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1 09/ 17 07:57:09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衛國使命猶在 思鄉暫擱心頭

字體:

  衛國使命猶在 思鄉暫擱心頭

  烽火歲月裏的中秋節

  中秋節誰不想家?但在過去那個保家衛國的年代,中秋節或許就是在行軍路上甚至戰鬥中度過的,一把炒面、一口涼水就是老兵們的中秋飯,他們“賞”的也不是月,而是伴著炮火、槍聲。

  2021年中秋節前夕,記者走近幾位抗美援朝、解放戰爭老兵,聽他們講述烽火年代的中秋故事。

  “根本不記得八月十五,連過年都不記得”

  在山西省壽陽縣平舒鄉平舒村一處農家小院,記者見到了99歲的抗美援朝老兵任開山老人。1951年,29歲的他奔赴朝鮮戰場,前後在朝鮮戰鬥過兩年半,參加過鐵原阻擊戰,榮立三等功。提及在異國他鄉度過的兩個中秋,老人記憶甚少,只説:“當時感到戰爭無邊無沿,只想著把美帝國主義打敗,打了勝仗回國,早已忘了哪天是八月十五。”

  據老人介紹,當時美軍炮火密集,飛機時時在上空盤旋轟炸,不斷向地面投擲汽油桶、燃燒彈。有一次,美軍扔下的一顆炮彈把一個戰友的兩條腿膝蓋以下部分全削沒了,地面也被炸出個大坑。同村來的一個戰友和他在一個排,挖備戰坑時也被美軍炸彈擊中當場犧牲。

  白天怕暴露目標,戰士們就鑽進防空洞挖備戰坑,晚上睡覺都不脫衣服。大家各自分散開,不敢集中,一個班蹲守一個防空洞。

  任開山自己則連紙煙都不敢抽,生怕冒出火星被美軍偵察到。趁著戰爭間隙,他也會抬頭看看天上的月亮,心想:月亮那麼圓,和在祖國時一樣!

  這時的他,格外想念在祖國度過的那些平安歲月,想念以前過八月十五時,和家人團圓吃月餅、吃葡萄的情景。“當時不知道能不能活著回到祖國,戰場上只能捧出膽子,奮勇殺敵。”

  任開山的弟弟也加入了抗美援朝的隊伍。踏上朝鮮戰場的次日清早,隊伍準備行軍的時候,任開山才發現弟弟就住在隔壁。“面對面遇上了,話都沒顧上多説兩句,互相報告了部隊番號,就又分別了。”那時,兄弟倆已有一年多沒見面。後來,弟弟的腿負了傷,因醫治需要,早于他回到了祖國。

  由于美軍的轟炸和封鎖,前線的糧食補給受到影響。有時戰士們就吃朝鮮老鄉做的炒面,但單吃炒面太幹,難以下咽,又缺水,戰士們索性就拿雪水把炒面和起來吃。美軍封鎖加強後,戰士們一度連炒面也吃不上,一日三餐都沒規律。“根本不記得八月十五,連過年都不記得呢!”老人説。

  “在祖國的時候,部隊每天晚上都要開班會。抗美援朝戰爭開始以後,班會也不能開了。”老人説,當時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武器裝備不能和美軍比,戰鬥又打得很激烈,他所在的連一共120多人,最後只剩下五六十人。戰爭結束後,連長、指導員、班長等人再也沒見到。後來任開山曾多方打聽,也沒有問到。“那些犧牲的烈士很多都是二三十歲,有些連姓名都沒有留下。”説到這裏,老人神色黯然。

  “為了祖國的安全,中國志願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老人説,自己所在的連,幾位排長就活下來一位。幸存的排長是河北人,多年前還專門找到村裏來看過他。老人記得,從朝鮮歸國後的第一個中秋節,他才和戰友們在部隊裏包餃子,吃了一頓像樣的團圓飯。

