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2 12/ 23 07:48:42
來源:經濟參考報

築牢“三道防線” 共創食品安全新格局——廈門食品安全治理觀察

字體:

  近日,經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批準,廈門市被正式命名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記者在廈門採訪發現,自2001年福建省政府提出治理“餐桌污染”、建設“食品放心工程”以來,廈門市已連續21年將治理“餐桌污染”工作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

  近年來,廈門進一步築牢食品安全“三道防線”,不斷探索構建供廈食品標準體係與食品安全監管追溯體係,並提升社會共治參與度,聯合多方力量著力破解百姓“舌尖上的安全”難題。

  科學制標:源頭延伸治理“餐桌污染”

  廈門是食品輸入型和消費型城市,85%以上食用農産品和食品來自外地,食源性污染風險大。2020年開始,廈門逐步構建起地方特色的供廈食品團體標準體係,探索從源頭上治理“餐桌污染”。

  在廈門市思明區磐基中心的元初超市,貼有“鷺品”標識的魯西牛肉十分搶眼。“符合供廈食品標準的産品通過評定,會被授予‘鷺品’稱號。”廈門元初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金星説,“供廈食品標準推動我們進行全鏈條升級,在選取供貨商和物流方面更嚴格。”

  在廈門,目前已有35家企業312種産品通過評定、貼標上市,其中大米、食用油、肉等民生大宗食品佔83%,市民通過線上、線下平臺均可輕松購買到“鷺品”。廈門市食安辦常務副主任饒滿華告訴記者,廈門鼓勵外埠種養殖基地參與“鷺品”評定,加強科技幫扶與抽檢監測力度。

  在廈門市海滄區的三都土筍凍旗艦店,市級非遺傳承人陳偉旭每天早上9時會來到300平方米的無塵車間開始工作。“以前多是小作坊加工為主,規模小、衛生差。”陳偉旭説,“現在從採購、生産到配送都有嚴格標準,老百姓吃得放心,我們銷路也打開了。”

  通過先行先試建立供廈食品標準體係,廈門有效補齊地方傳統食品標準短板,如制定土筍凍、馬蹄酥、手工面線等團體標準;並且填補新業態標準空白,如推出即食燕窩、預制菜産品的團體標準等。

  供廈食品標準不單是食品生産標準,還包括很多與監管需求密切銜接的管理規范。比如廈門農村集體聚餐管理導則,彌補了全國普遍存在的管理標準空白。廈門市市場監管局食藥協調處處長劉偉程説,農村地區是全國范圍內食品安全工作難點,因集體聚餐面廣而散、鄉廚素質參差不齊、食材採購加工不規范等原因,蘊含較大風險。

  在集美區灌口鎮,鄉廚陳福良平均一年要參與上百場宴席。“農村紅白喜事多,之前賓客吃壞肚子是常事。現在從飯菜到場地都有標準,政府還幫我們上了保險,大家聚得更放心了。”

  2017年以來,廈門共登記指導農村集體聚餐逾5000場次,有效保障就餐人員數十萬人,未發生一例食品安全中毒事件。

  智慧溯源:食品安全資訊“防火牆”升級

  廈門市湖裏區禾山街道永輝超市裏,市民何女士在水果區前挑選楊桃,拿出手機掃描價格公示牌上的二維碼。“這就像食品身份證一樣,哪裏來的,怎麼來的,都一清二楚。”

  廈門近年來率先建立“一品一碼”資訊追溯體係,並逐步完善“電子溯源”“入市必登”“入廈通行碼”三項機制創新,建成了“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食品安全資訊追溯統一平臺。

  今年1月10日,上海通報一批俄羅斯進口凍北極甜蝦問題。廈門市市場監管局依托該平臺,調出涉事食品上下遊資訊,點對點現場核查,迅速掌握涉事食品在廈流通、經營情況。廈門市市場監管局食品流通處處長林麗瓊説,之前至少需要一周的調查,現在約1小時就能完成。

