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8/ 19 15:09:58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專訪劉慈欣:努力和運氣,是“x乘以y”的關係,一個為0結果全為0

字體:

  談起不久之前刪掉不滿意的30萬字作品,劉慈欣很平淡。“這很正常啊,每個作家都有這種情況,特別是像我這種寫科幻小説的。”

  這裏是他的一間新的工作室,位于他認為是五線城市山西陽泉的中心地帶,工作室緊鄰的是由原來水泵廠改建的文化園。窗外,幾株白楊蔥蘢的樹葉閃爍著夏日火辣耀眼的光影。上個世紀90年代,陽泉水泵廠是全國水泵行業骨幹企業,生産的近900個品種的各類泵産品暢銷海內外。

  劉慈欣曾經工作過的娘子關發電廠辦公樓。新華社記者 王皓 攝

  相比于現在的“寫作困難”,距離這間工作室50公里外,在他曾經工作了20多年的娘子關發電廠,這位當時如周圍大山一樣沉默無名的理工男,迸發的想像力時常飛越巨大堅硬的冷卻塔,構建了包括“三體”在內的後來蜚聲海內外的係列科幻世界。

  8月15日,以劉慈欣命名的“科幻文化周”在“陽泉記憶·1947”文化園舉辦。進入園區,紅色的磚墻、改建的老舊廠房、高聳的煙囪映入眼簾,路邊架設著一幅幅來自全國中小學生創作的科幻美術作品。

  小朋友們在陽泉記憶·1947文化園內參觀科幻美術作品。新華社記者 王皓 攝

  像國內很多城市一樣,陽泉也曾是工業門類眾多的老工業城市,有紡織、電子、礦業等,現在多數都已進入“記憶”,包括劉慈欣工作過的娘子關發電廠也于2009年關停。

  位于太行山上的陽泉還有多種文化元素,有以“趙氏孤兒”發生地藏山為代表的忠義文化,有以娘子關—固關為代表的長城文化,有以百團大戰主戰場獅腦山為代表的紅色文化,有以保礦運動為代表的近代工業文化。

  即使有影視《流浪地球》係列和《三體》的加持,對于劉慈欣及其作品,問起陽泉人,有的還是茫然。也有本地人説,“學生們都知道他,讀過他的書。”文化園區內,“劉粉”確如夏日一般熱烈。有的在拍照,有的在購書,有的在追著要簽名和合影。在一場題為“現實主義傳統和科幻文學高地”論壇的提問環節,一個七八歲的孩子問劉慈欣,“如何成為像你一樣優秀的人”。

  面對孩子的提問,劉慈欣一改出席論壇會議常有的“木訥”甚至“痛苦”表情,罕見露出笑容,並認真作答:多接受各種知識,將來你的選擇就會多。

  劉慈欣“不配合”鏡頭,被很多人看在眼裏,他要麼扭頭要麼低頭,似乎沉浸在他即時進入的另一個世界。但在給學生頒獎時,他“很在狀態”,送上獎杯後,他選擇站到邊上,把鏡頭讓給學生。

  據主辦方介紹,這次“娘子關杯”科幻文學作品大賽共收到來自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作品465篇,其中18歲至35歲作者的作品214篇。

  陽泉記憶·1947文化園內展出的科幻美術作品。新華社記者 王皓 攝

  34歲的寇妙琦是這次科幻文學作品大賽一等獎的獲得者,她坦言,自己一直以來都十分熱愛寫作,這是第一次創作科幻作品。“抱著試一試的想法,在較短的時間內創作了一篇1萬5千字的科幻小説《面朝大海指南》,這次經歷給了自己很大的信心,希望今後能在科幻領域有所建樹。”她説。

