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9月8日電 題:黑龍江海倫:“金豆”産業繪就“中國大豆名城”新畫卷
新華社記者黃騰
黑龍江省海倫市地處松嫩平原腹地黑土核心區,以盛産優質大豆而聞名。近年來,海倫市憑藉優越的自然資源稟賦,不斷更新良種、良法,延展加工産業鏈,讓大豆變“金豆”,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繪就“中國大豆名城”新畫卷。
種豆得豆 良種良法保豐收
海倫市海北鎮大豆種植園區(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九月的東北,天高雲淡,涼爽宜人。走在海倫市的鄉間公路上,兩側一望無際的大豆,豆秧上結滿豆莢。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同樣種豆,方法不一樣,得的豆就不一樣。”在海倫市前進鎮勝利村地頭,海倫市農業技術中心推廣站站長劉智穎介紹,這裡是海倫市大豆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基地,全是大機械作業,整地平整,大壟雙行播種,透光通風,防澇抗旱又保墑,大豆單産高,糧質好。
在海倫市前進鎮,東興現代農機合作社理事長劉春生説,他們今年種了7000多畝大豆,全程都是機械化,“只要偶爾下地看看就行。土地連片後大機械作業效率高,最終體現就是增産增收。”
收割機在海倫市海北鎮大豆種植園區作業(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海倫市種植大豆已有100多年歷史。據《海倫縣誌》記載,早在1914年大豆種植面積就達150萬畝。今年海倫市大豆種植面積達280多萬畝,佔全市耕地總面積一半以上,比去年增長16.3%。
良法種植可以深挖潛力,而良種則是高産高效的根基。在海倫市扎音河鄉朝陽村,村委會主任楊玉金指着一大片大豆説:“今年村裏種的都是新引進的高蛋白品種,蛋白含量比一般品種高不少,秋收後能賣上個好價錢。”
在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海倫農業生態實驗站,研究員李艷華實驗室的櫃子裏,一袋袋豆種被貼上標籤,分門別類放在不同格子裏。這一份份大豆種質資源,在李艷華眼裏都是“金豆豆”。
李艷華培育的“東生”系列大豆品種,已成為黑龍江第三、第四積溫帶的主打品種,高油、高蛋白、抗倒伏、單産高、糧質好。海倫市農業農村局農業生産負責人楊大勇説,目前海倫大豆平均畝産能達到350斤,有農民甚至獲得每畝480斤的高産量。
收割機在海倫市一大豆種植園區作業(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農頭工尾” “小金豆”賣出大市場
走進位於海倫市的黑龍江中強食品有限公司,生産加工情況一目了然:流水線上,一粒粒大豆經過加工、檢驗和包裝,變成一箱箱豆漿粉,裝車後等待運往全國各地。
這家公司展示&上擺放着各式各樣的豆漿飲品。打開一盒豆漿,醇厚的豆香迎面撲來。“我們有固態産品和液態産品兩條生産線,現在都是滿負荷運轉,每年加工大豆38000噸。”公司運營經理尤雨説,海倫市大豆産量大、糧質好,生産出的産品在市場上很受歡迎。今年公司與農民簽訂了5萬畝種植訂單,約定以高於市場價的價格收購。
在海倫市電商産業園富硒産品展示廳內展示的大豆深加工産品(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在海倫市嘉禾豆邦大豆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産車間裏,一粒粒大豆經過脫皮、破碎等工序,被製成生産高端豆製品的原料。公司總經理馮秀玲介紹,用這樣的大豆原料生産豆製品,筋性更高,顏色更白亮,豆香更濃郁,“我們專注於高端豆製品加工原料開發與生産,使用我們的産品做原料可以減少許多生産環節,提高産品品質。”
海倫市大豆年産量超過35萬噸,年貿易量達100萬噸,大豆産業總産值已超過20億元,目前擁有大豆經營業戶近200家。
謀篇布局 “豆經”念得更長久
無人機在海倫市東風鎮臨河村大豆種植園區作業(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近年來,為促進産業集群發展壯大,海倫市相繼建設了大豆批發市場等現代化大豆交易&&,同時又重新設計規劃大豆産業園,目前吸引涉及制油、豆粉加工、豆粕加工業務的9家大型大豆加工企業入駐,年加工能力達75萬噸。
隨着大豆市場體系逐漸完善,金融支農作用顯現。海倫市於2017年開始推進“保險+期貨”試點,農民種地時即鎖定售糧底價,封死價格下跌空間,收益更穩定。2021年,海倫大豆收入保險試點項目承保面積佔大豆種植總面積60%以上,16000多人次投保,保額達5.72億元。
無人機在海倫市東風鎮臨河村大豆種植園區作業(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海倫市大豆不僅暢銷全國,還遠銷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我們要下大力氣擴大大豆和油料生産。”海倫市委書記侯紹波説,海倫市將依託地理標誌品牌優勢,努力把“海倫大豆”培育成中國馳名商標,實現強縣富民。
海倫市規劃,未來幾年,將整合水利、農機等資源,重點打造一批高水平大豆科技示範園區,引領大豆規模種植;在3到5年內,培育和認定5個以上主栽蛋白品種;爭取利用2到3年時間,使大豆蛋白加工能力達到5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