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1 08/ 13 07:34:41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空場”奧運有何看點?“問”我們就對了!

字體:

  “空場”奧運有何看點?“問”我們就對了!

  新華社記者帶你這樣“零距離”看奧運

  呂小軍為啥被稱為“軍神”?

  鞏立姣如何做到“上班10秒就下班”?

  現場看全紅嬋跳水什麼感受?

  “空場”比賽怎麼給運動員加油?

  ……

  東京奧運會期間,你想到過這些問題嗎?

  觀眾無法現場觀賽,缺少專業知識,有時聽解説卻無法解決心中疑惑……作為疫情背景下的一屆奧運會,觀眾依賴轉播看賽程度之高前所未有。

  那麼問題來了:“空場”奧運怎麼看?“雲奧運”如何互動?

  新華社給出的答案是:來新華社客戶端,“問”我們就對了!

  網友“下單”,記者“接單”,看奧運也能一觸即“答”

  “留下你的提問,新華社記者在東京給你驚喜!”

  正如《奧運“問記者”》雙語互動係列報道在徵集海報所説,團隊最初的設想是在觀眾與賽場之間搭建一座橋梁。

  “觀眾無法到現場,但我們的記者能。新華社這次派出了史上規模最大的133人前方報道團,分布在各個比賽場館,記者可以帶著觀眾的問題去看比賽。”新華社客戶端“問記者”欄目負責人肖磊濤這樣説。

  《奧運“問記者”》報道組成員、新華社客戶端主編王浩程也是前方報道團的記者。啟程當天,他在工作微信群發布了一條“徵集記者出發VLOG”的通知,很快就收到了來自總社及海內外分社十余名記者從世界各地出發飛往東京的短視頻作品。

  這些記者,是此次《奧運“問記者”》報道的主要力量。

  不出所料,稿件《我們到東京了,快來問吧!》發出後,評論區被網友們的提問“擠爆”了:

  “日本的疫情防控怎麼樣?”“東京奧運會的新聞中心什麼樣?”“記者們去了住在哪裏,需要隔離嗎?”“‘空場’比賽運動員情緒會不會受影響?”……

  接單!早有準備的《奧運“問記者”》報道組和記者們把自己比喻為“遠端外賣騎手”,他們架好自拍桿、打開手機、點擊錄制鍵,迅速推出了《東京奧運會主新聞中心初體驗》《東京的防疫怎麼樣?記者小姐姐測給你看……》《記者在東京,怎麼吃住行?》等係列視頻,以沉浸式體驗回答網友的各種提問,讓網友身臨其境般了解東京奧運會的整體環境。

  網友們的反饋也表達了他們的驚喜:“沒想到真有回應了”“就算親自到現場也看不見這些場景,記者真是寵我們”。

  比賽開始後,中國隊頻頻迎來“奪金”時刻,網友的關注點更多地聚焦于中國隊的熱點項目和潛力運動員身上,關于馬龍、蘇炳添、呂小軍等的問題五花八門。

  “這反映了網友們對中國奧運健兒的熱切關注,他們想要更全面地了解運動員的情況。當然,這也是對新華社記者的信任。”肖磊濤説,“有些網友看過稿件,知道哪個記者報道哪個項目,就會直接@記者提問;有些不知道想問哪個記者,就由我們統一收集問題後安排。”

  《奧運“問記者”》報道組把問題分門別類,擬定重點,“派單”給相關記者,于是有了《鞏立姣如何做到“上班10秒就下班”?》《馬龍為什麼被稱為“六邊形戰士”?》《呂小軍為啥被粉絲稱為“軍神”?》《蘇炳添這些動作是啥意思?》等報道。

  值得一提的是,新華網微博根據《奧運“問記者”》提煉的話題“呂小軍被叫絕世美人”還登上當日微博熱搜雙榜,瀏覽量過億。

  安徽分社記者周暢在新華社客戶端擁有4100名粉絲,相對較高的人氣讓她獲得了更多“點單”,參與了係列問答其中三期的錄制。

  周暢坦言,這種互動性很強的報道形式,是之前沒有想到的。

  “盡管賽場情況的瞬息萬變,各項工作讓每天的節奏都非常快,但是,一方面網友提到的問題很多是我在現場也想了解的,比如‘主新聞中心的各種安排是什麼樣的’‘王春雨頭上為什麼戴紅色蝴蝶結’等;另一方面,這樣的互動形式對記者來説也是一次很好的鍛煉和探索,所以,我還是很願意去做這方面的報道。”

  錄制回答《滑板比賽為啥出現那麼多0分?》的新華社體育部記者王夢也表示:“雖然在34℃高溫下錄制挺辛苦,但是通過‘問記者’這種方式和網友互動很有意義,了解網友想知道什麼,我們的報道會更有針對性。”

  大牌雲集,專業細致,體育記者為您“雲解説”

  參與《奧運“問記者”》報道的記者當中,有不少新華社知名記者。

  比如新華社體育部記者周欣,已參與游泳跳水賽事報道24年,採訪了5屆奧運會,不僅是新華社“十佳記者”,更是由國際泳聯和中國游泳協會同時推薦、最早入選國際泳聯新聞委員會的亞洲委員,被外媒稱為“中國游泳的代言人”。

  8月5日,第一次為國出徵的14歲小將全紅嬋以五跳三滿分的成績創造項目歷史最高分,奪得女子10米跳臺決賽冠軍,舉國振奮。

  《奧運“問記者”》報道組迅速研判,並聯繫在前方報道的周欣,希望她能回答網友提出的問題:“看全紅嬋跳水什麼感受?”“現場觀眾都什麼反應?”“其他教練的羨慕嫉妒眼神很過癮吧?”

