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抓取標題
分享抓取摘要。
分享抓取圖片

重慶渝中:在城市蝶變中留住歷史文脈

" 這些老建築,對千年重慶城做了一個歷史回溯,留住了城市的歷史文脈。 "

閱讀全文
作者:劉剛 王龍博

站在重慶南山遠眺渝中半島。新華網發(耿駿宇 攝)

  新華網重慶9月7日電 (劉剛 王龍博)站在重慶南山向北望去,兩江夾送的渝中半島,一組組超高建築群襟山帶水,鱗次櫛比,勾勒出重慶現代化都市的時尚輪廓。

  在這些摩天大樓腳下的大街小巷穿尋,時不時會發現各個時代的建築和街區。這些老建築,對千年重慶城做了一個歷史回溯,留住了城市的歷史文脈。

  從西元前316年秦將張儀入蜀滅巴築江州城,到蜀漢時期兩江環繞城市格局初步形成,再到明代的“九開八閉”十七座城門,重慶古城在渝中半島上逐漸成型。

  抗戰軍興,重慶成為中國抗戰大後方中心,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治舞臺,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遠東指揮中心。沿海地區機構、工廠、學校紛紛內遷重慶,留下了紅岩村八路軍辦事處等抗戰遺跡。

  1949年以後,重慶又曾是西南局所在地,鄧小平、劉伯承、賀龍等老一輩革命家在此工作生活,與曾經的南方局、紅岩等共同組成山城的紅色記憶。

  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慶府,讓渝中半島成為重慶母城,也成為重慶歷史的縮影。

位于重慶市渝中區的東水門城門、城墻遺址。新華網發(王維剛 攝)

  渝中區專門對重慶歷史人文核心展示區價值體係進行了研究。建築學家陳同濱帶領的團隊梳理出渝中區的歷史脈絡、城市空間形態演變及各時期歷史文化資源的數量和分布情況,並運用世界遺産的價值標準體係,提煉、歸納出它的價值主題和特徵。

  陳同濱團隊認為,渝中區海量的歷史文化資源承載著六大價值主題,即重慶山地江城的母城、國家戰略大後方的軍政中心、長江上游水運樞紐和經濟中心所在地、中國西南腹地移民交匯門戶、巴渝文化傳承發展地、中國早期革命思想的傳播和發源地。

  半島上的渝中區,目前僅開放的博物館(陳列館)就有26家。其中,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紅岩革命歷史博物館屬一級博物館。

  面對大規模舊城改造中如何保護歷史文化資源這一歷史難題,重慶市渝中區近年來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理念,努力實現舊城蝶變與歷史傳承的和諧統一。

俯瞰重慶湖廣會館建築群落。新華網發(羅大萬 攝)

  一組組雕梁畫棟、翹角飛檐的建築群。這就是重慶最早命名的歷史文化街區湖廣會館。

  重慶是一個移民城市。從秦滅巴蜀,到抗戰內遷、“三線建設”,歷史上先後有六次對重慶具有重要影響的移民。其中以“湖廣填四川”最為有名。波瀾壯闊的移民遷徙,造就了後來遍布巴渝城鎮、鄉場的會館建築和會館文化,湖廣會館是其中的代表作。

  從1998年初開始對湖廣會館的保護進行研究、策劃算起,到2003年底重慶湖廣會館正式動工修復,再到2005年9月建成開放,這項文物保護行動時間跨度長達八年。

  如今熠熠生輝的湖廣會館建築群,為後人了解、研究重慶移民歷史和會館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載體。親歷者何智亞説,當初啟動湖廣會館的修復,經歷的曲折艱難無法言説,是一種情懷在支撐。重慶湖廣會館能夠得到修復再生,是重慶城的幸運。

  重慶湖廣會館修復工程,可以説是重慶投資最大、影響最廣、效果最好的文物建築修復工程。它的成功與經驗,在保護修復中把握的理念和原則,在工程中使用的特殊技術和方法,包括世界銀行和國外咨詢機構對湖廣會館長達四年多的技術協助,都為重慶乃至國內歷史建築保護修復提供了范例。

老鼓樓衙署遺址曾入選201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新華網發(王維剛 攝)

  湖廣會館,是渝中區保護歷史文化資源的縮影。

  從“十三五”開始,文物保護工作被納入渝中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先後編制了《渝中區抗戰遺址保護與利用總體規劃》《重慶市主城區傳統風貌保護和利用規劃》《重慶歷史人文核心展示區保護傳承專項規劃》等。

  在規劃的引導下,一批保護等級高、社會關注度高、安全隱患大的文物建築得以及時保護修繕。近年來,渝中區先後完成了重慶市人民大禮堂、東華觀藏經樓、郭沫若舊居、中蘇文協舊址、中法學校、沈鈞儒舊居、孫科舊居等50處文物修繕工程。