  快到嘴邊的“中秋飯”,被敵人炮彈炸飛了

  在山西省陽泉市城區,記者見到了91歲的張德才老人,他參加過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身上多處負傷,多次立功受到表彰。對于特殊歲月裏的中秋,老人難以忘懷。

  “印象最深的是1948年中秋節,部隊在山西省清徐縣西范村一帶扎營的一幕。”老人説,當時糧食很緊缺,八月十五那天,為了照顧前線戰士,炊事員專門給大家做了一大鍋軟米粥,給戰士們每人發了一碗白糖。大家正集合唱歌準備開飯的時候,不知從哪兒飛來了兩個炮彈,其中一顆正好打到了做飯的鍋裏,鍋和炊事員被炮彈一同炸飛到了房頂上,炊事員當場就犧牲了。

  張德才弟兄4個,抗日戰爭打響後,二哥參加了八路軍,此後再無音訊。張德才16歲參軍入伍,起初還很想家,但很快,克敵之心便戰勝了想家之情。“那個時候,手榴彈我能投擲到60米開外。”

  “攻打太原時,國民黨部隊吃的是白面,我們吃的是小米、白菜和山藥蛋;初到朝鮮戰場時,有兩三天也曾靠凍白菜果腹。但不管是抗美援朝,還是解放戰爭,條件再艱苦,大家的意志也沒有絲毫動搖。連長帶著大家宣誓:人在陣地在!”説到這裏,老人無比動情。

  解放太原時的一場戰鬥讓張德才刻骨銘心。那晚,副排長正和他商量這場戰鬥應該怎麼打。作為指導員的張德才對他説,這場戰鬥會很激烈,要特別注意、做好隱蔽。話音剛落,敵人的一顆炮彈就飛了過來,副排長當場犧牲。“我剛當兵的時候他是班長,兩個人關係很好”,眼睜睜看著戰友在面前倒下,張德才心痛地放聲大哭。

  在張德才老人的記憶中,在部隊的幾年時間裏,沒吃過月餅。“戰鬥的歲月就是艱苦奮鬥,行軍打仗。”他説,解放大西北時,部隊一晚上要走一百多裏路,路上的小石子把戰士們的布鞋底一層一層都“揭”飛了。抗美援朝來到朝鮮後,戰士們沿著海岸線一晚走了180裏路,也是邊行軍邊戰鬥。

  有一年八月十五,朝鮮老鄉慰問中國志願軍,搗了年糕、包上豆餡兒給戰士們吃,身為北方人的張德才不太習慣年糕的味道,十分想念家鄉的月餅和餃子。“小時候每年過八月十五,家裏總得吃一頓餃子,羊肉胡蘿蔔大蔥餡的,最稀罕了。”

  張德才記得,還有一次,部隊糧食緊缺,打走了美軍,戰士們就在美軍的坑道裏吃他們留下的罐頭,稀裏糊涂也不知道一共吃了多少天,也不知是哪一年哪一月。“戰爭年代,戰鬥打打停停,苦是苦,但戰士們的革命熱情卻很高漲。”

  前段時間,張德才看到志願軍烈士遺骸歸國安葬的新聞報道,心情十分激動。“往事歷歷在目。我們當時的口號就是為了下一代過上好生活,現在都實現了,日子總是先苦後甜的。”

  想念母親,偷偷地哭了

  1951年、1952年,抗美援朝老兵劉興華的兩個中秋都在朝鮮戰場上度過。

  1951年,年僅17歲的劉興華入朝作戰,成為志願軍19兵團電臺的一名報務員,此後參加了鐵原阻擊戰、上甘嶺戰役等。

  據老人介紹,鐵原阻擊戰打響後,他所在兵團擔負著防線防守任務。南面是美軍大炮、坦克、飛機組成的“鋼鐵長龍”,北面是我軍戰士用簡單的步兵武器組成的防線。美軍出動整營、整團兵力,輪換著對我軍進攻,白天美軍佔領了表面陣地,黑夜我軍打反擊,再奪回來。

