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抓取標題
分享抓取摘要。
分享抓取圖片

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改革的“重慶解法”

" 市場化,讓交易平臺走向公平、高效、開放。 "

閱讀全文
作者:邵以南

重慶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市場主體在開標等候區。新華網發(資料圖)

    新華網重慶3月6日電(邵以南)1月23日晚20:30,隨著評標資料封標在重慶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6樓封標室完成,歷時3天全流程隔夜評標、投資估算金額15.98億元的市級重點項目“重慶市軌道交通九號線一期工程車輛設備整合工程採購項目”,在該中心標準化智能化服務場地順利完成開評標。

    這是重慶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新服務場地的“首秀”。月內,政府採購、機電設備招投標、土地及礦業權出讓、國有産權交易等業務板塊集中入場,分散交易服務在當地徹底成為歷史。

    “一個場地具備所有發包方式的招標政採項目進場交易保障能力,對市場主體當然是利好。”

    一些資深的招標代理機構負責人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集約效應”引人注目,而背後體制機制發揮的作用持續凸顯也許更值得關注,“重慶的進程無疑是比較超前的。”

    復盤重慶此項改革,在全國率先走出了政府強監管、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管理的路子。

    2016年3月,按照國務院相關文件精神,重慶市政府跟進出臺《重慶市整合建立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實施方案》,剝離了市土地和礦業權交易中心、市工程建設招標投標交易中心的交易服務職能,並整合市國有資産産權交易中心、市政府採購交易中心、市機電設備招投標交易中心業務。

    兩個月後,重慶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正式組建成立,作為市級統一規范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由重慶聯交所集團承擔相應職責職能,實行一個機構兩塊牌子,原有5個交易中心均更名為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的分中心。

    “把分散設立的機構整合起來,全國這種做法最早其實可以追溯到十幾年前。公共資源交易與國計民生密切相關,涉及面廣、社會關注度高、廉政風險多。順應發展趨勢,重慶顯然有這個改革需求。”

    當地學者表示,區別于其他地方實行機構與場地整合後,並未改變事業單位性質,公共資源配置上仍主要依賴行政方式,重慶選擇把交易平臺運營權交給了有資質的市屬國有企業。這樣的制度設計,意在讓“管辦分離”更徹底、政府監管更公正有力,同時防止交易平臺純粹逐利導致損失公信力。由此,平臺與監管部門不再存在任何行政隸屬和資本紐帶關係,也不行使任何行政管理職能,是真正獨立的第三方機構,厘清了政府和市場的權責邊界,“這恰恰是使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重要基礎條件。”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是重慶本輪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整合改革的重要內容。新華網發(資料圖)

    不到3年時間,不花一分錢財政資金,就搭建起全國一流的公共資源交易場地、交易係統和服務標準體係,每年為政府和社會增收節支上百億元;2018年完成各類公共資源交易20149宗,實現交易額2702億元——在重慶,企業把市場辦成了改革的“主戰場”。

    “平臺運營的核心,在于打造陽光、規范、公正、高效的交易環境。整合前,5個市級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分別隸屬于不同部門、分布在5個區域,服務流程、服務規范也有很大不同,監督乏力、市場隔離,不利于市場主體辦事和集中監管。”

    重慶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重慶聯交所集團負責人日前表示,他們自籌資金5億元,建成3萬平方米集中統一的智能化標準化交易服務場地,平臺所有服務事項在這裏實現“一門受理”“一窗通辦”。新場地設有2000平方米服務大廳,及28個服務窗口、28間開標室、11間競爭性談判室、58間評標室、2間監督部門隔夜用房、5個答疑澄清室、100余個獨立音視屏監控工位,可同時容納70余個項目進場評標,全天能完成100個以上項目進場交易、接待市場主體上千人次。

    “新場地建築面積比之前5處分散場地減少四分之一,但開評標室、拍賣廳等功能用房在不同業務板塊打通使用,使用效率較之前提高1倍,平臺服務承載能力也大幅提升。”

    重慶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整合原有的管理制度、交易服務流程、交易文書、辦事指南、服務目錄清單進行分類清理,新制定平臺服務規范、首問負責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時辦結制等綜合性服務標準,形成了235項服務規范體係,全部在平臺官網公示。

