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首頁時政國際財經高層理論論壇思客信息化房産軍事港澳臺灣 圖片視頻娛樂時尚 體育 汽車科技食品
用糧食産量説話,用實驗數據分析,多年來,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糧油作物研究所研究員張孟臣一心向農,扎根農田,將畢生精力用于遺傳育種研究,在大豆育種領域取得了突出成績。五一勞動節來臨之際,新華網專訪張孟臣,聽他講述農業科技工作者的故事。同時,也向這些奮戰在科研一線的勞動模范致敬。
精彩觀點
張孟臣
1
張孟臣

培育適合河北省的大豆品種

培育適合河北省的大豆品種
培育適合河北省的大豆品種
我上學的時候,河北省研究大豆的很少,屬于冷門專業。但幸運的是,我結識了多位農學界的泰鬥,其中對我影響最深的,一位是蓋鈞鎰院士,是國內外著名大豆遺傳育種學家;一位是中國農科院作物所常汝鎮教授,人稱“大豆活字典”。
那一年我去南宮市下鄉,給當地一位技術員指導如何種植新品種,並告訴他每畝15斤的下種量,但他一不小心提高到19斤。結果歪打正著,種出來的大豆産量反而上去了。後來我們總結完善了新品種的密植技術,在生産上大面積推廣,使大豆産量大幅度提高,這就是我們培育的“冀豆7號”。
“冀豆7號”是創造的國內第一個畝産316公斤的高産典型,同時還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後來我們又培育出“冀豆12號”“冀豆17號”“無腥味大豆”等品種,都創造了高産、優質、適應性廣的新紀錄,並在全國十多個省、市推廣,我們感到非常自豪。
為了加快優質品種的普及,我們每年會專門組織一次培訓會,一般是4月份,把全省各地的種植大戶召集過來,講解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讓更多的老百姓受益。
1
張孟臣

成果取決于你到農田的距離遠近

成果取決于你到農田的距離遠近
成果取決于你到農田的距離遠近
成就和勤快是掛鉤的。有這樣一句話,農業研究人員距離農田越近,越容易出成果,距離農田越遠,越難出成果。年輕時的我白天下田看大豆實驗材料生長情況,晚上回來分析材料、總結資料。
從2010年起,我被檢查出雙側股骨頭壞死,下田就更少了,因為這個病走路太多腿就會疼。可田裏的材料我不看不放心,于是我就拄著拐杖下田。有時候拐杖還能派上用場,我正好可以用它撥拉著看底下豆莢的生長情況。尤其到了國慶節前後幾天,是育種選種的最佳時機,我還是會一直待在田裏。
1
張孟臣

搞農學科研需要做到這四點

搞農學科研需要做到這四點
搞農學科研需要做到這四點
第一是要實事求是。無論是在田間調查,還是在實驗室做實驗,你得到的數據必須準確,保持科學嚴謹的態度。
第二是要吃苦耐勞。趕上夏季播種,不管多熱都得把種子撒好;趕上早起播種,淩晨兩三點就得起床,不能吃苦不行。搞科研的工資並不高,來我們這兒的,不論是博士還是專科生,我第一句話就會告訴他,“在我們這解決不了收入的問題,但是在研究上,我們會提供全方位的平臺。”
第三是要耐得住寂寞。為了獲得第一手數據,研究員要深入田間,一蹲就是幾個小時,常常與孤寂相伴。
第四是為農民著想。我們是科技工作者,我們是農學研究員,我們有很多職務和頭銜,但是我們的第一身份是農民的兒子。若是想培育品種,你就要不斷地跟農民交流,了解農民,了解土地,扎根田間。
01007011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