  “美軍有1000多架飛機,白天黑夜轟炸我軍的運輸線。從國內開出的運輸車到達前線部隊時只剩一小部分,所運的糧食和武器彈藥分配到每個部隊,也只能分到一小部分。”老人説。

  這一年中秋節,劉興華聽19兵團機關後勤部的同志説,部隊只剩下3麻袋高粱米、4面袋炒面和3麻袋白菜,每人每天定量六兩糧食,還要從中節約出一兩來支援前線部隊。“中秋節這一天,大家每個人喝到了一小碗高粱米,一大碗白菜湯。”老人説,讓人高興的是,中央慰問團給每人送來了一個印著“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字樣的搪瓷茶缸,還有一個慰問袋,裏面裝著20多塊水果糖。大家都很高興,因為已經很多年沒吃過水果糖了。除此之外,還有一張繡著梅花的手帕。

  當晚,電臺的十幾個同志還開了一個“文藝晚會”。“老臺長給大家唱了一首《十送紅軍》,報務員老王唱了一首《遊擊隊之歌》,搖機員牛牛跳了剛學的朝鮮舞蹈《哎喲、哎喲》,我給大家唱了一首家鄉山西平遙東鄉民歌《咱們的隊伍開上前線》:‘軍隊呀人民團結一條心,打敗那個日本鬼子享太平。’”老人回憶説,這個中秋節雖然物質條件很差,但大家過得很愉快,保家衛國的革命精神十分高漲。

  1952年中秋節更加困難。

  當時,劉興華在無線電訓練隊擔任報務教員,學員都是來自各部隊17歲到20歲的共青團員,準備參加即將開始的上甘嶺戰役。9月初,部隊進入前線兩個高地,這兩個高地向前突出十幾公里,像兩把鋼刀一樣插入美軍胸膛,美軍早就想拔除這兩根“眼中刺”,設置了20公里炮火封鎖線,晝夜不停地向我軍開炮。

  “因為美軍炮火封鎖,坑道中缺糧、缺菜、更缺水。每人每頓只能吃一小碗炒面,還得爬到石壁上的夾縫處,喝一點點縫裏滲出來的水。”他説。

  為了讓戰士們過好中秋節,後勤部同志奉命在朝鮮平壤買了5000斤蘋果,分發給前線各部隊。團裏派出三名戰士,每人背著一布袋蘋果送往上甘嶺坑道。在通過美軍炮火封鎖線時,兩名戰士先後犧牲,只有炊事班長存活了下來。“他從一個彈坑跳到另一個彈坑,借以躲避美軍炮火,快到1號坑道時,老班長也負了重傷,一布袋蘋果都散落在路上,他連爬帶滾爬進了1號坑道,把自己上衣口袋裏裝的一個大紅蘋果交給了134團8連連長李保成。”

  老人説,這個紅蘋果還引出了一個動人的故事。“當時連長把蘋果交給了我,讓我吃。我舍不得吃,又把這個蘋果傳給了重傷員,重傷員傳給了輕傷員,輕傷員又傳給了連長。轉了一圈,大家都在蘋果上輕輕地咬了一小口,蘋果又回到了連長手裏。”

  劉興華帶領的無線電通信小分隊在戰鬥中犧牲12人,幸存的9個人都在“火線上”加入中國共産黨。前線指揮部獎給通信小分隊的“功勳通信小分隊”錦旗、“人民功臣”獎章,老人至今都還保留著。

  “説實話,中秋節我想家了,我也哭了,但我是無線電小分隊隊長兼團支部書記,我得鼓勵大家。我想念母親,但也只能面向坑道的石壁偷偷地哭。”老人説,從1951年到1956年,他參軍五年沒音信,母親一度以為他已犧牲,並因此哭過好幾回。“後來村裏敲鑼打鼓,將我在朝鮮戰場上的立功喜報送到家時,母親高興壞了。”(記者 劉翔霄、馬志異)

【糾錯】 【責任編輯:薛濤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01301127871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