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新三板引领指数将进一步丰富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本报记者 胡雨

  全国股转公司日前透露,将在现有研究测算的基础上,加快完善引领指数的编制方案,并于4月份发布新指数,主要包括消费类指数、研发类指数以及兼具流动性和投资性基础的指数。业内人士认为,新的引领指数编制方法与已发布指数或无太大区别,指数作用短期体现不明朗,投资者应更关注中长期效应。

  新指数发布在望

  全国股转公司相关负责人透露,下一步拟从以下维度继续丰富指数体系:一是拓展民营产业系列指数,适应消费升级趋势、延伸产业范围,纳入新三板市场关注度较高的消费产业,编制消费类指数;二是结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挂牌公司的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能力,编制研发类指数;三是强化流动性指标设置,凸显挂牌公司的市场认可度,探索编制兼具流动性和投资性基础的指数。

  “董秘一家人”创始人、南北天地董秘崔彦军认为,新的指数会与此前推出的指数一样,在同一个大的框架下采取相似的标准进行制定,并筛选相应的成分股。“应该不会重新设定新的标准。”

  从行业分类看,截至3月19日,567家挂牌公司属于日常消费品行业,这些公司涵盖衣、食、住、行等领域,消费类指数成分股公司或将从中形成。梳理发现,多家消费者熟知的“中华老字号”,如狗不理、津同仁堂、谢馥春等均在新三板挂牌。

  资料显示,狗不理主要从事研发和生产速冻米面制品、糕点、速冻面食礼包等中式特色美食,产品均使用母公司所拥有的“狗不理”品牌;津同仁堂以中成药的生产销售为主营业务,其34种药品被列入国家医保目录,13种药品被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谢馥春依托于“谢馥春”中华老字号商标及其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谢馥春“香、粉、油”制作技艺,主营古典及现代类化妆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其实际控制人为扬州市国资委。

  新三板云集了大量创新型公司,整体研发投入呈逐年上升态势。数据显示,2016年、2017年和2018年上半年,新三板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516.09亿元、571.67亿元、275.50亿元,同比增速28.42%、10.76%,28.67%。连续3年具有研发投入的新三板公司,盈利能力、资本结构、营运能力等方面均高于新三板公司平均水平,净资产收益率则平均高出1个百分点左右。

  崔彦军认为,研发类指数成分股可能是研发投入占比较高的挂牌公司,这类公司创新能力比较强。由于已发布的引领指数的成分股中不少公司也存在高投入研发的情况,预计研发类指数成分股可能包含此前属于不同引领指数的科技类公司。

  新三板市场整体流动性方面,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新三板整体市场换手率仅5.31%,远低于同时期A股市场的换手率。但从行业和公司层面看,不同行业、个股之间流动性存在较大差异,市场分化严重。

  引领效果渐显

  前述全国股转公司相关负责人透露,拟新增的指数与现有指数形成差异化互补,涵盖了一批研发能力过硬、反映居民消费热点、市场活跃度较高的公司,契合了国家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和市场的现实投资需求。“推出新指数是为进一步彰显新三板市场特色,满足市场的多元化投融资需求。”

  1月14日,首批新三板引领指数正式发布,分别为创新成指、三板龙头、三板制造、三板服务和三板医药,5只指数选取的样本股数量分别为434只、51只、100只、200只、50只。创新成指样本股流动性突出,融资能力强,业绩稳步增长;三板龙头样本股头部企业众多,行业优势突出;三板制造、三板服务、三板医药的样本股凸显新三板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医药制造业的创新特征。

  新三板首批引领指数上线已有2个多月,指数整体运行平稳,引领效应逐步显现。截至3月19日,创新成指、三板龙头、三板制造、三板服务和三板医药均较基期上涨,差异化、多维度地表征了市场各板块的走势与估值特征。入选指数的样本股活跃度显著提升,3月份以来,5只引领指数日均成交金额分别较1月、2月增长219.46%、53.92%,优质特色企业通过指数的引领,其市场关注和认可度均得到提升。

  “新三板引领指数的发布促进和引领了市场投资,新三板研究团队普遍将新三板引领指数及其样本纳入了重点跟踪观察范围。新的指数将进一步发挥指数引领效应,改善创新型民营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发展环境。”前述全国股转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联讯证券新三板研究负责人彭海认为,引领指数设计的目的主要是为引导市场投资,降低投资者信息搜集成本。“由于没有带来市场增量资金,指数的作用短期内体现不明朗,应更关注中长期效应,未来指数化产品能更深层次影响市场。”

  有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新三板市场流动性不足,从题材来看缺乏值得炒作的概念,单只股票的涨跌很难引发整个行业或者相关板块的联动反应。推出新的引领指数只是对市场进行再分类,短期来看对吸引投资者、增加市场流动性的帮助有限。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