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03/ 18 20:31:49
來源:新華社

約大牌丨《盛會華章》之張藝謀:為國爭光的時候到了

字體:

  編者按:在北京冬奧會閉幕之際,新華社推出大型紀錄片《盛會華章》,從北京2022年冬奧會的成功舉辦,回眸1990年中國首次舉辦亞運會,2008年首次舉辦奧運會。30多年來舉國奮進的體育徵途,見證了我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紀錄片中,許多受訪嘉賓都談到了這三大賽事對他們、對中國、對世界産生的影響。從今天開始,我們陸續推出紀錄片嘉賓訪談,包括“雙奧”開閉幕式總導演張藝謀,1990年北京亞組委秘書長、2000年北京奧申委秘書長萬嗣銓,北京奧運城市發展促進會副會長、2008年北京奧組委執行副主席蔣效愚,中國香港奧委會會長、國際奧會名譽委員霍震霆,體操奧運冠軍、李寧品牌創始人李寧,原中央電視臺體育中心主任馬國力等。希望從他們的個人記憶中,喚起大家的集體記憶。

  新華社北京3月18日電 從跨入千禧之年開始執導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宣傳片,到如今成為世界上第一位“雙奧”開閉幕式總導演,張藝謀的職業生涯與奧運結下了不解之緣。

  張藝謀説,在他一生的創作中,奧運會和冬奧會開閉幕式遠比電影更重要,因為電影有時候是從個人情感出發,而奧運的背後則是整個國家和人民,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意義完全不同,那種感覺更像是為國爭光。

  以下是張藝謀採訪實錄(採訪時間:北京冬奧會開幕前夕):

  記者問(以下簡稱“問”):對于上世紀90年代,您有何印象?

  張藝謀答(以下簡稱“答”):那個時候改革開放,我們電影剛剛起步,我剛剛開始拍兩三部電影,那時候正忙呢,意氣風發的。我覺得全國人民都意氣風發,在奔向一個改革開放的道路上。印象最深的就是1990年亞運會,還有《亞洲雄風》那首歌,第一次舉辦那麼大型的、國際化的運動會,所以當時感覺還是很振奮。

  圖為1990年9月22日,第十一屆亞運會開幕式在北京工人體育場舉行。新華社記者何惠飛攝

  那時候,在很多歌曲、很多歌詞裏,常常會強調“我們打開一扇窗,我們推開兩扇門”,打開窗戶讓全世界看,歡迎客人來我們家溝通交流。那種感覺在那個時代很強烈。

  問:北京最終獲得2008年奧運會舉辦權時,您當時在哪?

  答:我在申奧現場莫斯科,印象很深的就是在電梯上,有人跟申奧團隊的劉敬民(時任北京市)副市長説,昨天晚上北京沸騰了,徹夜不眠,全都是鞭炮聲、喇叭聲。因為咱那時候也沒有看到電視,就在那聽,當時就在想是什麼樣子。後來回來以後,看到了很多當時的情景,真的是一個不眠之夜。覺得那應該叫百年圓夢,奧運百年終于到了中國。

  問: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當天,您在做什麼?

  答:我最後在“鳥巢”做了一次巡視,其實那時候已經不需要我了,我們就像一個精密機器,那時候已經全部進入了自己設定的流程。印象最深的是上萬名演職人員在那裏等,在“鳥巢”的環道上,一層、二層、三層,你走過去,上萬人在等,那種心情好像是一種磁場似的,你從來沒有經歷過那樣一種感覺,就是一種等待的磁場。

  圖為2008年8月8日,最後一棒火炬手李寧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點燃主火炬。新華社記者 姚大偉 攝

  問: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如何確定最終點火方案?

  答:那時候徵集了很多點火方案,我記得全民徵集、全國徵集,他們給我辦公室裏擱了幾大麻袋收集來的方案。我就整理拆開看,成千上萬條點火方案,全民熱情很高。後來我們自己選擇了這樣一個競技狀態的點火,利用“鳥巢”的“碗邊”,400米的一個環繞,很像一個跑道。李寧離地60米在上頭“飛”,更快、更高、更強,做一個奔跑者。他代表著中國人的一個形象,大步奔向未來。他身後是傳遞火炬的畫卷,畫卷環環打開,像誇父逐日一樣,在飛奔著追逐光明。

  問:2008年奧運會之後,您感受到什麼變化?

  答:我印象很深的是在2008年奧運會之後,我出國在機場。我一般很低調,就躲在一個角落。這時一個華人,大約四五十歲的一個女同志,她肯定認出了我,就衝著我過來了,我還有點躲,怕又要讓我簽名照相。結果她走到距離我兩三米的時候,站住了。

  她説,張導我不照相,也不簽字,我只是跟你講一個事情。她和她先生在國外一個小區定居,住了十幾、二十年,沒有人跟他們有什麼交往,大家各過各的。但是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之後的第二天早上,當她推開門,門口全放滿了花,是這個小區居民在門口放的花。她瞬間就感動得崩潰了,接著她去超市等地方,所有人都跟他們打招呼,説昨天晚上的開幕式太好了,中國人太了不起了。她説,今天跟你講這件事情,只是想向你鞠一躬。

  2008年8月8日晚,第29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在國家體育場隆重舉行。這是開幕式上的焰火表演。新華社記者 徐家軍 攝

  從那個瞬間,你會感覺到,你是在為國爭光。你會覺得你的工作,或者所有團隊,大家所有的努力,換得世界人民對中國人的這種尊重、這種喜愛。直到今天,好像在國際網站上的排名,我們(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始終是第一,這是全體中國人的光榮。如今,作為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開閉幕式總導演,其實我更加感覺到要為國爭光。就是這句常説的話,在你身上其實擔子很重。

  問:您覺得2022年冬奧會與2008年奧運會的時代背景有何不同?

