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在二十四節氣

2025-04-30 07:00:00 來源: 《環球》雜誌

 

藺桃

  春分那天中午,我從冰箱裏拿出一排雞蛋,和女兒一起立蛋。這是她第一次立蛋,我還沒來得及跟她解釋這項傳統的由來,就見她隨手取出一顆雞蛋,兩手輕輕扶着放在大理石桌面上,居然就穩穩立住了。我想,立蛋果然簡單,也試了起來,結果30顆雞蛋試完,卻一次也沒成功。

  女兒屢屢成功,不禁志得意滿,也饒有興致地聽我講起春分立蛋的由來:春分是南北半球晝夜平分的日子,在這一天,地球處於寒暑、晝夜都平分的完美平衡態,地心引力穩定,更容易把蛋豎立起來。

  據説,春分立蛋有4000多年的傳統,所以有“春分到,蛋兒俏”的説法。我跟女兒説,幾千年來,孩子們都會在春分日聚在一起玩立蛋,成功的人在這一年都會有好運。她好像立刻揣上了小孩子的榮光,把每個她豎起來的蛋都用彩筆畫上笑臉,不讓我給煎掉。我笑説,超市裏買來的蛋沒那麼稀罕,媽媽小時候立蛋都是從自家雞窩裏摸出來的那種帶着雞毛和余溫的新鮮蛋。她想起去年夏天在美國佛羅裏達羅切爾燕尾蝶農場當農場保姆撿雞蛋的經歷,不免有些遺憾地説:“如果還住在農場裏就好了。”

  這樣的農場經歷,對搬到城市裏的我們來説太難得了。今年立春以來,我一直在想辦法,在城市裏隨二十四節氣生活,其中最重要的一個途徑就是和孩子一起動手做食物。

  英語中有個短語叫from scratch,意思是從頭做起。美國人做飯喜歡用半成品食材,煮湯的時候會打開各種罐頭或湯包加進去調味。看我自己動手和面做包子,從煮雞湯開始做火鍋湯底,美國朋友説:“你喜歡from scratch,很有綠色飲食的意識。”

  自2016年開始種菜,我有了更多機會從生産源頭介入——耕種、收穫、烹飪、分享,每一步都帶着孩子一起實踐,真正實現從産地到餐桌,每一步都自給自足,心中充滿安定的幸福感。這也許就是接觸土地和使用雙手帶來的“小確幸”。

  今年立春是大年初四,我們決定吃一頓蔬菜滿滿的春餅。到市場買來新鮮菠菜、胡蘿蔔、春韭、綠豆芽等,配足五六種顏色,再拎一袋麵粉回家。一家三口分工合作:我負責切菜、清炒、和面;女兒擇菜洗菜、搟皮;丈夫負責把春餅皮小火煎熟。做好的15個春餅很快被吃光,女兒強烈要求第二天繼續做春餅。

  雨水那天,首爾大雪,為了和孩子一起“玩”食物,我決定做藍莓山藥。山藥去皮切段蒸熟,拿勺子碾成泥,加糯米粉,捏一指頭砂糖,揉成團。趁着蒸山藥的時候,帶孩子做藍莓果醬。果醬冷卻的空當,就捏山藥條,我都按食譜捏成長條,女兒則照自己的心願,捏成星形、心形或三角形。

  最有意思的是驚蟄前後,在家門口道林川公園綠地挖薺菜。我們一家人愛吃餃子,從女兒4歲開始,我們就分工合作,我調餡、和面、搟餃子皮;女兒有時負責給面劑子整形,有時包餃子;丈夫是個南方人,餃子包得慢但齊整。三人配合默契,節奏掌握得好的時候,基本上從準備到吃,只需要半小時。還沒吃完這頓,女兒已經在期待下回了。

  春分那天我們還用艾草做了湖南老家的艾粑粑。如今我也和女兒一樣,翹首期待起清明的節氣菜譜了。今年也許又要跨國搬一次家,但只要始終把腳踩進泥土裏,動手做好每頓飯,用心享受,相信足以抵抗疫情下的種種不安。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