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福建農信:金融進萬家 讓群眾“盼的事”變成“幹的事”-新華網
貼心的服務,是上杭農商銀行傳承紅色農信基因的細小舉措,也是新時代福建農信系統開展普惠金融實踐的縮影。
EnglishEspañolFrançaisعربىРусский язык日本語한국어DeutschPortuguês中文/繁體 新華網,讓新聞離你更近!
推薦:泉州在線福建省衛健委福建省人防辦
新華社新華網新華網客戶端公司官網 證券代碼: 603888 新聞熱線: 0591-87381859
原創報道融視頻交互式報道新華訪談新華雲直播“飛閱”新福建海峽兩岸鄉村振興法治福建熱點專區推廣信息

福建農信:金融進萬家 讓群眾“盼的事”變成“幹的事”

2025-07-28 13:21:34 來源: 新華網
字體:

  福建農信系統的志願者為群眾講解金融知識。新華網發(福建省農信聯社供圖)

  新華網福州7月28日電(蔣巧玲)這是肖世華的魚塘穩定養殖的第四年,這幾天,他的魚塘將撈起今年第一批鱸魚,直供商超;張旭濤的民宿剛開業不久,已經陸續安裝了空調,隨着盛夏的到來,這個名為“解壓谷”的農文旅項目將迎來更多客流……

  在福建三明、龍岩、寧德等地的許多鄉村,這樣的創業“掠影”和故事片段還有很多。20年來,依託覆蓋全省、扎根基層的服務網點,福建省農信聯社深度參與鄉村發展,將金融“活水”引入千家萬戶,把一件件群眾“盼的事”,變成了能想、敢幹的實事,為地方産業發展和鄉村振興注入了源源不斷的經濟動能。

  傳承紅色農信精神

  支農有活力更有“溫度”

  福建省龍岩市上杭縣的紅色農信誕生地紀念館內,一張微微泛黃的壹毫紙幣引人注目。它由彼時的永定第三區信用合作社發行,是全國最早的蘇維埃政府特許發行的信用社紙幣。

  這張紙幣的背後,就是那段紅色農信誕生的歷史。

  1929年10月,古田會議召開前夕,為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融通蘇區經濟、保障群眾生産生活,閩西蘇區建立起了全國最早一批紅色信用合作社。此後,紅色金融如星星之火,在中央蘇區、抗日根據地等推廣,形成了革命烽火時期的金融“源頭活水”。

  90多年來,金融事業經歷了波瀾壯闊的改革發展歷程,但紅色農信“以人民為中心”的初心理念依然在閩西熱土代代相傳。

  “工作人員經常走村入戶,也到田間地頭來,他們對我們農村的需求和産品都很了解。在這幾年的創業過程中,農商銀行陸續為我授信了近300萬元,幫我解決了很多困難。”福建鄉土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旭濤,是上杭縣古田鎮竹嶺村鄉村振興的“領頭雁”,2016年,他回鄉創業,並逐步經營起研學、民宿、餐飲等鄉村旅游項目。

  張旭濤所説的工作人員,就是金融助理。2019年,上杭農商銀行與縣委組織部聯合啟動“黨建+金融助理”駐百村工程,選派金融助理深入轄區各村鎮、社區,開展駐村金融幫扶行動。2023年,該行又啟動“共富金融指導員”工程,截至2025年6月,共向全縣21個鄉鎮、344個村(居)派駐了89名共富金融指導員。

  “鄉村産業的發展,需要及時高效的金融幫扶,這意味着,我們的工作和服務要始終與當地的實際相結合。”上杭農商銀行古田支行行長邱茂鋒説。

  貼心的服務,是上杭農商銀行傳承紅色農信基因的細小舉措,也是新時代福建農信系統開展普惠金融實踐的縮影。

  據統計,為了讓金融“活水”更好惠及千家萬戶,福建農信系統在全省廣泛設立普惠金融服務點,實現了基礎金融服務的“村村全覆蓋”。涉農、扶貧、林業貸款等多項鄉村振興指標持續領跑全省銀行系統。

 位於龍岩市上杭縣的紅色農信誕生地紀念館,記錄着一段紅色農信誕生的歷史。新華網 蔣巧玲 攝

  構建綠色信貸體系

  “綠色銀行”出新又出彩

  三明,別稱“綠都”,“兩山”理念在這裡有着深刻實踐,也孕育出了獨具特色的“綠色銀行”。

  2020年5月,為加快建設三明市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在三明市政府的支持和推動下,三明農商銀行開始了打造“綠色銀行”的一系列探索實踐:

  成立綠色金融服務中心,建成綠色金融服務專櫃和窗口,組建5支綠色金融專業團隊,為綠色金融發展提供支撐。

  構建綠色信用體系,製作電子“綠色信用證”,劃分不同綠色等級,配套差異化授信額度和優惠利率。

  創新推出“福林貸2.0”“低碳貸”“綠存單”等綠色金融産品,支持能效産業、生態建設、民生林業等開展綠色轉型……

  福建省綠得璽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肖世華,就是綠色金融實踐的受益者之一。

  2017年,肖世華引進美國紅心橙、紅美人橘橙等品種,並帶動村民種下3萬多棵果苗。同時,牽頭成立福建省綠得璽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向三明農商銀行申請“福林貸”160萬元,用於購買苗木、擴大柑橘生産種植。此後,他又開發拓展漁業養殖,向當地農商銀行申請了170萬元的綠色信貸,解決了初創期的資金困難。

  “綠色信貸為農業生産送來了‘及時雨’,國家貼息政策又進一步減輕了負擔,這些都對我們穩定生産有很大的幫助。”肖世華樂呵呵地説,這幾天,魚塘裏的第一批鱸魚就要上市了,目前項目資金流動和活魚銷路都很穩定。

  在三明市三元區小蕉工業園內,以竹代塑的綠色企業——三明市至簡竹藝有限公司正在發展壯大。企業的無塵包裝車間內,每天都能下線10萬支竹制牙刷,這些綠色産品遠銷日本、德國、意大利等國家。

  “沒有抵押沒有擔保,通過綠色信貸評估,我先後拿到了兩筆共計200萬元的信用貸。”公司總經理蔣起濤回憶説,今年1月,為了擴大生産規模、搬遷新廠房,企業依託三明農商銀行的綠色信用評價體系,在兩周內迅速獲得了信用貸款,解除了採購原材料的燃眉之急。

  金融“活水”潤澤實體經濟,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

  近年來,福建農信發揮立足“中國最綠省份”的生態優勢,持續打造綠色金融産品,並推進投融資綠色結構優化,保持綠色貸款規模和質量的領先。據統計,截至今年6月末,全省農信綠色信貸餘額達776.51億元,支持各類主體28.45萬戶,其中涉林貸款市場份額近30%,已連續十餘年保持全省銀行前列。

  福建農信系統工作人員到三明市至簡竹藝有限公司了解企業生産情況。新華網 蔣巧玲 攝 

  探索數字金融浪潮

  傳統産業用上“數字大腦”

  延續紅色農信基因,深耕綠色金融沃土,滋養八閩大地的金融“活水”,也在追趕當下的數字浪潮。

  在銀耳采收旺季,寧德市古田縣建宏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生産車間內,一朵朵新鮮潔白的銀耳層層綻放,工人挑揀、分裝,一派忙碌景象。

  寧德市古田縣是“中國食用菌之都”,食用菌産業是當地的支柱産業。其中,銀耳的名氣最大,産量佔全國的90%。近年來,古田縣通過銀耳産業轉型升級,推行“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已經形成專業化分工、標準化生産、産供銷一體的全産業鏈,有效促進銀耳産業的高質量發展。

  而這條産業鏈的後端,是一個正在持續完善的“古田縣食用菌數字大腦”。該&&可通過數字化技術實現銀耳種植相關數據的實時更新,為菇農提供精準的保險服務、信貸服務和市場對接服務等。

  “我們全程參與了古田縣食用菌數字大腦項目,是這個&&唯一合作的金融機構。依託線上交易數據的沉澱,我們將助力推動食用菌生産數據向信用資産轉化。”古田縣農信聯社副主任高劍鋒介紹説,目前,古田縣農信聯社基於該&&發放的“福菇數經貸”已有5988筆,總金額超4.94億元。

  除了在産業端的探索,農信系統的數字化也蹄疾步穩。

  “以前我們挖掘貸款需求,靠的是走街串戶,現在通過後&的數據分析就可以準確地找到增量。”古田縣農信聯社數媒中心主任楊克偉説,古田縣農信聯社已搭建實戰型數據應用團隊、智能營銷管理系統等,可實現建檔信息數字化和多個工作環節提質增效。

  據了解,依託數字福建建設的優勢資源,福建省農信聯社已升級福農綜合服務&&,整合農業農村、林業、民政等部門數據資源,並細化省、市、縣、鄉和村的網格化管理,實現了資金、資産、資源信息匯聚上&&。截至目前,累計推送超百萬條農村要素類信息上&&,依託&&數據為近8萬戶新農主體精準畫像,提供信貸支持超271億元。

  福建農信系統的金融助理實地調研走訪農戶。新華網發(福建省農信聯社供圖)

[責任編輯:陳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