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9/ 08 10:12:34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大名故事多

字體:

  

  明清大名府古城墻。受訪者供圖

  “小城故事多,充滿喜和樂……”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是鄧麗君的故鄉。在這裡,常聽人提起這首歌。

  鄧家祖上是明代遷到大名的。當時,大名是個大城。大名的故事可以從春秋時期講起,在唐宋達到高潮。出場人物有狄仁傑、李白、高適、白居易、寇準、歐陽修、黃庭堅等,衍生的人物有聶隱娘、盧俊義、燕青等。

  唐宋時期,大名是“一線城市”。唐代稱魏州,是河北道的治所。753年(唐天寶十二載),李白到此寫道,“青樓夾兩岸,萬室喧歌鐘。天下稱豪貴,游此每相逢。”宋代稱北京大名府,是首都汴梁(今河南開封)之外唯一設國子監的陪都。1072年至1080年(宋熙寧五年至元豐三年),黃庭堅在這個國子監任職,閒暇時常填詞吟詩。

  1401年(明建文三年),大名府城毀於水,同年在其西南建新城,即今大名縣城。2006年,宋代大名府故城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開始在大名府故城遺址進行考古勘探,目前已正式確定城市主體布局。2023年,大名府故城遺址考古現場對公眾開放。

  大名府故城遺址在大街鎮,“大街”之名源於當時有通衢大道,鄧麗君的故鄉鄧&村也在這個鎮。這片普通的鄉村田野,原是唐詩宋詞浸潤的土地。

  魏郡十萬戶 歌鐘喧裏閭

  731年(唐開元十九年),28歲的高適北上薊門,經過大名(時稱魏州),作《三君咏》。

  他在詩序中寫道,行走魏州,州北有魏徵舊時館舍,城內有郭震遺留産業,城郊有狄仁傑生祠,睹物思人,感懷賦詩。

  咏魏徵:“鄭公經綸日,隋氏風塵昏。濟代取高位,逢時敢直言。道光先帝業,義激舊君恩。寂寞臥龍處,英靈千載魂。”咏郭震:“代公實英邁,津涯浩難識。擁兵抗矯徵,仗節歸有德。縱橫負才智,顧兮安社稷。流落勿重陳,懷哉為悽惻。”咏狄仁傑:“梁公乃貞固,勳烈垂竹帛。昌言太后朝,潛運儲君側。待賢開相府,共理登方伯。至今青雲人,猶是門下客。”

  《新唐書》載:魏徵,魏州曲成人,封鄭國公;郭震,魏州貴鄉人,封代國公;狄仁傑,并州太原人,封梁國公。魏徵的“寂寞臥龍處”早已無存,不過確實是“英靈千載魂”,他的故事仍廣為人知。大名的北鄰館陶縣,建有魏徵博物館。

  郭震,字元振,是唐初重臣。他的故事也很有意味。18歲中進士,武則天召見時,上《寶劍篇》得讚賞。其後鎮守河西走廊多年,功勳卓著,又歷任吏部尚書、兵部尚書、朔方軍大總管。在唐玄宗誅太平公主時發揮重要作用,一時間位極人臣,但時間不長就被玄宗流放,鬱鬱而終。

  《舊唐書》説,被流放原因是玄宗閱兵時,郭震軍容不整。《新唐書》説,因玄宗閱兵時,郭震突然出班奏事,擾亂了軍容。理由應是莫須有,玄宗外號“阿瞞”,郭震名高望重,甫掌天下的玄宗是拿他立威。

  郭震一生際遇,如他少時寫下的《寶劍篇》。“君不見昆吾鐵冶飛炎煙,紅光紫氣俱赫然。良工鍛煉凡幾年,鑄得寶劍名龍泉……非直結交游俠子,亦曾親近英雄人。何言中路遭棄捐,零落漂淪古獄邊。雖復塵埋無所用,猶能夜夜氣沖天。”

  大名府故城湮沒於地下,引動高適詩興的郭震産業已了無痕跡。狄仁傑生祠也沒了,但碑還在,在孔莊村北,青石質。現有碑亭,碑被玻璃罩着,可見上半部分,下半部分在黃土之中。曾探挖過,碑全高4.46米,有龜座。