  嚴謹高效的“電子溯源”得益于嚴格的前端審核。廈門首創“入市必登”機制,生産經營者需上傳所需合格證明,經過專班審核才能獲得“追溯憑證”後入市銷售,從而在制度設計上杜絕未經檢測或檢測不合格食品流入廈門。

  冷鏈食品一直是防疫“痛點”,作為全國十大口岸城市之一,廈門每年進口冷鏈食品約40萬噸。廈門市政府有關負責人説,廈門率先建立集中監管倉,全國首創針對進口冷鏈食品的“入廈通行碼”機制,實現“一口申報”“一碼通行”和“一網追溯”,最大限度阻斷疫情“由物傳人”途徑。

  在廈門市市場檢測預警中心,專班人員向記者演示“進口冷鏈食品申報平臺”的申報審核、預約入倉、檢測消毒等全流程管理。對通關手續齊全並取得“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和消毒證明”的企業申請,會在24小時內進行賦碼。

  截至12月上旬,廈門市已將約11.5萬家食品生産經營主體、超過60.6萬種食品納入追溯係統,生産經營者累計備案臺賬超過4.7億筆,追溯覆蓋面超過90%。

  社會共治:激發食品安全監管“聚合力”

  建設“食品放心工程”,社會監督體係是重要內容。近年來,廈門積極推動“政府單一監管”向“社會多元共治”轉變,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大幅提升。

  隨著城市發展、工作節奏加快,很多“雙職工”家庭無法為孩子提供餐食,部分學校供餐能力有限,由此催生了校外“小飯桌”的出現。起初全國都未對該類主體管理做出明確規定,校外托管機構長期以來處于監管“灰色地帶”。“不能直接取締,因為這是群眾的需求;但單靠政府督查就如同打地鼠,不治本。”思明區市場監管局副局長盧嘉新説。

  自2017年起,廈門推動構建“政府、監管部門、教育部門、家長和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五維共治”模式,通過“學校摸底、鎮街備案、部門評級、社會公示”方式,結合市場機制倒逼“小飯桌”主動加強食品安全管理。

  在思明區廈港街道,一家名為“優選托管”的“小飯桌”,每天中午都會迎來30多名學生前來用餐。“協管員檢查很嚴格,最早廚衛沒分離,直接要扣到B級。”“優選托管”老板張雪蘭説,“經過監管部門引導和社區監督,整改後現在次次A級,續簽率越來越高。”

  廈門每學期對全市逾1600家“小飯桌”進行評級,量化為ABCDE五個等級,A級佔比已從2017年17%提升至目前的78%。

  廈門市食安辦還推廣“你點我檢”“你挑毛病我付錢”等活動,加強社會執法,組建了“食安廈門志願者”等多支民間隊伍,為群眾參與食品安全治理提供平臺,讓監管和科普成果可感知。

  “我們把部分決定權交給市民,查誰、怎麼查,市民説了算。”饒滿華説,“民眾從旁觀者成為參與者,和監管部門站在同一邊,謠言就沒有市場。”

  廈門還以“食安衛士”為品牌,充分調動各界力量,成立“人大政協監督員”“鎮街食安專職協管員隊伍”“食品安全專家庫”等多支社會共治隊伍。

  廈門市市場監管局局長許國華説,基層食品安全監管“事多人少”的矛盾仍普遍存在。通過深化社會共治隊伍建設,一是能夠直接破解工作人手不足難題;二是通過豐富治理人員構成,有力推動一線監管多樣化、柔性化、民主化;三是通過豐富社會共治專家庫,針對性提升監管成效。

  “尤其是在食品重大決策、應急處置、監管機制創新、推動食品經濟發展方面,專家彌補了食品監管人員在理論、技術等方面的不足。”許國華説。

  今年11月,廈門市正式獲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成為福建省首個獲此殊榮的城市。第三方機構測評結果顯示,2021年市民對廈門食品安全滿意度為96.7%。

  “下一步,我們將全面鞏固提升創建成果,建立科學有力的長效機制,將食品安全保障融入廈門這座城市的基因,讓食品安全聚民心、暖人心。”許國華説。(記者 康淼 洪雁)

【糾錯】 【責任編輯:薛濤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0130112922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