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1 09/ 14 08:07:30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186封手寫信和他們的“樹洞”

字體:

張桁嘉(中)在溝通學生工作。(同濟大學供圖)

  2020年公布的第十二屆“全國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名單中,張桁嘉是最年輕的一位。

  今年29歲的他,是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團委副書記。

  6年前的開學季,張桁嘉迎來了自己帶的第一批學生。年級大會上,他走上臺和大一新生見面,學生們都驚訝:原來剛剛坐在第一排的這個男生不是自己的同學,是老師?

  接著,這個“男生”又有“驚人之舉”:他布置了一項“開學作業”:請每位同學給他手寫一封信,可以介紹自己,或者聊聊大學的生活規劃,也可以講講學習、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困惑。

  要手寫,還得貼上郵票給老師寄去,有學生覺得新鮮,也有人覺得“土”,但學生們還是完成了這項作業。

  沒想到,他們在畢業時,收到了張桁嘉的回信,同樣是手寫的,很多也是寄來的。只不過,負載了4年時光,他們讀信時的心情已和當初的“萌新”大不一樣。

  “四載韶光,我曾認真地迷過路,又在不小心之間闖對了路。寫信、回信,拼湊和總結了四年的錯與對,也鋪畫了未來十年的奮鬥方向。”一位學生説。

  學生的信,讓他成了“樹洞”

  像年級大會上“潛伏”在學生座位中一樣,開學前,張桁嘉已經在新生自發組建的QQ群裏“潛水”許久。“我就看看不説話,就看他們聊什麼,學習他們的‘話語體係’。”

  其實,彼時的張桁嘉只比學生大5歲左右,年齡相近就是他和學生交心的天然優勢。熟了以後,學生叫他“嘉哥”。如今讀研三的學生劉安娜這樣評價他:“嘉哥的朋友圈對我們全開放,平時説話也挺逗的。”

  對那項“開學作業”,張桁嘉的初衷是更好地認識學生。不過,包括兩個層面:既讓老師認識檔案資料以外的學生,更讓學生給自己“畫像”,學著去了解自己。後者甚至更為重要。

  他知道,從高中到大學,是人生階段的重要轉變,成長從此更加立體。“自己的脾氣性格、興趣愛好、長處短板、人生理想,都需要靜下心來,慢慢思考。”手寫一封信,是對應這種思考的儀式感——沒法復制粘貼或者飛速刪除,必須得想好了再動筆。

  成為輔導員,張桁嘉想做“青春路上的擺渡人”。而學生的信,讓他首先成了“樹洞”。信紙上,不同筆跡寫著青春、憧憬,還有心事、迷茫。

  有“95後”新生寫文言文跟他打趣:“有一導員兮,見之不忘……”有的熱情介紹家鄉美食,告訴他“想要土特産可以私聊”;還有的又寫又畫,叫他“帥帥萌萌的導員”。

  嘻嘻哈哈中,他們信任張桁嘉,跟他説了很多“不知道”:進入大學,時間更加自由,但似乎失去了方向,不知道怎麼學;學校好大,但自己性格內向、圈子好小,不知道怎麼認識更多人;上海跟家鄉太不一樣了,不知道如何選擇未來去向;還有人問他,張老師,我可以談戀愛了嗎?

  “能寫出這些困惑,其實是學生在‘打開’自己,做成長的探索。對學生來説,信是一種積極的情感出口;對我來説,信是我走進每個學生內心的通路。”張桁嘉説。

  張桁嘉建了一個電子文檔,把學生們的問題梳理出來。“擺渡”,化于師生相處的所有點滴裏。他記住哪個學生講了自己家庭的困難,及時告知相應的幫扶政策,提供勤工儉學崗位資訊;看到有學生想轉專業,又沒搞清楚想學什麼,他引導學生不要抵觸,先去吸收、了解,再做決定;觀察到有的學生相對封閉,不大和同學交流,他就在組隊大作業裏主動和學生“成團”,助其“闖關”……

  有學生覺得,張桁嘉一直在“潛伏”,但又陽光地出現在大學生活的每個瞬間。

  給學生“無比珍貴的禮物”

  通過寫信,學生也在觀察自己的成長。王晨楊就是在大二時才給張桁嘉寫信的,從學習、社交到興趣、思想,她總結了自己的大一生活,説那些都是“無比珍貴的禮物”。其中,她特別提到在中共一大會址做志願講解的經歷。