  答:跟2008年不太一樣的是,當時我們是第一次展示自己,在一個非常好的舞臺,是一個機會,對我們來説,2008年有相當多的篇幅要展示我們5000年的文化,展示我們的文明,展示我們的歷史和走過的道路。

  現在不一樣了,我覺得現在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我們中國人的形象,國家地位的提升,方方面面都跟過去完全不同了。文化的自信,社會的發展,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們脫貧之後人民的精神面貌等等。所有這些都跟以前不一樣了,所以我們要跟大家一起共用這美好時刻,傳遞更多關于人類的共同理念。不僅僅是我們自己,而是大家在一起,體現“更團結”,所以這是一個新的方向。

  問:北京冬奧會開閉幕式,您最想表現什麼?

  答:人永遠是重點,人的精神、人的內心、人的情感、人的希望,永遠是重點。但是這要通過藝術的方式、表演的方式、行為的方式表現出來,既要簡約,又要直達。

  比如,在以往的冬奧會開幕式中,一般都是童聲合唱團用希臘語演唱奧林匹克會歌。通常,我們也會指定一支童聲合唱團。但我想,中國脫貧致富了,我們做了全世界最偉大的事情,怎麼能體現我們國家這樣一個新變化?突然,就想到用大山裏的孩子,用農村的孩子,請他們站在冬奧舞臺上放聲歌唱,用的是希臘語,來為奧林匹克精神歌唱。這就是新時代我們國家的變化之一。

  2月4日晚,第二十四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在北京國家體育場舉行。這是“馬蘭花兒童合唱團”用希臘語在開幕式上歌唱。新華社記者 曹燦 攝

  冬奧會開幕式有一個熱場環節,大約三四十分鐘。我想到中國廣場舞世界第一,你到任何一個城市,都能看到人民生活幸福了,之後才去跳舞唱歌。于是我們決定邀請老百姓在“鳥巢”跳廣場舞,沒有一個專業演員,而且沒有統一服裝。我覺得就是人民參與盛大的節日,在過年的氛圍下,把這種東西傳遞給全世界看。

  問:本屆開幕式最打動您的是什麼?

  答:最打動我的環節應該是主題歌《雪花》的演唱。大概800名孩子拿著“和平鴿”,在場地上嬉戲玩耍,是一個自由快樂的狀態。孩子們腳底下,通過全世界最大的人工智慧AR捕捉係統,永遠是實時互動出現的閃亮的雪花,這歌唱的也是一朵雪花。中心區,我們主火炬雪花臺也出來,我覺得那一刻你會很感動。

  這個瞬間其實很可貴,也許我們2008年還不敢這樣做。當我們有很多寄托和期望的時候,我們通常是不敢這樣放松的。而這次,我們不演、不編排、不排隊,沒有整齊劃一,不做那樣的表演感,而是任由孩子們展現自由的狀態。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用這種看似無形的方式去呈現,是非常溫暖的瞬間。

  這是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的“雪花”環節(2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尕 攝

  問:您如何比較執導奧運會、冬奧會開閉幕式和拍電影?

  答:其實是沒有可比性的,在我一生的創作中,奧運會和冬奧會開閉幕式大大地重于電影。因為首先沒有一個導演能有這樣的機會,兩次執導開閉幕式,一次夏奧會,一次冬奧會。其次,電影有時候是你個人喜歡這個故事,就把它拍了,有時候是從個人情感有感而發的。而奧運會不是,從做這件事情的第一秒開始,你就知道你的後邊是國家、是全體中國人民,你有那份沉甸甸的責任,代表的不是個人,所以意義完全不同。

  問:您認為從1990年亞運會到2008年奧運會,再到2022年冬奧會,中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答:日新月異。改革開放也就僅僅40多年,是多麼巨大的變化。我們現在經常跟年輕人講,當年是什麼樣子,(20世紀)70年代什麼樣子,80年代什麼樣子,90年代什麼樣子,這是巨大的變化。這個速度和發展成果,我覺得在全世界是無法復制出來的。

  這是2月4日在北京2022年冬奧會開幕式上拍攝的“構建一朵雪花”環節。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 攝

  問:您覺得舉辦奧運會和冬奧會意義何在?

  答:通過這樣的大型國際活動,向全世界展示自己,是我們軟實力的一個表現,是中國人自信的一個表達,可以極大增強人民的凝聚力、愛國熱情和自豪感。

  在疫情期間,當世界格局有了新的變化,冬奧會所展現出來的中國人的自信、自豪,中國人的愛,中國人對世界人民的情感,更團結,我們的一種偉大的理念、價值觀等等許多東西。通過舉辦冬奧會,通過開閉幕式能把這些表現出來,用藝術的、感情的、潛移默化的方式,讓人們看到中國人真正的內心,我覺得當然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出品人:許基仁、陳凱星、閻濤、周亮、鄒聲文

  制片人:周傑、薛劍英、齊慧傑、周寧

  監制:江紅、彭東、曹劍傑

  統籌:李麗、焦旭鋒、王璐、姬燁

  記者:姬燁、李麗、高萌、王楚捷、馬鍇

  剪輯:廉奇達

  攝像:劉齊寶、孟雪航、陳楓、毛宗碩、毛偉勳、鞏彩明、曲超

  編輯:公兵、吳博文、趙建通

  新華社體育部、新媒體中心、CNC、經濟參考報出品

【糾錯】 【責任編輯:邱麗芳 】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13261128483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