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京津冀三地正式實施了協同推動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決定,並建立了協同會商機制,共同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共建共享。
近日,本報記者行走大運河京津冀段,連線三地大運河文化專家、學者,就京津冀如何“一盤棋”激活大運河文化密碼建言獻策。
“龍頭”“鳳尾”迎來運河文化復興
“讓北京城市副中心成為大運河文化保護建設的示範區。”中央文史館特約研究員、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首席專家羅楊&&,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利用,是一項系統性工程。作為北運河的北起點,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文化資源非常豐富,應該進一步深入挖掘大運河的歷史文化內涵,精心梳理大運河的文化遺産,並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大運河文化遺産活起來,實現時間軸上的歷史與當代的“古今連通”;發展軸上的文化與經濟的“融會貫通”,擦亮大運河的文化品牌,講好大運河故事,演繹大運河的風采,再現大運河盛景。
“雲光水色潞河秋,滿徑槐花感舊游。無恙蒲帆新雨後,一枝塔影認通州。”北京史地民俗學會理事、北京大運河文化研究會會員任德永説,清朝王維珍沿運河北上,來京考學,留下這篇名詩。“直到今天,我們依然從詩中感受到千年運河的文化魅力。”
大運河不僅是一條流動的水道,更是一條流動的文脈。沿着這條文脈,京津冀區域相當比例的人口在運河兩岸枕水而住,伴水而生。北京城市副中心薈萃了漕運歷史、社會變遷、城市演進、民俗流轉、宗教沉浮、戲曲傳承、文學脈絡等文化形態,文化遺産、非物質文化遺産類型多樣、分佈廣泛、體量巨大。
“去年6月,大運河京冀段實現跨境旅游通航,作為京杭大運河的‘龍頭’‘鳳尾’,北京城市副中心千年水道迎來了運河文化復興。”任德永説,相信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帶動下,京杭大運河京津冀段遊船互通並不遙遠,三地共同努力把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好,也許下次,我們就可以沿着大運河坐船到天津相聚。
天津大運河文化遺産活力煥發
天津是“大運河載來的城市”,運河名鎮楊柳青、河西務、天穆鎮等城鎮的發展與運河密切相關,重要的運河遺産有水工遺存九宣閘和工業文化遺産三條石博物館,傳統建築石家大院和天后宮,十四倉遺址,國家非遺項目楊柳青年畫和皇會等。
“近年來,天津市的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一直在有力有序推進中。隨着三地運河文化帶共建共享機制的確立,天津市協同保護傳承利用大運河文化工作方興未艾,着力打造文化遺産活力煥發的大運河示範帶。”天津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任雲蘭説。
首先,天津市政府精心組織大運河相關規劃。構建了2+4+1的規劃體系。2020年5月1日印發了《天津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為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提供了行動準則,並將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納入天津市“十四五”規劃綱要;2021年以來,又制定了《天津市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和4項專項規劃:天津市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專項規劃、天津市大運河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專項規劃、天津市大運河河道水系治理管護專項規劃、天津市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專項規劃,還制定了《天津市北運河適宜河段旅游通航實施方案》,規劃引領作用突出。
其次,由地方政府出資對大運河沿線的重要歷史文化遺産進行了保護與修繕,並進行適度利用。近年天津市組織修復了北洋大學堂舊址、文廟、天津廣東會館、獨流木橋等重要的文物保護單位,還在持續推進對天穆村清真北寺、西站主樓、玉皇閣、天后宮宮門等文物建築的修繕工程,推動武清十四倉考古調查和綜合研究,天津市大運河文化博物館也在緊張籌建中。
共建大運河文化帶要兼顧生態與景觀功能
“無論從産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還是從城鄉空間統籌布局,京津冀共建大運河文化帶,流域的國土空間、土地利用形式必將發生變化,因此,京津冀共建大運河文化帶要兼顧大運河的生態與景觀功能。”河北水利電力學院教授王鳳春説。
以大運河河北滄州段為例。滄州市地處冀中平原,地勢平坦,氣候為明顯的暖溫帶大陸季風氣候。大運河滄州段佔京杭大運河的1/8,按照大運河文化帶規劃,分為三個區:主河道兩岸2公里範圍內為核心監控區,納入國土空間規劃,實行負面清單准入管理;吳橋、南皮、東光、泊頭、青縣、滄縣和運河新華區等8個縣(市、區)為核心區,是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關鍵區域,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與城市特色,屬於滄州大運河的代表性景觀;滄州段其他區域為拓展區,是大運河文化帶的重點區域。2014和2020年遙感影像數據顯示,大運河滄州段核心監控區、核心區和拓展區,均符合耕地佔主導地位,建設用地和水域次之的土地利用格局,生態環境得到合理保護和修復。
2019年以來,滄州市借助京津冀協同治理保護和利用大運河文化的東風,不斷挖掘大運河文化內涵,共建大運河文化帶過程中,注重兼顧大運河的生態與景觀功能,不斷加大運河兩岸生態治理和植被覆蓋率,滄州大運河城區段13.7公里水域於去年9月1日開通遊船通航,實現了斷航46年後的復航,再現了“一船明月過滄州”的美景。今年“五一”期間,大運河滄州城區段游人暴增,周末預約船票經常“秒空”。(記者 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