  狄仁傑696年(周萬歲通天元年)任魏州刺史。當時契丹攻破冀州(今河北衡水),河北震動,魏州屏障洛陽,武則天急調狄仁傑鎮守。前刺史獨孤思莊將四週百姓驅趕入城,農田荒廢,人心惶惶。狄仁傑到後,將百姓放歸,同時整頓軍備。後來契丹退兵,魏州也豐收了,百姓得以安居樂業。新舊《唐書》都説,契丹得知狄仁傑在魏州的作為而退兵,其實主要還是因契丹後方被突厥襲擾,軍心動搖。

  狄仁傑在魏州的作為確實值得稱道,“緩賦寬役,勉農勸桑”,使官府倉廩充實且百姓衣食無憂。一年後狄仁傑升任河北安撫使,魏州百姓不願他離開,紛紛上書請求留任未果,集資為他建了座生祠,並立碑言其功德。

  狄仁傑在魏州時間不長,但對其個人生涯以至朝局走勢上都很有影響。到魏州前,狄仁傑從宰相被貶為彭澤縣令已5年,在魏州的出色表現使他很快二次為相,得以諫阻武則天立武氏子弟為太子,勸其接李顯回長安,為705年恢復李唐奠定了基礎。705年,狄仁傑已去世,迫使武則天退位並擁立李顯復位的五個大臣,均為狄仁傑舉薦。高適到魏州時,狄仁傑已故去31年,“至今青雲人,猶是門下客。”

  據《資治通鑒》記載,後來狄仁傑之子狄景暉任魏州司功參軍,貪婪殘暴,百姓搗毀了狄仁傑塑像。現存碑是812年(唐元和七年)田興復立的,他主持復建了狄仁傑祠,並立碑記其事。這一年田季安去世,田興充魏博節度使。田季安就是電影《刺客聶隱娘》中張震扮演的那個人。

  狄仁傑任刺史時,魏州在朝廷控制中;田季安主政時,魏州已割據多年。755年發生的安史之亂,使河北形成藩鎮割據局面。以魏州為治所的魏博節度使在藩鎮中最具影響力。

  聶隱娘的故事以魏州為舞&。唐裴铏小説《聶隱娘》中,聶隱娘是魏博大將聶鋒之女,幼時被一尼帶走教授武藝,後回魏博,為魏帥所用,被指使刺殺陳許節度使劉昌裔時,轉投向劉,並助劉解決了魏帥派來的新刺客,後隱於蜀地。

  電影《刺客聶隱娘》進行了演繹。魏帥具體化為田季安,當時的魏博節度使就是他,出場的田養母嘉誠公主、田妻元氏、田興等均史有其人。嘉誠公主嫁到魏博是唐朝廷籠絡藩鎮之舉,劇中聶隱娘的師傅也是公主,這屬虛構。公主代表朝廷,田興代表和朝廷妥協的割據力量,元氏代表更偏激的分裂勢力——電影劇情基於當時魏博局勢的波譎雲詭。

  劇中聶隱娘違師意未殺田季安,還保護了元氏要暗殺的田興。歷史上嘉誠公主和田季安去世後,元氏推立其子田懷諫。田懷諫年幼,家仆蔣士則濫權,牙軍(節度使親軍)兵變殺蔣士則,擁立田興,得到朝廷認可。白居易《除田興工部尚書魏博節度使制》即因此而作。田興宣布歸順朝廷,重建狄仁傑祠是他向朝廷示忠。

  813年,唐廷賜田興名弘正。這一年完成的《元和郡縣誌》記載,魏州有在冊戶6920戶。744年,高適《送虞城劉明府謁魏郡苗太守》寫道,“魏郡十萬家,歌鐘喧裏閭”。753年,李白《魏郡別蘇少府因》寫道,“青樓夾兩岸,萬室喧歌鐘”。經過755年發生的安史之亂,魏州人口劇減。

  759年(乾元二年),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輕舟已過萬重山”後到江夏,時任江夏太守是他訪魏州時任貴鄉縣令的韋良宰。李白寫下了他最長的詩《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游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詩中追憶當年魏州繁華“醉舞紛綺席,清歌繞飛梁”,感慨別後變化“炎涼幾度改,九土中橫潰”,抒發自己情懷“中夜四五嘆,常為大國憂”。

