延修先後入黨,廣大華行也成為黨的紅色據點。1945年抗戰勝利後,廣大華行入駐外灘1號底層辦公,驚心動魄的‘外灘風雲’故事由此展開。”楊昆華説。
百年外灘素有“萬國建築博覽會”之譽,這裡匯集了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建築,也濃縮了中國近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發展變遷的風雲激蕩。7月,“百年外灘,紅色足跡——外灘紅色故事匯”在外灘1號啟動,聚焦外灘核心區域歷史保護建築,挖掘背後紅色資源,這堂別開生面的“行走黨課”備受歡迎。
“廣大華行在隱蔽戰線戰鬥,手中握着的不是‘槍桿子’,而是黨在特殊時期的‘錢袋子’。”楊昆華説,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廣大華行等國統區內的共産黨經濟企業,與革命根據地、解放區金融企業共同構成了當時多元的紅色金融體系。利用金融機構廣泛接觸社會的身份便利,廣大華行多次掩護中央領導和地下黨領導來往於國統區,向根據地秘密輸送情報和大批急需物資,給黨的一線、二線機關和延安送去大量的經費,又像“八月風荷”那樣“出淤泥而不染”。
“一千個人心目中有一千個外灘。這裡是華美的萬國建築,是上海最有代表性的‘封面照’,是機構雲集的金融中心。同時,沿着建築記憶和城市肌理溯源而上,這裡也鐫刻了為挽救民族危亡、實現人民解放的鬥爭足跡和紅色初心。”花三個月時間背了數萬字解説詞的宣講員楊潔説。
外灘1號,是廣大華行紅色金融的故事;外灘2號開業了上海第一家肯德基餐廳,是改革開放的重要標誌;外灘6號,由盛宣懷創辦的中國第一家商業銀行——中國通商銀行在此成立,民族經濟從此突破了外國金融資本的封鎖;漢口路110號,金融巨子胡筆江赴湯蹈火、為國捐軀……
久事置業黨委副書記石宏斌介紹,久事置業受託管理着外灘核心區域16幢優秀文物及歷史保護建築,在對建築的日常保護修繕及城市更新開發等重大任務中發現,不少外灘經典建築背後都蘊含着紅色故事、愛國主義故事,有的還體現了改革開放和上海勇立潮頭、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
“為此,我們組建了專項工作小組,先後走訪市社科院、市委黨校、黃浦區委黨史研究室、外灘街道等單位,通過專家諮詢、查閱史實資料、拜訪革命家後代等方式,圍繞各個時期外灘經典建築的紅色資源,目前已梳理挖掘了20余個紅色故事。”石宏斌説。
沉浸式的“微黨課”,讓市民在漫步浦江、閱讀建築的體驗中,感受上海這座城市的紅色基因和精神密碼。“外灘是上海近代城市成長的搖籃。”中共上海市委黨校黨的建設教研部副教授陳世瑞説,“通過走訪紅色資源,講述生動故事,讓我從閱讀建築中受到教育,從而汲取精神力量。”
“在上海城市更新和歷史建築修繕保護中,越來越多的外灘空間向公眾開放,人民的外灘更美更精彩。”久事置業黨委書記、董事長臧華&&,為了講好紅色故事、外灘故事,久事置業還選拔優秀黨員組建“外灘守護者”宣講團隊。“我們將不斷豐富‘行走黨課’的內容,讓廣大黨員群眾能在外灘經典建築中領略紅色文化,感受初心使命。”(記者 姚玉潔、桑彤、李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