  不同于年輕人,劉慈欣有危機感,今年他60歲“退休”了,能寫作的時間認為只有10年。極少人能破除那個“魔咒”,在盛名之下還能寫出超越自己的作品,馬爾克斯是個例外,《百年孤獨》後仍有《霍亂時期的愛情》問世。劉慈欣明白這點,世間很多事情是這樣,即使明白也無可奈何,但他在努力。“如果我想好一個東西,我去寫的話會很快的,但是現在能寫的選項很多,真的讓自己滿意的想法很少。”

  事實上,自1999年創作至今,劉慈欣已發表作品超過400萬字,包括7部長篇小説和近40部中短篇小説,獲得世界科幻文學領域最高榮譽“雨果獎”,也是亞洲人首次獲獎。

  在陽泉劉慈欣工作室內擺放的《三體》日語譯本。新華社記者 王皓 攝

  很多人感到很科幻的一件事是,這個看著很封閉的小城,如何産生了驚艷世界的作品。劉慈欣依然覺得這不值得大驚小怪。他舉例,世界公認的科幻作家三巨頭之一英國人克拉克,大部分作品都是在斯裏蘭卡一個小漁村創作的。

  沒有憑空産生的事情,有種子才會發芽。《2001-太空奧德賽》正是劉慈欣從小癡迷科幻的那粒種子,正如陳凱歌的《黃土地》激發了另一個山西人賈樟柯的電影夢。

  賈樟柯的名字開始出現在此次科幻文化周邀請嘉賓名單之列,但其最終並沒有出現在嘉賓對話現場。倒是山西本土作家楊遙在現場的一個比喻引起一陣笑聲掌聲,在對比歷史上“山藥蛋派”文學和科幻創作時,他將劉慈欣稱為“當今最大的一個山藥蛋”,“我們都生長在同樣的土地,吸著同樣的空氣,曬著同樣的陽光,看誰能長成最大的山藥蛋”。

  劉慈欣在當地人眼裏最大的特點確實也如山藥蛋一般普通低調。在娘子關發電廠時每天上下班騎著二八式自行車,廠友都稱他“大劉”,雖然彼時他的小説已在大學生中間走紅。“得了雨果獎那年還在發電廠,冬天戴著帽子裹著圍巾,只留著眼睛,走在廠子周圍沒人認得出他。”一位熟悉劉慈欣的當地人對記者説。

  劉慈欣曾經工作過的娘子關發電廠辦公樓。新華社記者 王皓 攝

  劉慈欣搬到市區後,很多人都知道他每天一早都要到陽泉市體育館跑步。“他寫作還是在家裏,一張桌子、一臺電腦,他家裝飾得很普通,甚至沒有專門的寬敞的書房。”另一位去過他家裏的當地人説。

  顯然劉慈欣不是常人,他當年看了別人聽都沒聽説過的書,後來他學開飛機、學潛水,現在他仍試圖突破自身的瓶頸。

  “在紐約一家百年書店裏,《三體》和《戰爭與和平》《卡拉馬佐夫兄弟》等世界名著擺在一起。”一位科幻創作大賽獲獎的大二學生專門從美國趕來領獎,講述了他的見聞。劉慈欣則不認為他的書有那麼偉大,《三體》出版時間不長,還沒受到檢驗,“時間是最殘酷也是最終的檢驗者,讀者説了都不算。”

  劉慈欣在陽泉接受記者採訪。新華社記者 孫亮全 攝

  故鄉山西·電廠職工

  草地周刊:在人們的印象中,山西的作品總是離不開大山、黃土。文學來源于現實,您以前的工作可能和科幻毫無關係,您在這種黃土溝壑中,為什麼要寫科幻題材?山西的這種環境給了您什麼樣的靈感?

  劉慈欣:確實是這樣,山西的文學,它是以厚重的現實主義為基礎的一種文學,這塊土地也是一個厚重歷史的三晉文化,離科幻是有一定距離的。但是,寫科幻的人和周圍的環境不一定有直接的關係。特別是在資訊發達的現代社會,一個人不管處在什麼樣的環境之下,他都能完整地接觸到現代社會的各種資訊,也能完整地接觸到科技發展給生活帶來的變化。所以不管是在山西,還是在大都市,我認為科幻文學面臨的環境、創作者面臨的環境,其實都差不多。

  草地周刊:您之前在電廠工作的時候,是什麼激發了您創作的第一步?您是怎麼一步一步走出來的?