  那年,李白和大唐都已回不到從前,魏州則在上演新“劇目”。

  夕陽明滅亂流中

  以魏州為舞&的《聶隱娘》是個虛擬故事,魏州真正上演的劇情遠比小説和電影曲折、複雜、耐人尋味。

  李白與韋良宰重逢時,安祿山已被其子安慶緒所殺,郭子儀率唐軍困安慶緒於鄴城。這時已降唐的史思明據魏州復叛,稱大聖周王,出兵敗郭子儀,殺安慶緒。760年,大災荒,魏州鬥米至七千錢,人相食。761年,史思明之子史朝義殺父自立。762年,唐軍火攻魏州,名剎開元寺被焚。763年,史朝義兵敗自殺,叛將田承嗣以魏州降唐,被授魏州刺史,後為魏博節度使。安史之亂結束,藩鎮割據開篇。

  田承嗣是田季安的祖父。魏博在河北藩鎮本並不顯眼,田承嗣一番經營,使凋敝的魏博得到恢復,還組建起十萬牙軍。他有十一子,779年(大歷十四年)病故時卻把位置傳給侄子田悅。田悅聯合其它藩鎮與朝廷爭戰,並自立為魏王,782年(建中三年)改魏州為大名府,這是大名稱謂之始。這時期,戰火連綿,生靈涂炭。韋應物外放滁州,途中寫下“寒樹依微遠天外,夕陽明滅亂流中”。

  784年,連年征戰引發牙軍不滿,田承嗣之子田緒乘機殺田悅自立。史載田悅儉約自守,田緒酒色無度。但田緒只圖享樂,無意進取,和朝廷關係倒是得到緩和。785年,嘉誠公主嫁田緒。公主無子嗣,以田緒少子田季安為養子。796年,田緒死,田季安繼任,聶隱娘故事發生在這個時期。

  這期間詩人王建、張籍等久居魏州,留下不少詩作。王建寫下《田侍中宴席》:“香熏羅幕暖成煙,火照中庭燭滿筵。”這時的皇帝是唐憲宗,他整頓朝綱,制裁藩鎮,李愬雪夜入蔡州平淮西吳元濟,魏博歸附朝廷,藩鎮割據局面大有改觀,史稱“元和中興”。“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李賀這詩作於此時,關山五十州即指藩鎮割據之地。

  李賀無緣建功,“元和中興”也隨着憲宗820年去世而終結。穆宗繼位後,調田弘正到鎮州(今正定)充成德軍節度使。821年(長慶二年),田弘正被鎮州軍人殺害。接替田弘正為魏博節度使的是雪夜入蔡州的李愬,“二年移四鎮,一夜破重城”,張祜《投魏博李相國三十二韻》就是這時獻給李愬的。

  朝廷命討伐鎮州,李愬這時病重,以田弘正之子田布接任。白居易來宣布任命,田布贈絹五百匹,白居易謝絕,穆宗聞訊下旨讓白接受,白作《讓絹狀》。宣布任命成了佳話,上任後卻是悲劇。魏博牙軍不願出征,逼田布對抗朝廷。822年,田布無奈自殺,史憲誠被推為首領。這年秋,白居易赴任杭州,作《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829年(太和三年),朝廷調史憲誠為晉絳節度使,以李愬的弟弟李聽接任。史憲誠要帶走官府全部財物,牙軍不滿,殺史憲誠,推立何進滔,拒絕李聽入城,朝廷無奈認可。

  之後,牙軍弒主的戲碼多次上演。870年(鹹通十一年),牙軍殺魏博節度使何全皞(何進滔之孫),擁立韓君雄。883年(中和三年)殺韓簡,擁立樂行達。888年(光啟四年)殺樂行達,擁立羅弘信。

  你未唱罷我登場。部下弒主古來有之,在晚唐藩鎮割據中更不少見,日野開三郎《唐末混亂史稿》統計,836年到875年共發生牙軍逐殺藩帥39起。唐代士族在地方的影響減弱,職業軍人佔強勢。士族重文,職業軍人以利為上,藩帥有利於他們就擁戴,反之就推翻。魏博更是如此,田承嗣是平州盧龍(今河北盧龍)人,魏博本朝廷控制區域,胡化影響小。為鞏固統治田承嗣選當地丁壯組成牙軍,魏博牙軍更重視本地利益,時稱“長安天子,魏博牙軍”,言其驕橫。