  當時已是東京時間的淩晨,但周欣仍然爽快答應,並立即開始錄制。

  她從介紹自己在現場觀看這場“史詩級”比賽的感受開始,點評全紅嬋“從第一個動作起就特別沉穩”的大將風度和“像銀針、利刃一樣插入水中”的高超技術,引用專業術語和對裁判打分的觀察描述整體表現——又難、又穩、又準、輕、飄,還講了小姑娘賽後的懵懂及泳池邊與教練的互動等諸多趣事,既專業又生動。視頻在新華社客戶端推出後瀏覽量迅速達到160萬,網友們直呼:真是太棒了!過癮!

  還有負責足球報道的新華社雲南分社記者岳冉冉,關注中國女足訓練、比賽多年,自己也是資深球迷,多年前的談球部落格就有近20萬粉絲;負責乒乓球報道的新華社體育部記者張寒,進入新華社工作19年,報道乒乓球就有17年,曾參與報道5屆奧運會,大小賽事經驗都十分豐富;新華社攝影部記者丁旭,是我國最早從事體育水下攝影的女記者,從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開始做水下攝影工作,曾拍攝過眾多經典鏡頭,用獨特視角向受眾呈現水下畫面……

  還有參與田徑賽事報道10年的上海分社記者朱翃、新華社體育部記者劉陽和盧羽晨、新華社音視頻部記者高尚……所有參與《奧運“問記者”》雙語互動係列報道問答的記者,都在專業領域有多年報道經驗,對相關項目也有深入的研究,因而在回答網友提問時,不只是就事論事,還能引經據典地介紹整個項目的歷史背景和過往經歷,讓網友直呼“簡直雲解説”“愛了愛了”。

  視頻化表達,輕量化呈現,打造新華社“網紅記者”

  從7月17日《我們到東京了,快來問吧!》開篇,到8月8日《我們要離開東京了,還有啥要問的嗎?》收官,23天的時間裏,《奧運“問記者”》雙語互動係列報道共收到網友提問1500余條,播發互動問答15篇,全網瀏覽量超過6000萬,微博熱搜雙榜瀏覽量破億。

  值得一提的是,《奧運“問記者”》係列同步在新華社客戶端青春版進行了重點展示。在新華社客戶端經典版稿件的基礎上,青春版編輯對稿件進行了更適合青年網友閱讀喜好的改造,標題靈活運用網絡熱梗,巧借“Z世代”喜聞樂見的風格,擴大了《奧運“問記者”》係列在年輕受眾中的傳播。

  “要讓‘Z世代’注意到、願意點、樂意看我們的報道,就必須從他們的角度切入,用他們的語言溝通。”《奧運“問記者”》報道組成員、新華社客戶端青春版負責人陳子夏説。

  與此同時,《奧運“問記者”》係列還同步推出了英語版本,將互動視頻配以英文字幕後在新華社英文客戶端(Xinhua News App)播發,這是新華社客戶端“問記者”功能全新升級以來的嘗試和拓展。“係列報道有效提高了英文客戶端的活躍度,互動量提高了約10%。”《奧運“問記者”》報道組成員、新華社英文客戶端編輯王靖雲説。

  “‘問記者’功能自元旦全新升級以來,網友和記者總計就4658個問題進行過互動,短視頻問答26次。”肖磊濤説,“‘問記者’的本質是互動,短視頻問答就是很好的互動形式,是‘真人秀’,也是輕量化的、很容易拉近距離的互動。網友讀完一篇新華社客戶端稿件後,如果還意猶未盡,想知道更多背後的故事,可以直接點擊稿件上方的‘向記者提問’入口提出問題,記者則通過文字、語音、視頻方式回復,使新聞變得既好看又‘好聊’。”

  這樣直接的溝通,不僅讓網友獲得更多資訊,和記者建立前所未有的一對一交流和深度情感連接,也為記者提供了新的選題思路,增強新聞報道的生命力。

  這也正是新華社客戶端“問記者”功能設置的初衷之一:讓記者不僅成為會做報道的記者,還在全媒體時代成為會和網友互動的“IP”。

  “專業記者是新華社的獨特優勢和寶貴財富,是新華社最重要的資源之一,新華社客戶端‘問記者’功能將助力打造國社‘網紅矩陣’,推動記者成為連接網民的重要橋梁。”新華社新媒體中心主要負責人陳凱星説。(記者薛園)

【糾錯】 【責任編輯:周楚卿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24101127756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