  劉慈欣:這就要看主流文學,或者説我們的現實主義文學與科幻文學的一個重大區別在哪。有一個名詞叫科幻迷,科幻迷是一個亞文化群體,有一個特點,它什麼行業、各個階層的人都有,從國家元首到外賣小哥,都可以是科幻迷,和自身所處的環境沒有太大關係。成為一個科幻作家,我是從科幻迷開始的,這與我周圍的環境也關係不大。人們對科幻感興趣,是源自他們最原始的一種感情,對未知世界的一種好奇,對宏大的東西、包括宇宙的一種敬畏感。

  草地周刊:您最初走向科幻這條路,是否因為您童年的記憶激發您有科幻這樣的一個想法?

  劉慈欣:沒有哪個事兒,只有一部一部的作品。比如説凡爾納的作品讓我喜歡上科幻,阿瑟·克拉克的作品讓我決定開始寫科幻,還有一係列無法一一列舉的。我的記憶就是由這一部一部的作品構成的。

  草地周刊:您的“創作年譜”今天正式發售,在23年時間400萬的文字中間,您覺得有一個理念性的東西貫穿其中嗎,如果有的話是什麼?

  劉慈欣:貫穿其中的理念是:科學和宇宙本身就是一部最好的科幻小説。

  草地周刊:寫科幻的話,您覺得自己是上帝視角嗎,甚至更高,還是更渺小?

  劉慈欣:以渺小的人類身份,用上帝視角去寫。

  草地周刊:您創作暢快時的感覺是怎樣的,寫不下去又是因為什麼?

  劉慈欣:創作順利時有一種創造新世界的興奮感,不順利是因為創意枯竭。

  草地周刊:想讓您用一句話説説你和陽泉這座城市的關係,您會如何説?

  劉慈欣:我是這個城市的居民。

  作品回顧·解惑人生

  草地周刊:太空電梯是您作品中奔向宇宙常用的工具,這個靈感來源是什麼?

  劉慈欣:太空電梯不是我的首創,甚至第一部描寫太空電梯的小説——阿瑟·克拉克的《天堂的噴泉》,也不是首創。太空電梯很早就被提出來了,甚至是在人類進入太空之前就提出過這樣的一個設想,是工程師和科學家提出來的,只是後來的科幻作家把它作為一個文學題材來進一步描寫。

  草地周刊:您在《三體》中寫到一個黑暗叢林法則,用了費米定論,文明不相見,那您認為現在到底有沒有外星文明,或者説外星文明應該是什麼樣子的?

  劉慈欣:這不應該問我,我只是個寫科幻小説的。

  草地周刊:在您的意識中,它是什麼樣的?

  劉慈欣:在我的想法中應該是存在外星文明的,因為至少在我們目前的觀測來看,宇宙的各處物理規律是均勻的,換句話説就是在宇宙的各處,它的物理規律、自然規律都是一樣的。既然如此,那我們地球上可以孕育出生命和文明,別的地方也有這個可能。

  小朋友在陽泉記憶·1947文化園內閱讀科幻文學作品。新華社記者 王皓 攝

  草地周刊:《三體》應該説是中國科幻的高峰,可能也是您目前作品生涯的一個巔峰,接下來的生涯中還會有作品會超過《三體》嗎?

  劉慈欣:我覺得很難吧。因為像三體這樣一部作品它取得目前這樣的成功肯定有作者的因素,有作品內容的因素,但是它還有許多外部因素,有各種各樣的機遇。有些機遇就有如神助一樣,憑你個人的努力,不太可能第二次又讓它碰到一塊。像馬爾克斯這樣獲了諾貝爾獎又能出來一部那麼厲害的作品,確實不多見。任何作品都有機遇在幫助你,一個作品換一個時間、換一個場合發表,結果可能完全不一樣。

  草地周刊:所以也是靠努力加運氣或者機遇?

