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2 04/ 25 10:12:40
來源:經濟參考報

越是艱險越向前——撥開雲霧看中國經濟勢能

字體:

    在疫情反彈多發和俄烏衝突升級的“雙擾動”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日前發布最新預測,將2022年和2023年全球經濟增速的預測值均下調至3.6%。站在十字路口的全球經濟,前景迷霧籠罩。

    大變局下,中國經濟首季交出迎難而上的成績單,一係列數據釋放出“穩”的強音,透露出“進”的信號。不容忽視的是,近期,“三重壓力”疊加“超預期”變化,中國經濟面臨新的考驗。

    越是困難時刻,越要清醒堅定。面對百年變局和世界疫情,堅持問題導向,保持戰略定力,做好自己的事,就是應對各種不確定性的“最大確定性”。

    透過數據看趨勢,透過現象看本質,透過當下看未來——不畏浮雲遮望眼,全面辯證客觀審視中國經濟,就會看到不斷積蓄的復蘇力量,就會看到中國經濟前景的“一片藍海”。

    當前形勢怎麼看?

    回升勢頭承壓 “穩”的底盤堅實

    “人言霜後寒無奈,春在甕中渠不知。”觀察經濟形勢不能“想當然”,首先要立足一季度經濟數據,科學審視結構性變化,以及背後折射的喜與憂。

    看宏觀經濟的四大指標——增長、就業、物價、國際收支均保持在合理區間,“穩”的底盤依然堅實。

    一季度,國內生産總值(GDP)同比增長4.8%,增速高于上年四季度0.8個百分點,環比增長1.3%;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為5.5%,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1.1%,保持溫和上漲;貨物貿易順差擴大,服務貿易逆差縮小,外匯儲備穩定在3.2萬億美元左右。

    看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出口穩中見進,支撐經濟持續增長。

    作為穩增長的有力支撐,一季度固定資産投資規模擴大,同比增長9.3%。資本形成總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6.9%,拉動GDP增長1.3個百分點。

    據三一重工泵送事業部智能制造所所長饒有福介紹,根據三一重工參與監測形成的“挖掘機指數”,一季度,全國多地工程機械平均工作量創下近三年來同期最佳數據。汽車起重機、正面吊、挖掘機、攪拌站、攪拌車、泵車、履帶式起重機設備整體開工率遙遙領先其他設備。

    看涌動新動能的“四新”經濟——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一季度,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4.2%;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在高基數上進一步增長8.8%;新能源汽車産量增長了140.8%……

    一個個數據釋放出“穩”的強音,透露出“進”的信號。

    “中國經濟今年一季度增長4.8%,增速較去年第四季度有所提高,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下,中國經濟錄得這樣的增速殊為不易。”聯合國貿發會議資深經濟學家梁國勇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説。

    “穩”的一面固然可喜,“憂”的一面不容忽視。近一個月來,受俄烏局勢升級和世界疫情多發等多重因素衝擊,輿論開始擔憂:在經歷去年的短暫復蘇後,世界經濟將陷入“二次衰退”。相應地,“三重壓力”疊加“超預期”變化,中國經濟持續回升勢頭承壓。

    從中觀行業看,行業恢復仍不均衡。餐飲、零售、旅遊等服務業領域仍面臨較多困難。以旅遊業為例,一季度,國內旅遊總人次8.30億,比上年同期減少1.94億,下降19.0%。

    從微觀主體看,中小企業、個體工商戶受疫情衝擊更大一些。3月中型企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為48.5%,低于上月2.9個百分點,降至收縮區間。小型企業PMI為46.6%,繼續位于臨界點以下。一季度中國中小企業發展指數連續四個季度下降。

    “規模以下企業和中低收入群體抗風險能力弱,數量卻眾多,感受更強烈。”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志恒坦言。

    “一季度經濟運作雖然整體平穩,但受國際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和國內疫情頻發影響,一些指標3月增速放緩或負增長,反映出經濟回升動能減弱,下行壓力不容忽視。”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要進一步加大逆周期調控力度,穩定和擴大總需求,確保二季度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

    中國經濟怎麼幹?

    七大政策“靠前發力” 進的舉措“適時加力”

    面對“超預期”因素擾動,如何破局“三重壓力”,如何在不確定性中注入確定性,成為中國經濟衝擊迷霧、奮楫遠航的一道必答題。

    高層密集研判新形勢、把舵定向穩經濟大盤——

    進入3月以來,從國務院常務會議,到經濟形勢專家和企業家座談會,再到經濟形勢部分地方政府主要負責人座談會,幾次重要會議均強調經濟平穩運作面臨較大挑戰,並釋放出經濟政策要靠前發力、適時加力的明確信號。

    這是對去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七大政策”如何發力的再動員、再部署。宏觀政策、微觀政策、結構政策等“七大政策”從提出、部署到不斷細化、深化,勾勒出做好今年經濟工作的路線圖和施工圖。

    宏觀政策靠前發力,力爭早出臺早落地早見效——

    4月11日,一筆24.75萬元的增值稅期末留抵退稅到賬,讓江西省金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魏仁忠松了一口氣。

    該公司是一家生産鋰電池正極材料的新能源企業。目前鋰電池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其中主要原材料碳酸鋰價格上漲近10倍。留抵退稅為緩解公司原材料採購資金壓力帶來了希望,魏仁忠説:“有稅費大‘禮包’的力挺,我們有更充足的資金和更充足的信心應對市場變化,在大浪淘沙中提升自身競爭力。”