  牙軍如此悍蠻,藩帥不會無感,但牙軍換藩帥易,藩帥除牙兵難,他依靠的軍事力量就是牙軍,沒了牙軍也就沒了地位支撐。但總有控制不了衝動的人,樂行達就是殺牙軍未遂而被殺。898年(光化元年),羅弘信去世,其子羅紹威繼任,他是唐朝最後一任魏博節度使,也為唐代魏博牙軍與藩帥的故事畫了個句號,一個血腥的句號。

  906年(天祐三年)羅紹威借助朱全忠的力量,正月十六夜,殺魏博牙軍八千家,魏州幾成空城。在外征戰的兩萬牙軍聞訊反抗,被朱全忠消滅。羅紹威再不用擔心被牙軍推翻,但也失去了藩帥的尊嚴。朱全忠在魏州半年,羅紹威光供應牛羊豬就近70萬隻,積蓄為之一空。羅紹威後悔道,集魏博六州四十三縣的鐵,也鑄不成這麼大的錯。

  《舊五代史》説,羅紹威形貌魁偉,通音律,宴飲時常賦詩助興。有句雲:“簾前淡泊雲頭日,座下蕭騷雨腳風。”

  907年,朱全忠稱帝,國號大梁,大唐結束。

  從田承嗣到羅紹威,唐代魏博節度使們留下故事,也留下石碑和墓誌銘。我國目前已知最大的古碑就在大名。

  石碑屬於何進滔,其功德碑840年立,柳公權撰文並書。碑高12.34米,重140.3噸。大名地處平原,無此巨石,説是以夏天沿路打井,冬天路上潑水成冰運過來的。

  1108年,宋徽宗下詔頒五禮新儀,大名知府梁子美進言將何進滔功德碑磨掉,改刻五禮新儀。1401年大名府城毀於水,此碑湮沒於黃土之中。一百多年後,1548年,明大名知府顧玉柱組織挖出,石碑已斷為9塊,馱碑的赑屃頭未挖到。

  又過了四百多年,1988年11月27日,河北省文物部門和大名縣開始修復石碑。1989年5月31日,石碑重新立起。如今石碑保存在大名縣石刻博物館高大的碑亭中,名“五禮記碑”。有人説碑文書丹者是蔡京,柳公權的字大部分被磨去,側面尚留有部分,碑前看不清,展室裏有摹片可辨。

  墓誌銘屬於何進滔之子何弘敬,他841年繼任魏博節度使,866年去世。1963年在大名縣萬堤鎮發現何弘敬墓,出土墓誌銘,蓋邊長1.88至1.96米、厚0.88米。誌石邊長1.95米、厚0.53米,誌石刻3800字,墓誌之大,書法、雕刻之美,文字之多為我國現有墓誌之首。現也存大名縣石刻博物館,設有氣派的專門展館。

  寄語春風莫吹盡

  進入五代,魏博割據局面結束,但這片土地上軍士和統帥“相愛相殺”的故事還在延續,直到真正終結者的到來。

  羅紹威消滅了所屬牙軍,但沒消除職業軍士坐大的社會基礎,驕兵悍將很快死灰復燃。後梁改魏博為天雄軍,節度使楊師厚組成自己的親軍,楊死後朝廷擔心其軍勢力大,將其一分為二。軍士不願分開,發生暴亂,部分軍士投靠李存勖。923年,李存勖據魏州稱帝,宣稱恢復大唐(史稱後唐,李存勖稱後唐莊宗),升魏州為東京興唐府(後改稱鄴都)。

  李存勖是個有故事的皇帝。有個勵志故事,其父李克用臨終前,將三支箭交給24歲的李存勖,代表三個心願——討平幽州劉仁恭,攻打契丹耶律阿保機,消滅大梁朱全忠,説“汝能成吾志,死無憾矣”。李存勖善騎射,膽勇過人,他將箭放在太廟,出征時裝錦囊隨行,凱旋時和仇人首級一起獻祭。用了十五年,破幽州、勝契丹、滅大梁,建國登基。

  有個荒唐故事,李存勖自幼酷愛戲曲,善音律,喜歡粉墨登場,唱作俱佳。滅梁稱帝後,將寵愛的伶人封為高官,耽於游樂,寵信宦官,殺害賢相郭崇韜。不過四年時間,鄴都的軍士發起叛亂,受命到鄴都平叛的李嗣源部下與叛軍聯合,推李嗣源為首。李存勖親軍首領郭從謙(伶人出身,曾拜郭崇韜為叔父)發動兵變,李存勖力殺數百人,中箭身亡。死時身邊只有伶人,伶人把樂器堆在一起將其焚化。