  劉慈欣:這努力和運氣不是x加y的關係,是x乘以y的關係,一個為0結果全為0。它就這麼一個關係,你説再寫出一部這樣的作品來,可能性不是太大,但不能因為那樣就不去寫了,要努力地去寫。

  草地周刊:對于您目前的人生,您覺得意義是什麼?

  劉慈欣:我的意義就是盡可能創造出那種能讓大家共用的、共同感到震撼的想像世界。這個世界有很廣闊的時間和空間,讓更多的人去欣賞到、看到這樣一個想像世界。

  草地周刊:生活中的你是怎麼樣的,聽説您每天早上跑步,做飯做家務,您又是如何教育女兒的?

  劉慈欣:生活中的我就是普通人的一員,會做一些家務,女兒的成長順其自然。

  漫談中國科幻文學的發展

  草地周刊:您能不能定義一下科幻文學,什麼是科幻文學?

  劉慈欣: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目前科幻的定義據説有300多個,很少能有哪個得到共同的認可。所以現在我們沒有辦法給它一個定義,因為隨著科幻的發展,它的風格趨向于多樣,無論從科技角度也好,從文學角度也好,任何定義都能找出一大堆的例外。就像目前人們對生命沒法定義,沒有一個對生命的定義能讓所有人滿意。科幻文學也是這樣。我認為一個比較準確的定義是,科幻文學是一種超現實的但不是超自然的文學,這個定義並不全面,但它擊中了科幻文學的實質。

  劉慈欣在陽泉接受記者採訪。 新華社記者 王怡靜 攝

  草地周刊:中國的科幻文學是怎麼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未來會走向哪裏?

  劉慈欣:中國的科幻文學發展歷程很坎坷。中國科幻文學起步並不晚,它在清末民初就起源了,這個離世界第一篇科幻小説誕生的時間並不是太久。但是後來因為戰亂、外敵入侵等等中斷了。那個時候很多有識之士都接觸過科幻文學,像梁啟超、魯迅等,都翻譯過或者親自寫作過科幻小説。梁啟超寫過上海世博會的科幻小説,但因為後來的戰亂中斷。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們又迎來了一次科幻文學的高潮,那個時候蘇聯的科幻文學進入中國,也催生了中國科幻文學的高潮。那一次高潮也産生了像鄭文光、葉永烈這樣的作者。上世紀80年代又出現過一次科幻文學高潮,産生了像《小靈通漫遊未來》《飛向人馬座》等等。而1995年以後,國內的科幻創作更是漸入佳境,一直到現在。

  雖然中國科幻文學的發展歷程很長,但是它不斷地重新開始,不斷地從零開始,然後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總的來説,中國的科幻文學其實還是處于一個剛剛起步的狀態。

  草地周刊:您在三五年前接受採訪時説在如今這個時代,中國的科幻文學很難用幾句話去概括,又經歷了這幾年的發展,您覺得中國科幻文學有形成一些自己的特質嗎?

  劉慈欣:可以肯定地説沒有。我到外國去,被問得最多的問題是:什麼使中國科幻成為中國科幻?這個問題不管是中國的科幻作家,還是外國研究中國科幻文學的學者,都沒有辦法回答,因為沒有能概括的共同特點,每一個作家的風格不一樣,每個人涉及的題材不一樣,表現方式也不一樣。只能説我們的科幻現在處于和世界科幻相同的發展狀況之中,世界科幻有的題材我們都有,它的作品類型我們大部分也都有。

  劉慈欣曾經工作過的娘子關發電廠辦公室書櫃一角。新華社記者 王皓 攝

  草地周刊:您剛才説現在中國科幻文學其實算是剛剛起步的一個狀態,但同時它起步時遇到了科學技術飛速進步的時代,您覺得這對其是否有利?

