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1 08/ 11 10:10:15
來源:經濟參考報

部分心理咨詢機構服務品質參差不齊 專家建議加強高品質心理健康服務

字體:

  近年來,我國心理治療、心理咨詢等心理健康服務得到發展,但與群眾需求還存在差距,一些心理咨詢機構亂象突出,一些心理健康服務有悖職業倫理,對消費者造成二次傷害。專家建議,加強基層精神衛生體係建設與行業人才培養,推動心理健康服務規范發展。

  心理健康服務得到進一步發展

  在區域性精神衛生中心輻射帶動下,多地醫療機構科研、臨床、培訓和心理健康知識科普能力不斷增強。天津市安定醫院心境障礙科主任張勇表示,天津市安定醫院作為區域性中心區縣精神衛生中心作為重型精神疾病患者管理防控中心、社區監管人員進行基層監管的三級服務網絡較好發揮了服務作用。

  不僅是沿海發達地區,中西部地區心理健康服務能力也得到提升。江西省宜春市靖安縣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係建設試點縣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付小紅表示,靖安縣在縣、鄉、村三級綜治中心設置心理咨詢室,以縣城心理輔導中心為全縣心理健康工作的示范核心,每個鄉鎮、學校、社區至少配備一名持證心理咨詢師和家庭教育指導師,逐層擴大心理服務覆蓋面。

  同時,基層心理宣教工作持續有效開展。付小紅表示,該地針對各單位職工、教師學生等群體開展心理健康服務,定期舉辦婚姻家庭、親子關係、情緒調節等公益講座,幫助不同群體掌握常見心理問題的識別方法和幹預措施。浙江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心理健康指導中心主任龐紅衛等介紹,通過成立浙江省學生心理診療與研究中心、對家長學生開展科普教育等方式,校園心理問題“免疫力”得到一定提升。張勇説,近年來心理宣傳進社區、進鄉村工作持續開展,專業醫師加強培訓社區全科醫師及精神衛生基層服務人員,各級各地精神衛生從業人員的水準差距逐步縮小。

  缺乏高品質心理健康服務

  心理醫生工作量高度飽和。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精神衛生科副主任醫師、兒童心理亞專科帶頭人曹曉華表示,醫院每天門診50個號一般很快就被約完,醫生工作量非常飽和。天津市安定醫院心理門診醫生張鶴瀚説,患有精神障礙的人群已經讓有限的從業者疲于奔命,再分出精力來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或其他人群的心理幹預工作,明顯感到力有不逮,“天津市精神科醫生僅有七八百人,對于一個人口達千萬級的城市來説,還存在短缺”。

  基層中小學心理咨詢服務品質不夠高。中國心理學會科普委心理講師培訓導師王春誼表示,中小學心理教師數量少、兼職多,很多學校只在形式上設置心理咨詢室,但教師缺乏咨詢實操能力,心理咨詢停留在談心、輔導層面。

  專業人才流失嚴重。“一方面是專科醫療機構在科研和臨床方面給人才提供的展示平臺不夠,另一方面也受到待遇、收入等方面影響,與外科、骨科等科室比起來,精神科收入很低,留不住人才。”張勇説。一名“90後”心理咨詢師説,心理學專業對口的有吸引力的就業渠道較少,碩博畢業生還可以考慮到學校當心理教師,本科生畢業後工作相對難找。自己所在的本科班級有四五十人,從事心理咨詢的只有兩三人;碩士班級內11人,從事心理咨詢的只有4人。

  人員資質參差不齊,部分培訓“一月速成”。由人社部主導的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認證已于2017年取消,當前,不少機構開展心理咨詢師考核發證工作,培訓時長、培訓內容、考核標準等不一,有的機構甚至推出一個月速成班。山西醫科大學醫學心理學教研室講師張濤説,現在心理咨詢師培訓五花八門,有的證書蓋著省級或地市心理學會的章,有的蓋地市某行政部門的章,有的甚至只有個人簽名。“只要有個證能糊弄消費者就行了,大部分人沒有鑒別能力”。有受訪者説,各地對心理行業準入資質要求不一,在一些地區,取得協會發出的證書後就能從事心理咨詢工作,一些地區則要求專業背景和工作年限基礎。

  一些機構心理咨詢服務有悖職業倫理,對消費者造成二次傷害。李女士曾被醫院確診為重度抑鬱症患者,需要靠藥物治療,但她在松果傾訴平臺傾訴時,一名咨詢師卻稱抑鬱症不用就醫吃藥,依靠心理疏導能夠治愈。她相信了對方並支付高額咨詢費,病情非但沒有緩解,還愈發嚴重。

  近年來,網絡上涌現出不少心理咨詢平臺,一些心理咨詢服務或是不專業、或是違背行業倫理。太原安定醫院心理咨詢師聞莉説,一些不合格的咨詢師讓來訪者講述自己的經歷,聽了之後又沒有能力去解決,就像“做手術割開了皮卻沒有能力縫上”。天津一家社會機構兼職心理咨詢師杜夏陽説,有一些心理咨詢師存在違背咨詢倫理的行為,“我知道有一些咨詢師會把自己的私人手機號提供給來訪者、並與來訪者約在咖啡廳飯店見面等等,但私下建立模糊不清的關係或者多重關係對于心理咨詢而言是非常危險的。”張勇等人表示,心理咨詢市場價格缺乏指導和規范,每小時收費從數百元至數千元不等,有的咨詢師為了多收費將咨詢時間刻意拉長,讓咨詢者對咨詢師形成依賴感。

  心理咨詢師與精神科醫生往往互不認可。業內人士反映,一些心理咨詢和治療機構存在濫用心理量表、草率診斷的問題。一些精神科醫生存在用藥不規范現象,患者出現焦慮、抑鬱情緒就使用藥物,但精神類藥物對人體有副作用,抗焦慮藥會讓孩子嗜睡,時間長會産生依賴性。

  多名從業者提到,不少醫生認為心理咨詢師專業性不強,不屑于參考心理咨詢師的治療意見;而心理咨詢師卻認為精神科醫生缺少人文關懷,“治標不治本”。患者余女士説,對于她的病情,精神科醫生和心理咨詢師有時候會給出不同判斷,“咨詢師提出用藥建議,但是精神科醫生一般不會採納”。

  多措並舉推動心理健康服務規范發展

  一是擴大優質心理健康服務覆蓋面。借助“互聯網+醫療”等形式,將專業心理健康服務資源導入中小學和部分偏遠地區。浙江大學醫學院精神衛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青少年早期幹預科主任醫師王奕權建議,探索升級“醫校合作”模式,各地教委、衛健委可牽頭與區域性精神衛生機構或心理服務機構簽訂合作協議,在推動心理健康服務走進中小學的同時,搭建綠色通道,一旦學生出現心理衛生危機事件,可以立刻介入、住院留觀。

  二是完善心理健康相關人才培養體係。為從業者提供優質科研交流平臺,進一步明確職業成長方向和上升通道。杜夏陽説:“建議各大高校多開設心理咨詢相關具體專業和課程,鼓勵學生實習實踐,可從大二開始進行專業方向的定向分流,多向心理咨詢行業定點輸送專業人才。”

  三是嚴格行業機構準入評估和考核機制。各地衛健委可指定區域性專業機構,對從事心理咨詢服務的機構進行資格考評,對符合條件的相關機構授予營業資質,並推動機構內人員在醫院優先實習。(採寫記者:劉惟真、馬曉媛、謝建雯、黃筱、肖艷、郭傑文)

【糾錯】 【責任編輯:張樵蘇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05701127750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