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5/ 11 21:19:29
來源:新華社

新華全媒+丨柔性船衣、艙門保護罩……揭秘天舟六號上的那些“黑科技”

字體:

  5月10日晚間,我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征七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天舟六號貨運飛船。11日,天舟六號貨運飛船成功對接於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後向端口。本次任務中,有哪些科技産品為天舟六號貨運飛船保駕護航?

  高科技船衣:柔性“盔甲” 貼身有型

  天舟六號貨運飛船完成總裝和綜合測試之後,需要轉運並進行下一步工作。在此期間,必須適應海南高溫、高濕、高鹽霧的特殊環境。

  為此,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為其量身打造了一套新型柔性船衣,這套船衣的主體結構由裏層、中芯和外層組成,不僅可以阻隔高溫濕度、高鹽霧環境對飛船的影響,還是防雨、防塵、防雷電、防污染的“盔甲”。

  研製人員首次採用剛柔結合式設計理念,專門設計了前錐段船衣支撐裝置,有效避免船衣磕碰劃傷敏感設備和電纜,並針對後錐段大量的載荷設備凸出物設計了不同大小的“帽子”,加強對個別載荷的保護,讓柔性船衣穿起來既“貼身”又“有型”。

  5月10日21時22分,搭載天舟六號貨運飛船的長征七號遙七運載火箭,在我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發射,約10分鐘後,船箭成功分離並進入預定軌道,之後,飛船太陽能帆板順利展開工作,發射取得圓滿成功。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艙門保護罩:一“罩”呵護 安全&&

  當天舟六號貨運飛船與空間站完成“太空牽手”後,航天員將通過艙門進入貨運飛船,拆解來自地球的“大禮包”。

  為確保航天員進出艙以及在軌工作和生活的安全與便利,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8所研製人員分別設計了艙內用、艙外用兩種規格的艙門保護罩。航天員在艙內工作和生活時,只需將“骨架式”艙門保護罩口部撐開,就像給電視機、空調套上防塵罩一樣套在艙門上,便可保護整個艙門安全。

  航天員出艙時,在厚重的艙外服和艙外手套的限制下,操作靈活性、抓握能力降低。艙外用保護罩被設計成“卷簾式”結構,只需將其左右兩側的把手固定在艙門相應位置,一“抓”、一“套”、一“拉”幾個簡單的操作即可完成安裝,守護航天員安全&&。

  5月11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拍攝的天舟六號貨運飛船向空間站組合體靠攏的畫面。新華社記者 郭中正 攝

  太陽電池陣:“巨能翅膀” 動力滿滿

  相較於此前批次貨運飛船的載貨量,天舟六號貨運飛船再次擴容,整船物資裝載能力提高至7.4噸。這需要一張太陽能“巨能翅膀”,保證它時刻電力滿滿。

  中國電科為天舟六號貨運飛船打造的半剛性太陽電池陣“翅膀”,一天發電量就能滿足普通家庭半個多月的用電量,確保天舟六號“帶貨”和航天員在軌駐留開展工作需要的電能供應。

  “巨能翅膀”展開後,在飛行過程中可通過太陽帆板驅動機構不斷調整方向,使太陽能電池對準太陽,獲取源源不斷的太陽能。

  精密元器件:“百般武藝” 保駕護航

  空間站在軌長期飛行,燃料不斷消耗,需要貨運飛船來完成“推進劑”在軌補加,被稱為“太空加油”。

  中國電科研發的“混合式步進電動機—絲杠組件”,就像“加油槍”的“助動器”一樣,為推進劑補加管路的連通與斷開提供動力,從而保證“太空加油”任務順利實施。

  研製人員還為天舟六號貨運飛船配套了10余種100余只傳感器,精密測量各系統內的壓力、溫度、濕度、氣體、位移等信號,對貨運船艙內的環境穩定和在軌運行起到監測作用,既可以為星地通信搭起“高速路”,又能使飛船在太空與衛星快捷通信。

  為了保障天舟六號貨運飛船電源設備穩定可靠運行,航天科工二院23所微電公司研製了配套的磁性元件,其重量輕、體積小,最小的約和5角硬幣一樣大,是電源電路中的核心器件,能夠抑制因環境變化引起的電流突變,提高設備抗電磁干擾的能力。

  5月11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拍攝的天舟六號貨運飛船與空間站組合體完成交會對接的模擬圖像。新華社記者 郭中正 攝

  復接存儲器:統一調度 “數據管家”

  在茫茫太空,如何準確掌握天舟六號貨運飛船的飛行狀態?是停靠、對接還是脫離?復接存儲器是地面判定天舟六號貨運飛船健康狀況和配送狀態的關鍵,承擔着飛船“數據管家”的關鍵角色。

  航天科技集團九院為天舟系列貨運飛船研製的復接存儲器,將復接器和存儲器兩台設備的功能集成在一台設備中,可謂是“小塊頭、大能量”。

  飛船上各類設備的運行狀態數據匯聚到復接存儲器後,由它進行統一調度管理,不僅保證了天舟六號貨運飛船數據量大幅提升,還能讓地面測控系統快速、準確、完整地獲取飛船的運行狀態,及時採取控制措施,確保飛行任務順利完成。(記者宋晨、陳凱姿、溫競華)

【糾錯】 【責任編輯:周楚卿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24101129607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