  中共一大會址,是張桁嘉最熟悉的紅色地標。從高一起,他就成了那裏的志願講解員,講解詞爛熟于心,文物展品如數家珍。

  在紅色故事的熏陶中成長,在青春激揚的歲月裏傳遞火炬。用紅色文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一直是張桁嘉的追求。

  從2015年起,在張桁嘉指導下,學校先後有25名學生加入一大會址志願講解隊伍,他和學生一起為超過700批次近3萬名參觀者講解黨史。這25名學生全部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其中17人已經入黨。

  “講解黨史必須要有一份信念感。只有自己信念堅定,才會感染別人、打動別人。”他時常這樣提醒學生。

  王晨楊一度為3萬字的講解詞“痛苦”,卻在啃下來之後“收獲一朵綻放的花”。她説:“從那之後,我覺得沒有什麼事是做不到的,如果有,那一定是自己實現它的願望不夠強烈。”

  親近紅色歷史也激發思考,有一些“不知道”變成了“知道”,一些知道“應該去做的”,現在知道了“為什麼要去做”。在王晨楊的“大二心願單中”,有一項寫得特別工整、有力,那就是“入黨”。

  “我不‘操心’,我只有初心”

  高華記得,本科畢業典禮上,張桁嘉一個一個叫出包括自己在內的186名學生的名字,聲音逐漸哽咽。那一刻他意識到,四年時光也是“嘉哥”非常珍視的記憶。

  在張桁嘉家中,186封信,連同一張張畢業合影,擺放得整整齊齊。

  學生們陸續打開他的回信——

  “不要變得平庸,不要變成啤酒肚,永遠做個元氣滿滿的少年。”

  “在不久的將來,你也一定可以用自己的能力去為家庭做一些改變。”

  “每個年紀都有自己特有的魅力,每個年紀也有適合自己去做的事。做好自己,活出精彩。”

  ……

  “嘉哥”的話,留在他們人生的新起點上。

  陪一批學生走過四年,張桁嘉也到了總結與自省的時刻,他打開話匣子:“我會做這些,很多都源自一位老師的影響,她是我的高中班主任丁凜。”

  在上海市向明中學,進入丁老師班級時,張桁嘉就領到了寫信的“作業”:寫下對自己的認識、對未來的想法。“等我們畢業時,她把信還回來,讓我們自己對照,體會自己的變化和成長。”張桁嘉説,“好老師會在學生心裏種下一顆種子,經過耕耘和澆灌,就會開出絢麗的花朵。我也想做這麼一個好老師,幫助我的學生更好地成長。”

  開學季,我們走進向明中學的課堂,正在上課的丁凜語速很快、充滿活力。“我1998年當老師,當了23年班主任,停不下來。”丁凜説,“我不覺得老師操心,‘操心’有勞累的意味,我不‘操心’,我只有初心。”

  上課鈴響,丁凜在黑板上寫下單詞“happiness”(幸福),這是這堂課的討論主題。

  時光回到十幾年前,張桁嘉也參與過這個主題的討論。“當時,很多同學對幸福的定義就是早點高考,考上好大學、找份好工作,丁老師會問‘然後呢?’”

  現在,張桁嘉有了不同的認知:持久的幸福來源于自我價值的實現,而做老師、幫助學生成長,讓他感受到極大的價值。

  黑板上,丁凜在“happiness”旁寫下“achieve what you strive for”(收獲你為之奮鬥的)。她告訴學生:“幸福一定是自己奮鬥來的,我所追求的,就是你們能在學校學習知識、享受成長,這會成為我的幸福。”

  同濟校園裏,張桁嘉感同身受。“輔導員要做的,不僅是在日常相處、各種形式的談心中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理想,還要鼓勵他們在遇到挫折時堅持下去,在最好的年紀敢于體驗和試錯。”

  擦掉上一句話,丁凜又寫:“‘Not a destination,but a journey’,不是目的地,而是過程。”

  “人生不是一個目的地,而是一趟旅程。”這句話也是張桁嘉的座右銘。無論做“擺渡人”還是“樹洞”,他希望和學生一起樹立理想,探尋人生,自我實現,找到幸福。(記者郭敬丹、吳振東)

【糾錯】 【責任編輯:焦鵬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785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