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6/ 08 08:17:22
來源:新華網

中國耕好“無形良田”保障糧食安全

字體:

  新華社合肥6月7日電 題:中國耕好“無形良田”保障糧食安全

  新華社記者

  10臺收割機在麥田中整齊地排成一行,隨著“比賽開始”的密碼響起,收割機伴著轟鳴聲在麥浪中飛馳,將一顆顆金黃的麥粒“收入囊中”。

  這是日前在安徽省舉行的小麥機收減損技能“大比武”阜陽市阜南賽區的比賽場景。現階段,安徽省近4300萬畝小麥的夏收工作已全面啟動。今年“三夏”期間,安徽省計劃投入聯合收割機20萬臺左右,機收率達98.5%以上,做好機收減損工作尤為重要。

  6月1日在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曹集鎮拍攝的活動現場(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金劍 攝

  經過激烈角逐,農機手王廣憑借0.33%的損失率勇奪桂冠。談起減損妙招,王廣説:“首先,在收割前要給收割機做好保養,及時更換易損部件。在收割過程中,要根據小麥的稀稠程度適當調整收割速度。”

  減少糧食生産過程中的損失和浪費,是遏制食品浪費的第一道關。節糧減損就等同于糧食增産,是增加糧食有效供給的“無形良田”。

  近年來,安徽省強調提升收獲作業品質,效果突出。2022年全省小麥機收損失率均低于2%,農業農村部調研組多地隨機檢測損失率均在1.5%以下。

  “全市已開展‘三夏’機收減損宣傳和培訓等各類活動29場次,培訓機手5600余人,引導農戶和機手選擇適合的機具和收割時間,留意留茬高度和收割速度,從而降低損失率。”阜陽市農機發展中心主任武靜説,阜陽市機收損失率控制在1%左右,預計可以減損糧食7000余萬斤,相當于開辟7萬畝左右的“無形良田”。

  小麥收割完成後,運輸途中的減損也同樣重要。“為降低運輸過程中的損失,農場和正規物流公司合作,在糧食裝車前給車體縫隙打密封膠,糧食裝車後再用帆布覆蓋糧食。”安徽省農墾集團阜蒙農場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方琴表示,按照要求,糧食裝車後需要過一次磅,卸貨前再次過磅,一車30噸糧食的損失不允許超過100斤。

  阜南縣天潤糧食儲備庫是運糧車的目的地之一。這座2022年投入使用的倉庫,利用優質材料和智能管理係統,大大降低了糧食倉儲環節的損耗。

  “以前的倉庫隔熱效果不好,貼近地面和墻壁的糧食容易變質。如今,倉庫的墻體和地面使用XPS擠塑板,不但隔熱、保溫效果好,還防水、防潮,從而防止小麥形成板結。”阜南縣天潤糧食購銷有限公司總經理余洪宏説。

  余洪宏介紹,糧倉裝備了電子測溫、自動通風以及環流熏蒸等智能化係統,管理人員只需在作業系統上完成設定,智能係統就能自動監測和調節糧倉的溫度與濕度。

  “這樣一來,小麥和水稻的含水量常年能夠維持在最佳標準,以前倉儲環節只能專注于保證糧食數量,如今,通過這些新技術的運用,我們能夠做到既保量又保質。”余洪宏説。

  據了解,阜南縣天潤糧食儲備庫的糧食損耗量從過去的2%下降到了現在的0.5%。2022年,糧倉儲糧11.4萬噸,與過去相比,能夠減少約1500噸的糧食損耗。

  不只是安徽,中國許多地方都在積極推動“新農機+新農技”減損:黑龍江省雙鴨山市,收割機加裝北鬥導航配套的無人駕駛、自主作業相關設備,糧食損耗率不斷降低;湖北省荊州市大力推廣油菜兩段機械收獲技術,將機收損失率降低10至15個百分點,全市可增産油菜籽100萬至150萬斤。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國近年積極推進倉房升級改造,通過一批儲糧新技術的運用,目前國有糧食儲備企業糧食儲藏周期綜合損失率已降至1%以內,國內倉儲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準。未來將進一步支援建設綠色低溫倉儲設施,提高倉房的氣密性、隔熱性,推動分類、分倉儲藏。

  中央農辦負責人表示,中國聚焦全鏈條多環節開展節糧減損行動,相當于增加了“無形良田”,為進一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開辟了重要途徑。(記者徐欣濤、金劍、黃博涵、趙金正)

【糾錯】 【責任編輯:施歌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00601129677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