  歐陽修《新五代史》講了這兩個故事,稱“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

  950年(後漢乾祐三年),郭威為鄴都留守、天雄軍節度使。這年,有位23歲小夥子騎驢從洛陽來到鄴都,扛着條黑鐵棒投軍。他將是這片土地上軍士和統帥“相愛相殺”故事的終結者,也將給這片土地帶來上百年的安寧和富足。

  他叫趙匡胤。也是這一年,他親歷了郭威被部下推為皇帝的過程,之後不斷建功,一路晉陞。直到960年(後周顯德七年),任禁軍統帥的趙匡胤,在陳橋兵變中黃袍加身。

  陳橋兵變有魏博牙軍與藩帥故事的“血脈”。毛漢光在《魏博二百年史論》中説:“從魏博軍士擁立主帥,發展到郭威、趙匡胤黃袍加身,似乎是同一形態之擴大。”他認為“趙宋開國君臣皆是生長在五代時的人物,且屬北中國統治集團的主流人物,他們承繼了許多自晚唐五代發展出的政治傳統,同時也矯正了若干他們認為缺陷之處”,很有道理。

  晚唐五代,你未唱罷我登場的北方政壇,統治者“即便他們懷有建立長久王朝的雄心抱負,但通常專注於戰爭,甚少有空閒、方法或雄心去改變體制,提升文化追求,或者着手經濟重建……宋太祖成功地將專制權力嵌入行政機構中,並因此將其從個人化和臨時性轉變成一種制度化和持久力量”。(《劍橋中國宋代史》)

  趙宋是不同於五代的新生帝國,杯酒釋兵權的故事背後,是軍事、政治等制度的升級改造。魏博綿延二百年牙軍與藩帥“相愛相殺”的故事終結,這片土地掀開新篇章。

  979年(宋太平興國四年)寇準在大名府參加科舉考試。1004年(景德元年)宰相寇準促動宋真宗到澶州與遼對峙,訂立澶淵之盟,開啟了百餘年和平。其間,雙方每年都派使者互訪。從汴梁到遼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境內)的迢迢驛道上,大名府是個重要的經停點,迎來送往,留下不少故事。

  1008年(大中祥符元年),寇準到大名主持天雄軍,曾有遼使問:“你德高望重,咋不在朝廷主政呢?”寇準答:“朝廷沒事,這是北門鎖鑰,非我不行。”他撰大名府堂眹,“東郡股肱今右輔,北門鎖鑰古天雄”,如今寫在大名縣博物館中宋大名府城門模型兩側。

  寇準位高權重,不治産業,魏野稱頌他,“有官居鼎鼐,無地起樓&”。有遼使問他:“你是不是‘無地起樓&’相公?”“無地起樓&相公”,傳為美談。1010年,振武勇士接送遼使過大名,寇準給每人送錢。宋真宗得知後,認為他用官府的錢作人情,命他將錢補回來。

  1042年(慶曆二年),升大名府為北京,詔曰:席萬盈之懿兆,冠千里之上腴,隱然北門,壯我中華。同年依照汴梁式樣修建北京城,設宮城、內城、外城,歷時5年建成。

  大名府也是河北路的治所。1044年和1052年,歐陽修、包拯先後任河北都轉運使,都曾在大名府上班。

  1056年(嘉祐元年)右諫議大夫的歐陽修使遼歸來過大名,北京留守司賈昌朝張羅接風,找來位漂亮的官伎,讓準備好曲子。官伎沒吭聲,過兩天又找她來囑咐,還是不吭,賈昌朝以為她秀外不慧中。不料宴席上,這官伎高歌一曲接一曲,歐陽修暢飲一杯接一杯,唱的都是歐陽修詩詞。

  其實,賈昌朝和歐陽修是政敵。1045年歐陽修在河北都轉運使任上,賈昌朝在朝為相,借所謂的“與外甥女通姦”案,將歐陽修貶到滁州。歐陽修《自河北貶滁州初入汴河聞雁》“野岸柳黃霜正白,五更驚破客愁眠”之句,心境可以感受。那場酒兩年後,宰相文彥博退,賈昌朝是替代人選,歐陽修上書稱賈勾結宦官,是搞陰謀的小人,不可用,壞了賈昌朝的好事。電視劇《清平樂》中有歐陽修和賈昌朝出場。

