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1 12/ 21 17:28:32
來源:新華網

福建廈門:多區疊加探路開放新格局

字體:

  新華社福州12月21日電  題:福建廈門:多區疊加探路開放新格局

  新華社記者張華迎、董建國

  潮起鷺江通四海。走過40年建設歷程的廈門經濟特區,從保守走向開放、從一隅走向世界,這片曾經發展滯後的海防前線,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

  經濟特區創立之初,面對基礎設施幾乎為零、發展資金短缺等問題,廈門積極利用特區政策優勢,鼓勵國外投資者興辦“三資”企業,在全國率先利用外資修建機場,成立中外合資銀行等,形成了外引內聯的良好開局。

  印尼華僑陳應登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1982年1月,他與廈門市簽訂投資合同,把原定在新加坡開辦的工廠遷到廈門,成為在廈門經濟特區獨資設廠的第一位外商。

  經濟特區成立以來,憑藉良好的區位優勢和政策優勢,戴爾、通用、ABB等世界500強企業紛紛“搶灘登陸”廈門。

  從1992年一個100多人的小廠,到如今員工數量超過3000人、成為ABB電氣在全球最重要的産業基地之一,ABB在廈門不斷發展壯大。ABB電氣中國總裁趙永佔説:“有政策、有機遇,廈門良好的營商環境吸引我們持續加大投資興業力度。”

  數據顯示,廈門外貿進出口總額從1980年的1.41億美元增加到2020年的6915.77億元人民幣,年均增長18%;實際使用外資從1983年的0.08億美元增加到2020年的166.05億元人民幣,年均增長16.9%。

  既要“引進來”,也要“走出去”。總部位於廈門的美圖公司,以人工智能為驅動,近年來公司業務範圍擴展到全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走出去”的廈門企業不在少數。截至目前,廈門累計登記境外投資項目1581個,投資分佈74個國家和地區,投資領域涉及批發零售、製造業等領域,“廈門製造”已銷往220多個國家和地區。

  近年來,隨着自貿試驗區、海絲核心區、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夥伴關係創新基地等一系列國家戰略相繼落地,廈門正從更高層面構建多層次、全方位、綜合性經濟開放格局。

  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商事登記“一照一碼”改革、建設海絲中央法務區……廈門自貿片區管委會經濟發展局局長代斌説,自2015年掛牌以來,廈門自貿片區累計推出498項創新舉措,共有30項“廈門經驗”在全國複製推廣。

  依託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廈門積極進軍一向被國外壟斷的航空維修業。目前,已有10多家航空維修企業落戶廈門,廈門的航空維修産業産值已佔國內的四分之一。

  自2015年首列中歐班列(廈門)開行以來,如今已開行逾1000列。2018年,首個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國際綜合物流服務品牌和&&——“絲路海運”也於廈門港開行。

  福建絲路海運運營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南説,經過3年發展,“絲路海運”已擁有86條命名航線,通達29個國家的102座港口,聯盟成員超過200家,累計運輸集裝箱超670萬標箱。

  與此同時,廈門還努力打造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領域務實合作的“廈門樣板”。繼2017年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九次會晤在廈門成功舉行後,廈門在去年底又落地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夥伴關係創新基地。廈門市金磚創新基地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黃峰説,創新基地建設一年來,已經建設了7個新工業革命領域賦能&&,推出了首批39個新工業革命領域示範標杆項目,簽約了33個金磚合作項目。

  “深化‘海絲’戰略支點城市建設,深度對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這些都為新形勢下廈門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指明了方向。”福建師範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黃茂興説,廈門應持續發揮多區疊加政策優勢,不斷推動多區協同效應發力,增強優質生産要素集中集聚能力,提升廈門城市和産業核心競爭力。

【糾錯】 【責任編輯:詹婧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186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