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0月22日是世界傳統醫藥日。中醫藥及其它傳統醫藥為保障世界人民健康做出了巨大貢獻。其實,在我們日常飲食中,也離不開這些中藥材,它們“各司其職”,分別貢獻自己的“力量”。
川芎
川芎是常見病、多發病的常用中藥材,又是中成藥的重要原料。川芎以其根莖入藥,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心絞痛、冠心病、頭痛不適等症狀。
當歸
當歸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和潤腸通便的功效,可用于血虛萎黃、眩暈心悸、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虛寒腹痛、腸燥便秘、風濕痹痛、跌打損傷和癰疽瘡瘍等症的食療。酒當歸則有活血通經的功效,主要用于經閉痛經、風濕痹痛和跌撲損傷等症的治療。
天麻
天麻潤而不燥,主入肝經,能平肝、養血、息風、祛風、止痛,尤其擅長于平肝息風,用以治療頭暈目眩、肢體麻木、小兒驚風等症。
三七
三七有散瘀、止血、消腫、鎮痛等藥用功效,可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傷出血、胸腹刺痛及跌撲腫痛等症的食療。用三七與雞或排骨一起煲湯食用,則有益氣養血和強壯身體的功效,可用于老年人頭風痛或腰肌酸軟無力等症的治療。
陳皮
陳皮是一味理氣、健胃、化痰的常用中藥,有祛除風寒、芳香化濕的功效。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群都適用陳皮泡水喝,對人們的身體健康很有益處,尤其適宜于胃脹、消化不良等人群。
枸杞
枸杞有滋補肝腎和益精明目的功效,可用于虛勞精虧、腰膝酸痛、眩暈耳鳴、內熱消渴、血虛萎黃或目昏不明等症的食療。
黃芪
黃芪有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和斂瘡生肌等功效,可用于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痿黃和內熱消渴等症的食療,也可以用于慢性腎炎蛋白尿及糖尿病的治療。
南沙參
南沙參也叫沙參,有養陰、清肺、化痰、益氣等功效,可用于肺熱燥咳、陰虛勞嗽、幹咳痰粘、氣陰不足和煩熱口幹等症的食療。
山楂
山楂有消食健胃和行氣散瘀的功效,可用于肉食積滯、胃脘脹滿、瀉痢腹痛、瘀血經閉、産後瘀阻、心腹刺痛、疝氣疼痛和高脂血等症的食療。尤其是焦山楂的消食導滯作用更強,主要用于肉食積滯和瀉痢不爽等症的治療。
此外,中醫認為養生應該做到飲食有節,有規律的起居,不能讓身體過度的勞累,做到精神上的平和,多鍛煉身體,合理地搭配飲食結構。(吳小萍)
新華網廣東頻道綜合新華網、人民網等,圖片來源于視覺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