  有了規劃,還需要政策措施配套,“有了政策保障,文物保護人員、經費才能跟得上。”渝中區副區長蔚傳忠表示,他們的財政預算內文物保護經費支出逐年增長。與此同時,渝中區進一步強化文物保護隊伍建設,並建立健全區、街道、社區三級保護網絡,確保了文物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位于巴縣衙門地塊內的老鼓樓衙署遺址,是在危舊房改造過程中發現的重大文物遺址,遺址一經發現,渝中區立即叫停了開發項目。組織文物保護部門進行發掘,共出土器物標本9000余件。該遺址入選201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重慶十八梯傳統風貌改造項目已建成區域。新華社記者 黃偉 攝

  對于老重慶而言,十八梯是一處承載著城市溫度的場所。

  一條老街,幾方石梯,或者三兩鄰居,已然成為老重慶們揮之不去的市井回憶。

  如何讓像十八梯一樣的文物點“活起來”,重新成為城市的組成部分?渝中區給出的方案是打造風貌街區。

  打造風貌街區,簡單而言就是採取“以點帶面”的思路,讓周邊建築與文物風格協同,讓點上的文物融入更新後的城市肌理之中。

  白象街項目是另一個范例,風貌區內有9處文物建築,渝中區在文物保護的基礎上規劃了5.3萬平方米的風貌區,設計和建設均堅持開埠時期建築風格。

  結合轄區內文物與歷史遺跡資源,渝中區目前已劃定歷史文化街區3處,傳統風貌區9處。

  市中心的魯祖廟老街區是重慶舊城文化的代表,也是當地民間文化發源地之一。在推進魯祖廟片區改造中,渝中區堅決擯棄“大拆大建”模式,堅持整體風貌、主體建築、空間肌理、街巷尺度“不改變”的基本原則。

  目前,魯祖廟傳統風貌區正通過大量保留原建築、大量保留原住民,採用“修補式、縫合式、針灸式”的手法,優化節點景觀,增加文化旅遊體驗,成為傳統風貌區中的樣本片區。

  “在文物保護和風貌街區打造中,我們格外注重歷史真實性、生活延續性、自然和諧性等原則,進而促進歷史與現代融合共生。”渝中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山城巷、打銅街、馬鞍山、李子壩風貌區打造已初見成效。

白象街歷史文化風貌區內的藥材公會舊址。新華網發(方楊 攝)

  今年6月,注冊資本金達108億元的中國銀行金融租賃業務全球總部落戶渝中區。

  中銀金租項目落戶背後,與解放碑片區一棟舊址密切相關。解放碑小什字附近,集聚著重慶抗戰金融機構舊址群,其中一棟便是中國銀行舊址。

  早在2018年,渝中區相關領導就積極與中國銀行聯繫,希望聯合回收利用這個舊址。經過此後多輪商談,雙方最終確定在舊址上共建抗戰金融博物館。

  中國銀行相關負責人事後表示,渝中區這種尊重歷史的態度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是促成中國銀行金融租賃業務全球總部落戶渝中的原因之一。

  “在助力渝中區建設中西部國際交往中心窗口區方面,歷史文化資源同樣發揮了重要作用。”蔚傳忠介紹,近年來,渝中區對轄區內一批抗戰時期的使領館舊址進行了保護和修復。這些成果為重慶內陸開放建設高地建設增添了歷史注腳。成為中西部國際交往的中心窗口區。

  7月,位于渝中區的解放碑步行街被評為全國首批示范步行街。

  解放碑片區歷史文脈厚重,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4個,是重慶文物最為集中的區域之一。自2018年改造提升工作啟動以來,渝中區通過對中英聯絡處等舊址保護修繕再利用,並適時引入輕型業態,不僅增添了解放碑的文化味兒,也讓老建築在步行街打造中重煥生機。

  以文化為魂,旅遊為體,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為了渝中區發展的資源。

  渝中區依托傳統風貌區、山城老街區,聯動打造紅岩村、WFC觀景平臺以及長江索道等一批重點景區,結合山城步道建設、文物建築、歷史建築,形成古城墻遊、抗戰文化遊、紅色文化遊、歷史街巷遊等一批精品旅遊線路。相繼修復建設的極具山城特色的洪崖洞、纜車、過江索道都成了網紅打卡的熱點。

  青山不老,綠水長流。“尊重歷史、突出自然,是渝中區城市建設和文物保護的最根本遵循。”蔚傳忠表示,這是母城的優勢,也是歷史使命。

功能表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