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鳥志願者韓戰橋:“鳥類天堂”勝景重現
煙波浩渺的白洋淀,140多個淀泊星羅棋佈,是我國候鳥遷徙通道上重要的停歇地、繁殖地和越冬地。
雄安新區護鳥志願者韓戰橋今年49歲,是安新縣同口小學的一名教師。他的家就在孝義河濕地附近。工作之餘,他總是背着相機、騎着摩托車到淀邊進行巡護。參與愛鳥護鳥工作4年多來,他親眼見證了家鄉的生態之變。
點擊音頻收聽詳細內容↓
“雄安新區設立之前,我們家鄉的環境不是很好,水看上去都發黑、發紅,水裏魚很少,對應的,鳥也很少。”韓戰橋回憶。
經過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系統性生態治理,淀區水質得到了大幅提升,躋身全國良好湖泊行列。隨着白洋淀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鳥類天堂”勝景重現。
“以前有些沒有見過的鳥,現在都能看見了。比如我最近記錄到的羅紋鴨、綠翅鴨,還有琵嘴鴨等等。”韓戰橋説,這幾年人們的生態環保意識也增強了,一些愛鳥護鳥志願者的隊伍也逐漸壯大了,現在安新縣誌願者人數已經超過了兩千人。
如今的白洋淀再現往日活力,一幅淀水清、碧空藍、百鳥飛、秀林綠的美麗畫卷越發彰顯。
平地起新城——建設者眼中的雄安變遷
陳發勝是中建二局第三建築工程(有限)公司職工,他2021年年初來到雄安,承建河北建投金湖未來城第三、第四標段,任項目指揮長。
中建二局河北建投雄安·金湖未來城項目第三、第四標段位於容東片區西南部,毗鄰雄安市民服務中心,建成後將助力容東片區建設成為宜居宜業、協調融合、綠色智能的綜合性功能區。
當前,這個項目第三、第四標段已進入收尾階段。兩年建設期間,陳發勝見證了雄安新區的發展變化。
點擊音頻收聽詳細內容↓
“當時整個容東這一片全是田,可能提前做了一些基礎設施,例如地下管廊這些,但是路沒有形成,路只是路基。到2021年的年底,基本上主體都竣工了。建設期間,塔吊林立。特別是晚上,就看到裏面燈火輝煌。”陳發勝説。
六年來,雄安新區總開發面積覆蓋120平方公里,3500多棟樓宇拔地而起。環城市外圍道路、內部骨幹路網、生態廊道、城區水系等城市建設“四大體系”基本成型,並同步推進功能和&&開發,為企業和人才導入提供了支撐。
“這個地方節奏很快,基本上現場每天都有變化。這個過程很辛苦,但是確實看到成果後也很自豪,同時對雄安的建設未來充滿信心。”陳發勝説。
科技達人李強:創新沃土 大有可為
在雄安新區,樓宇拔地而起的同時,更多科技元素也在融入城市建設。作為首家總部落戶雄安的人工智能企業,眼神科技深度參與了雄安新區的智慧城市建設。
2017年,眼神科技是作為北京中關村首批十二家企業之中唯一一家人工智能企業來到新區,參加雄安智能化的建設。2018年,眼神科技將總部正式遷入雄安新區,成為首家總部落戶雄安的人工智能企業。眼神科技雄安事業部總經理李強回憶,當時是他作為一個技術支持人員第一次來到雄安新區。
來到雄安新區創業後,這裡開放的工作環境給李強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點擊音頻收聽詳細內容↓
“雄安新區,它是一個特別開放的地方,尤其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溝通是非常順暢的,這是一種非常好的環境,讓大家能夠在雄安新區形成一股科技的合力。”李強説,“它是一張白紙,尤其是在科技領域是一張白紙,會給我們提供科技創新的試驗田。”
作為“未來之城”的雄安,是科技創新的一片沃土。區塊鏈、人工智能、數字道路……新技術在雄安新區應用落地層出不窮。雄安的火熱建設場景和未來發展機遇,讓李強更加堅定了扎根雄安的想法。
智慧交通、智慧建築,從雲端到地下,智慧化場景已經應用在雄安的各個角落。當下的雄安新區,正在用科技的力量托起一座智慧之城,藍圖中的“未來之城”正加速向我們走來。
海歸博士陶冶:以創新成果共築“未來之城”
創新之城的拔節生長,離不開堅實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幾年來,雄安新區把做好科技、人才、創新工作作為重中之重,大力實施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努力打造全球創新高地。
“我在2017年的時候,就是聽到了雄安新區建設的計劃。當時聽到這個計劃就非常地興奮,我們自己將會成為歷史的見證者和親歷者。”中國科學院雄安創新研究院通信光子集成芯片實驗室主任陶冶回憶説。
點擊音頻收聽詳細內容↓
有着12年海外留學經歷的陶冶,博士畢業於加拿大卡爾頓大學。2022年1月,他加入中國科學院雄安創新研究院通信光子集成芯片實驗室,投身微波光子學和集成光電子領域的科學研究。
“微波光子學技術和光電子集成技術,這個是未來發展的一個大的趨勢。”陶冶説,“在雄安發展這樣的技術,既符合雄安的戰略,對我們來説,也有一個很好的舞&,能把我們的技術在雄安實現一個産業落地。”
創新需要&&。雄安全面深入實施“雄才計劃”,以雄才卡為載體建立涵蓋教育、醫療、住房、稅收獎勵等在內的“菜單式”政策包,為專業技術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當前,雄安新區在科創&&建設、科創人才引進、科創項目落地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在陶冶眼中,雄安是科研成果落地轉化的天然土壤,他為自己參與這座“未來之城”的建設而倍感自豪。
“很高興能看到我們自己的科研成果也能為這個城市的建設貢獻一份力量,發揮出它的作用,能真正實現智能城市、未來城市的建設。”陶冶説。
記者:范世輝、岳文婷、曲瀾娟、張碩、蘇凱洋、鄒尚伯
編輯:董琳娜、熊潔、張歡
製作:新華FM工作室
新華社音視頻部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