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7/ 04 09:23:40
來源:中國證券報

A股公司新陳代謝速率加快 市場生態優化

字體:

  今年上半年44家公司鎖定退市,16家已完成退市,其中6月份有9家公司完成退市。退市紫晶、退市澤達將於7月7日被上交所終止上市暨摘牌。

  市場人士認為,A股新陳代謝速率不斷加快。重大違法類、財務類、規範類退市等情形逐漸增多,主動退等渠道不斷暢通,市場生態持續優化。

  退市類型多元化

  今年以來,A股“退市潮”延續,退市類型包括財務類、規範類、交易類及重大違法類,呈現多元化特徵。

  截至7月3日,已有21家公司因期末凈資産為負值,凈利潤為負且營收低於1億元,年報被出具非標審計意見等,鎖定財務類退市標準。

  重大違法類退市案例明顯增多。歷史上因欺詐發行、財務造假而被以重大違法退市程序強制退市的公司只有5家,今年已有8家公司因觸及重大違法退市標準被強制退市或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其中,退市澤達、退市紫晶、計通退(已退市)均觸及重大違法退市標準。

  低於1元面值的交易類退市條件讓退市選擇逐漸市場化。截至7月3日,今年已有20家A股公司涉及“1元退市”。除已退市摘牌的*ST宜康、*ST金洲、*ST榮華、*ST西源等公司外,*ST海投、ST陽光城等公司,因股票收盤價連續20個交易日低於1元,觸及退市紅線,鎖定交易類退市。

  “退市公司數量增多,主要是部分上市公司業績不理想,加之近期市場波動,使得因財務指標、交易因素等被強制退市的公司數量有所增加,其中‘面值退’尤其突出。”申萬宏源證券首席市場專家桂浩明説。

  投資趨於理性

  在退市常態化和全面註冊制落地雙重影響下,越來越多的投資者認識到跟風“炒差”不可取,投資趨於理性。

  一方面,劣質公司炒作風險顯著增大,“炒小”“炒差”之風有所遏制。從近期進入退市整理期的公司股價表現來看,相關公司退市整理期首日股價“腰斬”甚至暴跌成為普遍現象。常態化退市機制的運行,一定程度上促使投資者提升了風險意識。

  “全面註冊制改革背景下,‘殼’資源稀缺性不再,市場尾部公司出清速度有望加快,ST/*ST面臨的退市風險增大。建議投資者理性看待股票價值,關注A股相關公司退市進展。”中金公司研究部策略分析師、董事總經理李求索説。

  另一方面,個別公司試圖保殼、規避退市,受到監管部門關注。如,光一退在退市整理期獲自然人張源舉牌。6月27日晚間,光一退公告顯示,公司6月6日召開董事會,審議董事會改選暨提名董事候選人的議案,張源正是4名董事候選人之一。6月28日晚間,深交所就光一退延遲披露此事發出監管函。6月28日,張源再度增持光一退股份。7月3日,光一退再收關注函,深交所就董事會改選暨提名事項,追問董事候選人之間是否構成一致行動關係,並要求核實説明近期披露的權益變動信息是否準確,是否影響公司控制權歸屬。

  “註冊制全面實施後,市場交易邏輯進一步回歸基本面,資金向頭部、優質、藍籌標的集中。”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經濟學家李湛&&,個人投資者應以中長線視角看待國內經濟基本面與企業估值。

  相關機制持續完善

  專家認為,《上市公司退市管理辦法》已被納入證監會2023年度立法工作計劃,未來常態化退市機制有望持續完善,退市制度執行力度將進一步強化。

  在退市力度加大背景下,投資者保護力度有望強化。“設置與退市公司風險狀況相匹配的投資者准入要求,與交易所退市整理期安排有序銜接,防範風險向不具備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者擴散。”證監會此前發布的《關於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後監管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

  穩固優勝劣汰機制,投資者保護同步推進。監管部門通過強化*ST公司信披,加大退市風險信息披露,向投資者不斷提示退市風險。同時,完善投資者民事賠償機制,涉及財務造假等重大違法違規的退市公司,在確定退市後都會受到投資者的民事追責。

  股票退市後,投資者在確權登記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或困難也受到有關部門關注。據悉,中國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公司近期向證券公司投行部門徵詢了對退市公司掛牌轉讓相關制度的看法和意見、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從而評估退市有關制度實施情況,為監管部門提供政策參考。此外,關於將券商主動承接退市公司主辦券商業務納入分類評價機制,投保基金徵詢了券商的看法及建議。

【糾錯】 【責任編輯:劉帥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21224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