    下大力氣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亦在重慶公共資源市場持續推進。

    “中心嚴格落實明碼標價,在官網和場地公開收費清單、標準和依據。”據介紹,2017年至2018年,平臺傭金整體降幅達70%以上,每年減少收費約3億元。

    大數據智能化,則是撬動流程再造的關鍵因素。

    同樣是自掏腰包,重慶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建成了全流程電子招投標監督、服務、交易係統,實現交易場地智能管控、關鍵資訊智能加密、圍標串標線索智能分析,有效避免交易環節人為因素幹擾,為政府有效監管提供了精準還原的可靠依據。服務方面,免費向市場主體提供電子投標文件制作等全套服務,杜絕係統開發單位收取任何形式的軟件使用費。

    利用這套係統,交易也從線下走向線上。目前,國有資産、礦業權、碳排放權、排污權已全面實現網上交易。其中,全流程電子化招投標,開標時間平均縮短約80%,為市場主體節約70%的交通費、60%的管理成本。據估算,在30個區縣分支機構全面推開後,每年可為市場主體節省文件印制、差旅費、人工成本等剛性支出3億元以上。

    近兩年,關于市級平臺的交易投訴不到10件,且多為與中心無關的誤投訴,未發現一例違規違紀行為,根本扭轉了平臺整合前舉報投訴集中高發的局面。

市場化的公共資源交易體制機制,將在服務重慶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發揮更大作用。新華網發(資料圖)

    “這一係列動作,讓重慶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整合,基本完成了原有機構從‘物理相加’到‘化學相融’的蛻變。”

    當地學者認為,得益于體制機制,重慶公共資源市場的價格發現能力、開放程度和資源配置效益,可能也已來到歷史最高點。

    近幾年,重慶國企國資改革明顯提速,國有産權交易迎來一波密集放量。

    2018年8月,重慶科力物業管理有限公司100%股權轉讓項目,通過重慶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互聯網競價係統138輪次激烈競價後,最終以483萬成交,溢價368萬元,競價增值率達320%,成功幫助轉讓方從不具備競爭優勢的領域高溢價回收退出,實現了國有資産保值增值。

    數據顯示,推行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整合改革後,重慶國有資産項目競價增值平均達21.3%,國有資産招租項目平均溢價率達45.7%。

    “秘訣在于運用市場化思維充分挖掘資産價值,用市場化、信息化手段廣泛發動市場。”重慶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負責人説。

    在國有産權交易、土地礦業權出讓業務中,中心積極介入交易鏈條前端,為轉讓方提供完善法律手續、資産包策劃、制定轉讓方案、市場顧問等投行化服務。另一方面,中心建立了市場主體資訊庫、投資人數據庫,通過大數據分析,除通過法定渠道公開項目資訊,還借助微信、微博、APP、召開項目推介會等形式實施精準推介。目前,重慶市公共資源交易網訪問量累計突破2000萬人次,每周訪問量近55萬人次,較整合之初提升了近6倍。

    有業內人士感嘆:重慶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很大程度已成為當地一個極具活力的招商引資陣地,要素市場的開放度和影響力隨之節節攀升。

    據了解,整合以來,重慶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不僅順利承接了世界銀行貸款項目電子招投標試點任務,在全國率先實現世行項目電子化交易,還攜手成都鐵路工程建設監管局,將成都鐵路局集團管內所有鐵路建設工程招投標交易落戶重慶。同時,作為西部地區唯一參與全國碳市場聯合建設的機構,開發運營中西部唯一一家加工貿易廢料交易平臺,推動環境成本合理負擔機制和污染減排激勵約束機制落地,增加生態補償收入;與30多央企集團公司開展資産交易合作;吸引到湖北恩施清江流域整治、南京中油凱威石化有限公司60%股權、長江上游航道資産等一大批異地交易項目入場……

    “改變公共資源配置和政府監管原有邏輯的‘密碼’,就是市場化。”去年11月5日,按照《重慶市機構改革方案》,重慶市公共資源交易監督管理局挂牌成立,作為重慶市發改委的部門管理機構。該局相關人士表示,重慶探索建立的公共資源交易體制機制,未來將在服務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發揮更大作用。(完)

  • 區別于其他地方實行機構與場地整合後,公共資源配置上仍主要依賴行政方式,重慶選擇把交易平臺運營權交給了有資質的市屬國有企業。
  • 在重慶,企業把公共資源交易市場辦成了改革的“主戰場”。
  • 得益于體制機制,重慶公共資源市場的價格發現能力、開放程度和資源配置效益,可能已來到歷史最高點。
功能表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