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4/ 26 15:10:10
來源:新華網

魚好水更清——洞庭湖漁業養殖轉型升級見聞

字體:

  新華社長沙4月26日電 題:魚好水更清——洞庭湖漁業養殖轉型升級見聞

  新華社記者周勉

  今年以來,三批總計超過10噸甲魚陸續從湖南省常德市漢壽縣出口國外,這讓從珍珠養殖轉型甲魚養殖的當地農戶戴科喜出望外。“當時捨不得,但現在回頭看,珍珠退養是無比正確的決定。”他説。

  這是位於西洞庭的漢壽縣改善水質、升級漁業的結果。當地養殖珍珠已有幾十年歷史,高峰時全縣珍珠養殖面積達11萬畝。“珍珠蚌喜歡重肥,所以雞糞成為養殖戶最常投放的肥料。”漢壽縣畜牧水産事務中心漁業部部長王文波介紹,過去養殖戶一度為提高産出而投入越來越多雞糞,導致水中的總磷、總氮含量超標數十倍。

  污水橫流、臭氣熏天,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讓當地痛下決心猛藥祛疴。漢壽縣政府發動縣、鄉、村三級數千名幹部走村進戶做工作,2021年,全縣所有8萬餘畝珍珠養殖被全部清退。

  轉型從事甲魚養殖後,戴科以淡水魚蝦、螺蚌為餌料,每畝水面只投入40隻左右,這樣的低密度生態飼養,養出來的甲魚品質好、價格高。2022年,漢壽甲魚年産值達到60億元,超過當年珍珠産業最高峰時的産值。

  “長江之腎”洞庭湖,有“魚米之鄉”的美譽。不只常德,環洞庭湖的益陽和岳陽兩市同樣開啟了漁業養殖轉型升級之路,在確保老百姓“魚簍子”裝得更滿的同時,也加快了還洞庭一湖清水的步伐。

  “萬口網箱下洞庭”是位於南洞庭的益陽市沅江市過去漁業粗放養殖的真實寫照,5個洞庭湖內湖共計11000多畝水面密密麻麻分佈着採用重肥重餌養殖的水産網箱,導致當地水質長期處於劣五類。

  沅江市琼湖漁場正在對“人放天養”魚類進行捕撈。(孔愛元 攝)

  近年來,在全面清退網箱後,沅江市開啟了只投魚苗、不投肥藥的“人放天養”養殖模式。曾經的國營漁場職工在繼續養魚的同時,也擔起了洞庭湖“保潔員”的職責。

  “我們投放的鰱魚、雄魚不僅無需投肥,還能通過消耗浮游動物和植物來凈化水質。”沅江市琼湖漁場場長何文勝介紹,“人放天養”就是魚苗投放後,完全不進行人工喂養,任其自然生長。以這種方式養殖,魚的品質好了、價格漲了、銷路也打開了。

  對湖面進行保潔成為40多名漁場職工的工作日常。經過休養與管護,5個內湖從最初每天要從湖面打撈數噸垃圾,轉變為長期穩定在三類水質。何文勝説,如今,不僅在湖邊打太極拳、跳廣場舞的市民越來越多,他們開發的夜賞南洞庭遊船旅游項目也頗受歡迎。

  地處東洞庭湖的岳陽市也推出多項漁業養殖轉型升級措施。截至今年4月,岳陽市不僅對19個精養池塘共計1.16萬畝進行了生態化改造,還建設了6個漁業綠色循環發展試點和8個養殖尾水在線監測點。轉型升級後,全市漁業養殖産量和産值分別從2016年的48.46萬噸、39.33億元,提高到2022年的54.64萬噸、250億元。

  有着60年歷史的湘陰縣來儀湖漁場從去年開始了綠色轉型。過去,5600畝高密度、高投肥的養殖池塘每年向湘江和洞庭湖排放養殖尾水超過2200萬立方米,帶來嚴重污染。

  湘陰縣來儀湖漁場職工正在操作曝氣裝置。新華社記者周勉 攝

  “通過打造集沉澱過濾、曝氣和生物凈化於一體的處理系統,漁場排放的尾水已經達到了地表二類水質。”來儀湖漁場場長呂四學介紹,水質變好令魚的發病率降低。

  水産部門還定期組織養殖從業人員參加綠色養殖技術培訓。呂四學説,目前他們正在和湖南師範大學、湖南農業大學的科研團隊進行合作,摸索工廠化循環養魚和“跑道養魚”等多種環境友好型養殖模式。

【糾錯】 【責任編輯:薛濤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01301129566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