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2 10/ 02 14:50:55
來源:新華社

江河奔騰看中國丨大河之“魂”

字體: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

  從青藏高原到渤海灣,大河湯湯,蜿蜒5464公里,歷經4000多米海拔落差,孕育5000年中華文明。

  從水患頻繁到歲歲安瀾,日月輪轉,黃河文化在傳承中創新,治黃事業在探索中優化,流域發展在轉型中提質。

  大河奔涌,積聚萬壑歸流的洪荒偉力,奏響新時代的澎湃樂章。

↓點擊收聽第二集:大河之“魂”

  最早的中國在哪?要探尋這個問題,就要來到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境內的二里頭遺址。二里頭遺址南臨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黃河,勾勒出了“華夏第一王都”的輝煌氣象。

  建造這座夏代都邑的先民,也許未曾料想到,華夏國家在此完成由多元向一體的轉型,“最早的中國”由此啟程。

  這是2020年7月7日拍攝的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隊長趙海濤説,中原地區文化積澱深厚,歷史悠久,在二里頭之前,有輝煌燦爛的史前文化,地理位置比較優越,氣候也比較適宜,二里頭所在的洛陽盆地安全能夠保證。各種文化的激烈碰撞、交流融合之中,以二里頭為中心的中原地區,率先誕生了中國最早的王朝國家,誕生了“最早的中國”。

  這是2019年10月19日在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內拍攝的展品“鑲嵌綠松石獸面紋銅牌飾”。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二里頭遺址所在的河洛地區向來被視為中華文明腹心地帶。而在這一地區,近年新發現的雙槐樹遺址則把人們的目光帶向更遙遠的過去。它位於黃河南岸高&地上、伊洛匯流入黃河處,被認為是距今5300年前後古國時代的一處都邑遺址。它的發現,填補了中華文明起源關鍵時期、關鍵地區的關鍵材料。

  “如果説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的話,那麼以雙槐樹遺址為代表的‘河洛古國’,是‘根和魂’的重要的承載。”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顧萬發説。

  這是2019年8月27日在河南省鞏義市河洛鎮拍攝的雙槐樹遺址(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華夏五千載,黃河萬古流。

  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史中,中原地區作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3000多年,其中分佈於黃河沿線的鄭州、開封、洛陽三座古都,集中承載和見證了璀璨輝煌的黃河文化。

  這是2022年4月26日在河南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孟津段拍攝的黃河景色(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在洛陽城南,香山和龍門山兩座青山對峙,黃河支流伊水緩緩北流。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天然門闕。唐代詩人白居易説:“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這位著名的詩人死後就葬在了龍門,與規模恢宏的龍門石窟,隔伊水相望。

  河南省洛陽市龍門石窟景區和黃河支流伊水(2021年4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吳煒玲攝

  黃河,孕育了燦爛的中華文明,也塑造了中國人的心靈和精神世界。

  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雄渾蒼涼;也有“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的一往無前;還有“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的坦蕩氣概;更有“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襟懷抱負……

  2021年11月27日,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若爾蓋縣,黃河在落日余暉映照下壯美如畫(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華夏兒女在受惠於黃河的滋養時,也註定要面對母親河的另一面。在早期的黃河治理中,唱響黃河號子意味着吹響了抗洪搶險衝鋒號。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江河號子(黃河號子)代表性傳承人李富中説,生活在黃河兩岸的先民在與洪水的抗爭過程中,經常伴隨着修堤築壩、搶險堵口等勞動。為了共同的協作,漸漸地形成了有一定節奏、一定規律、一定起伏的特殊聲音——黃河號子。黃河號子不僅僅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精神。

  這是2022年9月21日拍攝的開封北宋東京城州橋遺址。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在開封順天門城摞城遺址中,時間是立體的。通過層層疊壓的地層剖面,一眼就能分辨出年代的遠近。考古人員説,在地下0米至14米處,自下而上疊壓着戰國、五代、宋金、元、明、清等不同時期的6座城池。這樣的奇特景觀,其實是一次次災難的見證。輝煌的文明無數次被黃河泥沙沖毀掩埋,災難過後,人們就地站起,城市一次次涅槃重生。

  “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勇於與自然界抗爭,敢於勝利的一個民族。”黃河水利委員會黃河工會原常務副主席陳維達説。

  游客在河南安陽殷墟博物館觀看展出的卜甲(2018年10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李安攝

  大河奔流,長歌未央。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形成於黃河流域的二十四節氣,至今已沿用2000多年。由甲骨文演變而來的漢字,作為最古老的自源文字之一,仍在書寫着中國人特有的人格風範。

  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數據顯示,黃河流域共有不可移動文物約12.4萬處,世界文化遺産1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119處。它們,將史書中密密麻麻的鉛字,化為可感知的存在,訴説黃河背後關於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

  演員在洛陽龍門石窟景區禮佛&演繹《文昭皇后禮佛圖》(2021年4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近年來,古老黃河燦爛文明奪目而出,國潮隨之風起。在社交&&微博上,“漢服”話題有53億閱讀量;短視頻&&抖音的“漢服”話題,播放量超過515億次。廣袖飄飄,衣袂搖搖,穿漢服,逛古跡,成為年輕一代文化自信的具體表達。

  “用先進的科技手段把我們的優秀的傳統文化如何活起來,把我們的優秀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來的這些燦爛的文化弘揚傳承下去,這是我們也在認真思考的問題。”龍門石窟研究院院長史家珍説。

  漢服愛好者在河南省修武縣&&古鎮表演(2020年8月15日攝)。新華社發(修武縣委宣傳部供圖)

  文化力量,是最深沉、最持久、最強大的力量。

  源遠流長的黃河文化正被賦予新的生命力,以無數涓滴匯成千頃澄碧,奏響新時代的大合唱。

出品人:孫志平、王丁

監製:樊華、林嵬

統籌:吳煒玲

編導:董琳娜、張歡

記者:董琳娜、張歡、張彩霞、任卓如

攝製:張健

海報支持:夏勇

配音:吳煒玲

製作:新華FM工作室

新華社音視頻部 河南分社

聯合出品

【糾錯】 【責任編輯:趙陽 】
新聞鏈結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07651129048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