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1 11/ 06 08:54:21
來源:新華網

肖藝九:在“英雄之城”記錄中國戰疫

字體:

  2020年2月4日,湖北分社肖藝九在武漢火神山醫院在建通風管道中發稿。

  大家好,我是新華社記者肖藝九,一名攝影記者。

  自從有了孩子,帶他們回老家過年,一直是父母最大的願望。但在2020年春節前,武漢因暴出的疫情,我卻不得不做出這樣的決定,在封城前一天送老婆、孩子回家 。4歲的兒子上火車時,問我,“爸爸去哪裏啊?”“爸爸去採訪,你要聽媽媽話。”説完,我便轉頭下了車。

  其實,這麼做我是有“私心”的。如果説以前總是想在工作和生活之間尋求平衡, 那麼這次一個人留守,我決定放開了“搞”!

  近些,近些,再近些。蹲守,蹲守,再蹲守。這是攝影記者的工作信條。但在未知的新冠疫情面前,近些,就意味著離病毒更近些;蹲守,就意味著被感染的風險更大些。

  怎麼辦?

  2020年2月4日,醫護人員將患者送往武漢火神山醫院病房。 當日,武漢火神山醫院開始收治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新華社記者

  這張照片拍攝于火神山醫院。

  2020年2月4日,經過10天緊張建成的火神山醫院開始收治患者。此時正是武漢疫情的至暗時刻,火神山的投入使用,可以説是希望的標誌。為了記錄這個歷史性瞬間,我早早來到醫院,蹲守在離轉運患者也就幾米不到房頂上。我離這麼近,説不害怕是假的,但新華社記者的使命,讓我也顧不了那麼多。迅速拍攝了一組照片後,我決定再換用無人機從高空的角度來拍攝。

  當無人機升起的瞬間,和煦的陽光正好照射在一條長長的通道上,醫護人員正忙碌地轉運患者,就是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個場景。這一刻,我的心頭也像有股暖流涌入,無比溫暖。

  這張照片後來被命名為《生命之橋》,播發後,引發廣泛共鳴。尤其是對于正處在疫情“風暴眼”的武漢人來説,這就是一座生命之橋。他們評論説,這是通往生存與光明的通道,它連接著無數人的期盼與希望。

  讀者的評論,讓我更加堅定了信心。在武漢疫情期間,我幾乎每一天都在提醒自己:這些歷史性的瞬間,需要新華社記者用鏡頭記錄下來。

  2月17日晚,我到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採訪。換好防護服,到達四樓看臺的那一刻,我被眼前的景象瞬間震撼:整個體育中心一格格、一間間,井然有序:患者在裏面休息治療,醫護人員不斷地穿梭忙碌其間。這種寧靜而堅強的力量,彌漫在整個方艙之中。當時,我腦子裏立刻閃現了一個想法,這不正是一艘“生命之舟”嗎?這不正是中國人齊心協力、共戰疫魔最生動的寫照嗎?

  2020年3月19日,肖藝九在武漢市肺科醫院重症監護室採訪

  ICU病房俗稱“紅區”。不管是醫護人員,還是患者,其實包括我們這些記者,在“紅區”裏都面臨著極大的心理壓力。但記者的使命感,一次又一次幫我驅走了進入“紅區”的恐懼,一個信念始終支撐著我:一定要靠近最真實的新聞現場,才對得起手中的相機,才對得起“新華社記者”這五個金光閃閃的大字。

  所以每次進“紅區”,我都不敢告訴家人。武漢疫情期間,我15次進入多家醫院的“紅區”採訪,按下了10多萬次快門,記錄了武漢抗疫主戰場上珍貴的影像瞬間。

  這些年來,我已記不清跑了多少次突發現場,同事都戲稱我是“雞血哥”。在疫情暫告一段落,正打算歇口氣,防汛突發又接踵而來……

  2020年 7月8日,在湖北黃岡市黃梅縣袁山村山體滑坡現場,救援人員轉移救出的年過八旬的老人。新華社記者肖藝九攝

  7月8日淩晨,因大雨湖北黃梅一村莊發生泥石流,9名尚在睡夢中的村民被埋,生死不明。冒著大雨和隨時潰口的危險,我不顧一切地挺進了充滿未知的滑坡現場。

  “這裏發現一名幸存者!”聽見有人在喊,我立即抓起相機跑了過去。突然,我整個人陷進了松軟的泥石流中,一直到腰部,怎麼也爬不出來。幸好旁邊有人,他們費了好大力氣才將我拽出來,並責怪我,“要新聞不要命啊!”

  顧不了那麼多,我終于在幸存者被救出時第一時間趕到,並記錄了救援的全過程。也就是現在大家看到的這組圖片。

  今年已是我工作的第十個年頭。十年間,不管是新冠疫情現場,還是東方之星沉船救援現場,無論是奧運會、世界杯賽場,還是突發爆炸第一線,我都始終堅信一個理念,這些都是我的戰場,我一定要出現在那裏!

  新華社領銜編輯陳小波老師問我,若幹年以後,你還能保持現在這種狀態嗎?

  我回答:手中的相機,永不會放下;心中的火焰,永不會熄滅,因為這是記者的珍貴舞臺,也是我的初心使命!

【糾錯】 【責任編輯:高暢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09191211434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