  劉慈欣:都有吧,有利之處是科技制造出這樣一種氛圍,一種很有未來感的氛圍,讓人們對未來有很多的期待,這也是催生科幻文學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同時科技時代的傳播方式、效率高了很多,也有很多高技術的表現方式,這對科幻影視發展是十分有利的。但現在科技的發展確實對科幻文學基礎的東西造成了打擊,就是人們對科學的、神奇的,以及科學可能創造的那種未來的期冀慢慢削弱了,這個對科幻文學的打擊是很沉重的。

  草地周刊:這兩年,《流浪地球》《三體》等影片的上映把中國科幻文學推向大眾,您怎麼評價資本和市場的影響?在這個過程當中有沒有需要警惕的地方?這會不會影響到創作者的取向?

  劉慈欣:首先科幻文學本身並不是陽春白雪那麼高雅的東西,它本身就是個大眾文學,從它誕生的那一刻起,它就和市場、受眾、讀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它需要市場、需要讀者,它不可能孤芳自賞。舉個例子,科幻是從歐洲誕生的,但是歐洲後來就把科幻當作文學來寫作,把科幻電影當文藝電影來拍了,結果世界科幻的中心就毫不猶豫地從歐洲移到美國去了。在中國也一樣,科幻需要市場,也需要資本,特別是像科幻影視這方面,它都是一些投資很大的東西,它不可能沒有資本的介入。所以説任何一個科幻創作者,都應該有一個很清醒的認識才對。沒有什麼要警惕的,每個創作者都不一樣,就看你的目標是什麼樣子。如果你真的想讓科幻文學有活力,有足夠的受眾,有規模,就必須和資本達成某種平衡。特別是科幻影視,比如我的科幻小説,只是寫給科幻迷看的,但一部科幻電影不可能只拍給科幻迷看,那點數量永遠不可能支撐起一個電影的票房。所以説,整個的科幻文學也好、科幻藝術也好,我們必須和資本的介入達成某種平衡感,只有産生出足夠大量的、有影響力的作品,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影視作品,最後才有可能從海量的作品中間誕生出幾部經典的、進入文學殿堂的、進入歷史記憶的作品。

  草地周刊:如果説未來要讓中國科幻文學向著更繁榮的方向去推進的話,您覺得社會應該怎麼培植科幻文化?

  劉慈欣:社會能做的事情很多。比如説出版業扶持科幻的出版、培養作者等,學校增加對優秀科幻作品的宣傳,在教材中增加它的比例等。世界科幻有二百年的歷史,每一次繁榮都是被時代推上去的。我們正在這個機遇之中,在未來還會提供更多的機遇。

  在陽泉劉慈欣工作室內擺放的多種語言譯本。新華社記者 王皓 攝

  從科幻文學到科幻影視

  草地周刊:很多您的原作都改編成電影,您參與到這個電影的程度是多深?導演表現的畫面背後的意思和意義你是認同的嗎?

  劉慈欣:不同的電影、不同的導演、不同的制片人都不太一樣。我是個小説作者,小説藝術、文字藝術和電影藝術不是同一種藝術表現形式。雖然我看過很多電影,是個喜歡看電影的人,但是我並不懂電影。電影的表現十分復雜,所以我是很尊重導演和制片人的,他們做出的選擇我不會拒絕、橫加干涉。

  草地周刊:那您對于《三體》這個劇怎麼看?

  劉慈欣:我覺得是很成功的劇,它裏面的演員很好,至于説劇的情節很難評價。其實我滿意不滿意並不重要,關鍵是觀眾滿意。(記者姜錦銘、孫亮全、王皓、王怡靜)

 

  監制:姜錦銘

  責編:劉小草、吉玲、劉夢妮、雷琨、趙岑

  校對:饒小陽

【糾錯】 【責任編輯:焦鵬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811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