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明溪:田園黨旗紅 振興畫卷新-新華網
龍湖之變,源自“田園黨建”的深耕細作。
EnglishEspañolFrançaisعربىРусский язык日本語한국어DeutschPortuguês中文/繁體 新華網,讓新聞離你更近!
推薦:泉州在線福建省衛健委福建省人防辦
新華社新華網新華網客戶端公司官網 證券代碼: 603888 新聞熱線: 0591-87381859
原創報道融視頻交互式報道新華訪談新華雲直播“飛閱”新福建海峽兩岸鄉村振興法治福建熱點專區推廣信息

明溪:田園黨旗紅 振興畫卷新

2025-07-30 23:36:14 來源: 三明日報
字體:

  稻浪翻滾,果蔬綴藤,荷風送爽……盛夏明溪,田間地頭處處鋪展着生機勃勃的僑鄉新畫卷。

  這幅動人圖景的背後,是明溪縣深耕“田園黨建”機制結出的碩果。近年來,明溪縣強化黨建引領,以基層組織在田園建強、黨員幹部在田園擔當、鄉村産業在田園落地、美麗鄉村在田園繪就等為切入點,全力推動組織立村、人才強村、産業興村、生態美村、文化活村,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新動能。2024年,明溪縣鄉村振興熱度綜合指數位居全省前十。

  堡壘扎田間 服務零距離

  7月23日,明溪縣胡坊鎮黨委副書記丁紹文草帽一扣,頂着烈日,與農技人員一道,沿着田間小道走向福建富硒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承包的稻田。

  “這片330畝的單季稻長勢不錯,剩下的雙季稻預計什麼時候開種?還有沒有難處?”丁紹文蹲在田埂,同富硒源生態農業負責人左珍衛交流。

  株株稻苗,綠意勃發。誰能想到,這片600多畝的田地,曾沉睡荒蕪多載。

  轉機來自胡坊鎮黨委的聚力攻堅。丁紹文等黨員帶領胡坊村幹部群眾整合零散偏遠荒地,積極對接客商左珍衛,並按照高標準農田指導建設。如今,“甦醒”的土地從幾十畝漸漸增長至600余畝。今年,鎮黨委又牽線搭橋,成功引入&&合作開發鱸魚養殖項目。

  丁紹文是明溪眾多“田園黨員”中的一員。他們穿梭在田間地頭,為農戶們“把脈”,及時開出“良方”。

  堡壘駐紮一線,初心映照田園。明溪縣不斷構建“鄉鎮黨委統籌、村黨支部落實、田間黨小組推進、黨員示範帶動”組織體系,科學設置田園黨小組,推動黨員到田園報到,讓貼心服務直達農戶心間。

  同時,將資源向田園匯聚。明溪縣把課堂搬到地頭,建設“田間學校”、鄉村人才工作站等&&15處,引導科技特派員、農科院專家、駐村幹部紛紛下沉,“田園黨課”傳理論,“田園實踐”授技能。今年以來,開展現場觀摩會等特色課堂30余期,培訓1100餘人次。

  人才活水潤沃野。夏坊鄉致富帶頭人陳忠平帶動50余戶農戶種絲瓜茄子;城關鄉海歸青年張雪鳳經營翠飛園生態農場;胡坊鎮黨員馮健平鑽研中藥材種植,成了遠近聞名的“土專家”……明溪縣大力回引人才、培育本土能手,儲備後備幹部、青年黨員、致富能人等387人,鄉村人才在廣袤田園綻放光彩。

  聯盟活産業 沃土結“金果”

  眼下正值果蔬豐收時節,走進蓋洋鎮畫橋村,綠葉層疊間,“台灣金童”小番茄鮮艷欲滴,“彩虹西瓜”圓潤飽滿,空氣裏瀰漫着清甜的果香。

  “看,這是今年新引進的彩虹西瓜,畝産3000多斤,品質非常好,銷路不愁,我們還搞親子採摘,畝産值大約有1.5萬元。”畫橋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俞興斌指着藤蔓,滿臉笑意,“不像以前,大多是散戶種瓜果,賣不掉爛地裏,心疼啊!”

  如何破解單打獨鬥的困局?俞興斌和鎮幹部們反復琢磨,找到破題鑰匙——以“田園黨建”為紐帶,將畫橋村作為核心村,聯合林地、桂林等7個村,組建“跨村聯建”聯盟,推行供苗、技術、標準、品牌、銷售“五統一”模式,推動特色種植走向規模化、品牌化。

  整合零散的火山岩地,連成3000畝特色農業經濟帶,産品直通泉州、廈門市場;致富能手陳方正攜手&&,投資400萬元打造閩&農旅融合示範産業園……黨建聚“鏈”,産業活力迸發。如今,蓋洋鎮已吸引10余家企業、30家合作社、50多個家庭農場、200多人投身火山岩特色種植,農産品實現穩産增收150余萬元。

  産業旺,鄉村興。明溪縣緊扣資源稟賦,成立14個聯村黨組織,覆蓋51個村,推廣“黨組織+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等模式,推動“一村一品”“一鎮一業”,讓組織鏈嵌入産業鏈,帶動農民增收。目前,全縣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40家,培育龍頭企業26家,實施火山岩果蔬、林藥種植等聯創聯帶聯增項目40余個,建成淮山等基地10.8萬畝,全縣93%的行政村村集體收入突破20萬元。

  鄉韻潤家園 和美入畫來

  三伏熱浪灼人,瀚仙鎮龍湖村卻別有一番清涼。荷花迎着烈日開得正盛,龍池邊,孩童們赤腳嬉戲、打着水仗。不遠處,黛瓦白墻、馬頭翹角,構成一幅絢麗的田園長卷。

  “前幾年哪有這熱鬧,現在城裏人傍晚都趕過來乘涼,我這農家樂生意翻了好幾番,每天有6桌到8桌,這個月接待了200多桌的客人。”看著眼前的景象,在龍湖村經營舒鑫源飯店的村民湯和明樂呵呵地説。

  龍湖之變,源自“田園黨建”的深耕細作。作為福建省閩&鄉建鄉創合作樣板村,瀚仙鎮創新推出“鄉愁家園、現代田園、理學公園”三園共建黨建模式,積極引入台灣建築師和文創團隊,統籌推進28個鄉建鄉創項目。

  “項目啟動前,黨員們挨家挨戶敲門,收到了200多條建議。”龍湖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揭金水回憶,“我們把這些‘金點子’揉進設計中,就是想讓村民們住得舒心、得到實惠。”

  在黨組織引領下,龍湖村巧妙融合鄉建鄉創、人居環境整治與文化旅游:老街風貌煥新,農房適老化改造提升生活質量;深挖“閩學鼻祖”楊時故里底蘊,打造“程門立雪”等文化景觀;龍池水上樂園、田園民宿等業態興起。2024年,龍湖村接待游客超5萬人次,帶動村集體收入增收3萬餘元。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既要塑形,更需鑄魂。明溪縣創新鄉風治理,羅翠村推行“文明積分制”,獲評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銀發志願隊活躍鄉間,“田園講堂”宣傳鄉土文化……一個個村莊悄然蝶變,僑鄉明溪的鄉村振興新篇,正於青山綠水間揮毫續寫。(記者 盧素平 通訊員 雷玉平 鄺玥)

[責任編輯:蔣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