    今年以來,積極財政政策靠前發力,實施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援政策,年初以來已經出臺了20多項稅費支援政策。貨幣政策方面,確保流動性合理充裕,加大對實體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的支援力度。

    關鍵任務扭住不放,以穩就業、穩物價支撐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

    “把穩就業放在更加重要位置”“密切關注就業領域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根據形勢變化提出新的政策建議”……就業形勢座談會釋放出加碼穩就業的信號。

    確保糧食豐收和重要農産品穩定供應;確定能源保供增供舉措,提升能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能力……牢牢守住糧食和能源安全底線不動搖。

    重點領域集中突破,穩工業、擴消費、促投資舉措頻頻“上新”——

    工業和信息化部提出二季度工業穩增長舉措:多措並舉打通産業鏈供應鏈堵點卡點;千方百計幫扶中小企業渡過難關;加快重大項目投資,挖掘新型消費潛力。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強調著力擴消費促投資:推動出臺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促進消費持續恢復的政策文件,綜合施策釋放消費潛力。積極促進有效投資,力爭上半年形成更多實物工作量。

    “疫情衝擊之下,加大微觀主體紓困和就業兜底,將是短期內的政策重點。未來政策仍將集中于抗疫紓困和提振經濟。”在羅志恒看來,當下重點是關注疫情衝擊的三大主體,中低收入人群、小微企業和基層政府,當務之急是統籌疫情防控與關鍵領域産業鏈供應鏈保供,暢通物流,避免經濟停擺導致新的社會問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24日表示,當前應有效控制住疫情,特別是在5月上旬控制住疫情,實施更大力度的宏觀政策來對衝疫情影響,讓二季度經濟增速能夠重返5%以上,這對為全國實現5.5%的預期目標奠定基礎尤為重要。

    困難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困難嚇住。面對復雜多變的經濟形勢,把住“穩”的關鍵點,找準“進”的切入口,在政策舉措上靠前發力、適時加力,就能更好地以穩促進、以進促穩,從而有效穩定市場預期。

    未來前景怎麼研判?

    穩中見韌 復蘇力量不斷積蓄

    看中國經濟,不僅看當下,還要看長遠。

    在三一重工位于湖南的一家智能工廠,數字化改造帶動生産效率提升50%,每45分鐘下線一臺泵車。脈鏈集團基于精智平臺打造五金工具産業工業互聯網平臺,縮短産業鏈環節,實現國內流通成本佔比從30%下降到16%……當前,用好5G、工業互聯網等數字技術,成為不少企業應對壓力、提質增效的主動選擇。

    放眼長遠,著力創新驅動、深化改革開放是中國穩馭經濟航船的立足點。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出爐,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通制約經濟迴圈的關鍵堵點,以大市場構建新格局、推動中國市場由大到強轉變,成為中國深化市場化改革的重頭戲。

    “擴大高水準對外開放”“深入實施外資準入負面清單”“擴大鼓勵外商投資范圍”“增設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扎實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博鰲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開幕式上釋放了更多開放利好。

    中國(海南)發展改革研究院院長遲福林指出,面對經濟形勢變化,政策調整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政策調整同時,加大改革力度,加快高水準開放進程,以高水準開放促進深層次改革,推動高品質發展。

    的確,我們要保持宏觀經濟大盤穩定,但不能把長期目標短期化,不能把係統目標碎片化,不能把持久戰打成突擊戰。

    在業內看來,中國經濟發展有充足的韌性和潛力。中國産業體係齊全,基礎設施不斷改善,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明顯,創新驅動發展成效不斷顯現,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較好的基礎。

    “暮色蒼茫看勁松,亂雲飛渡仍從容。”還要看到,面對國際貿易戰壓力,中國産業鏈韌性近年來不降反升。一方面出口規模和國際市場份額創新高;另一方面,部分産業鏈國際優勢突顯,如光伏、風電和數字經濟等領域。同時,積體電路、晶片等一些短板産業的國産替代和技術迭代明顯加快,彰顯中國經濟的創新動能和增長潛力。

    “不可否認,當前經濟增長面臨嚴峻的下行壓力。但中國經濟能夠有效應對內外衝擊,並有望保持穩定增長。”在梁國勇看來,中國在制造業、數字化、基礎設施和外貿出口等方面具有較強的綜合優勢,這是經濟韌性的主要來源;中國的經濟政策空間較大,財政和貨幣政策將對經濟增長提供有力支撐,這是應對挑戰的主要手段。

    正如博鰲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開幕式上發出的篤定之音:“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足、回旋余地廣、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將為世界經濟企穩復蘇提供強大動能,為各國提供更廣闊的市場機會。中國將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品質發展。”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説雞鳴見日升。”無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化,我們都要堅定做好自己的事情,盡快控制住疫情多發局面,以“越是艱險越向前”的英雄氣概和“狹路相逢勇者勝”的鬥爭精神,精準把握中國經濟“穩、進之道”,堅定不移抓下去,就一定能實現全年目標。(記者 宋振遠 李佳鵬 孫韶華 班娟娟)

【糾錯】 【責任編輯:趙文涵 】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593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