  1065年(治平二年)蘇轍到大名府任推官司,1072(熙寧五年)黃庭堅任北京國子監教授,兩人都在大名寫過不少作品。蘇轍《寒食贈游壓沙諸君》:“城南壓沙古河淤,沙上種梨千萬株……齊開競發不知數,照耀冰雪明村墟……”黃庭堅《壓沙寺梨花》:“壓沙寺後千株雪,長樂坊前十里香。寄語春風莫吹盡,夜深留與雪爭光。”均寫壓沙寺,是當時大名府一處名勝,以梨花聞名,原址在今大街鎮沙堤村東南。

  現在大名縣仍有許多梨樹,鄧麗君故鄉鄧&距沙堤村不遠,她曾唱過首《梨花又開放》,“忘不了故鄉,年年梨花放,染白了山崗我的小村莊……”

  也聽到大地在成長

  大名多美食,飯館也多。當地人説,街邊看店,連着5個裏至少有1個是餐館。開車轉轉,未能證偽,記住兩個餐館名——翠雲樓、小城故事。

  叫小城故事的不只一個,翠雲樓看到一家,頗紅火。店名來自《水滸傳》,“時遷火燒翠雲樓,吳用智取大名府”中寫道,“這北京大名府是河北頭一個大郡衝要去處,卻有諸路買賣,雲屯霧集……翠雲樓……這座酒樓,名貫河北”。時遷燒樓為號,眾好漢奪城救出盧俊義,留守梁中書逃走。

  歷史上,宋江義軍在河北活動過。當時,大名知府是梁子美,作過中書侍郎,被視為梁中書的原型。梁子美曾改刻何進滔功德碑,向皇帝獻北珠。他不是蔡京的女婿,也沒送過生辰綱,在大名的官聲還可以,女婿蘇遲是蘇轍長子。一部水滸傳天下,世人皆知大名府,梁中書的形象也定格了。

  大名縣副縣長石立大學讀的文學,現分管文化旅游等工作。她説,到大名工作前,讀過多遍《紅樓夢》,對《水滸傳》興趣不大。如今,她説起《水滸傳》有多少章回提到大名府,多少個梁山好漢和大名有關,如數家珍。

  大名的往事,説起來很長。建城史可追溯到春秋時期齊桓公築五鹿城,名人還有漢代王莽、宋代潘美等。唐宋的繁榮與大運河永濟渠有關,明清以至民國一直是冀南重鎮。

  大名的現在,變化在加快。縣裏一直努力發掘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宋大名府故城遺址、明代大名古城、大運河文化等保護開發都有進展。大名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彭長江説,宋大名府故城遺址保護區面積25平方公里,目前的考古發掘已初步掌握外城、內城、宮城的邊界,以及城門大體位置、路網分佈等情況,正在申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鄧&村也在發生變化。58歲的村支書鄧建民説,全村668人,一半姓鄧。近年來投入1500多萬進行美麗鄉村建設,村裏道路、房屋煥然一新。鄧麗君家的老宅也整修了,還建設了以鄧麗君命名的廣場,立起了她的雕像。來這裡尋訪的歌迷挺多,南方車牌也常見,還有各地歌友會來舉行活動。

  在鄧家老宅裏,展示着鄧家淵源的介紹和與鄧麗君相關的照片、書刊、資料等。台灣鄧麗君文教基金會策劃的《絕響——永遠的鄧麗君》一書開頭寫道:“1980年鄧麗君唱紅了電影《原鄉人》的主題曲……中國大陸,是1949年到台灣的游子的原鄉……鄧麗君每每唱這首《原鄉人》都泫然欲泣。”鄧麗君的母親説:“天性吧!她是很想回去看看的,不是開演唱會、賺大錢,她沒那心思,只是想回去看看,回去看看,我想這是她永遠也圓不了的終身遺憾……”

  “我張開一雙翅膀,背馱着一個希望。飛到那陌生的城池,去到我想往的地方……我走過叢林山崗,也走過白雪茫茫。看到了山川的風貌,也聽到大地在成長……”(《原鄉人》)

  記者王文華

【糾錯】 【責任編輯:王佳寧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9921112985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