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抓取標題
分享抓取摘要。
分享抓取圖片

【沸點】重慶經濟邁入“2萬億時代”

" 從數據看,原本快速下行的重慶經濟正逐步趨穩。 "

閱讀全文
作者:王龍博

    新華網重慶123日電(王龍博)“對處在産業結構調整期的重慶而言,經濟增長能達到6%,實屬不易。”重慶市統計局副局長秦瑤説。

    在22日的重慶市經濟運作情況新聞發布會上,重慶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重慶調查總隊聯合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重慶市實現地區生産總值20363.19億元,跨過2萬億元臺階。

    按可比價格計算,重慶經濟在2018年的增速為6.0%。而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的全國經濟增速為6.6%。也就是説,地處西部的重慶,經濟增速比全國平均水準還少0.6個百分點。

    “雖然增速低于全國平均水準,但評價重慶這份‘成績單’應該綜合來看。”重慶工商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李敬注意到,在增速下滑的大背景下,重慶經濟仍不乏一些亮點。

    “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仍同比增9.2%,不僅高出GDP增速3個百分點,也高于全國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李敬説,老百姓的獲得感在提升,這就是體現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指標。

    “2萬億時代”的重慶經濟將呈現哪些新走向?重慶市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易小光説,增速放緩是重慶經濟轉型的必經階段,但從2018全年的數據來看,原本快速下行的重慶經濟正逐步趨穩。

    “未來重慶經濟最鮮明的走向無疑是高品質。”易小光説,具體表現為速度上繼續中高速,但産業結構加大調整,新舊動能轉換加速,民營經濟更加活躍。 

    

   

    2018年重慶經濟總量突破2萬億元。新華網發

    制造業曾是重慶經濟最鮮明的“底色”。

    作為西部的工業重鎮,重慶經濟的新舊動能轉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工業結構調整。

    “從2018年的數據看,重慶第二産業的增加值雖然下降較多,但新興制造業的拉動態勢已非常明顯。”李敬説,比如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對工業增加值的增長貢獻超過了400%,戰略性新興制造業貢獻率接近500%,這説明新舊産能正在進行轉換。

    值得注意的是,在傳統工業産品遭遇陣痛的同時,一批“重慶造”的新産品卻正在加速成軍。比如新能源汽車産量增長33.0%,智能手機産量增長59.4%,工業機器人産量增長68.8%等。

    李敬認為,外界也應看到重慶工業的承載力依然雄厚。在“6+1”支柱産業中,雖然汽車下滑幅度較大,但電子制造、材料、化醫等行業在2018年都實現了增長。

    “重慶工業的高品質態勢反應在投資上。”秦瑤説,比如全年工業投資增速最終回升到7.3%,而工業技術改造和設備購置投資分別增長了20.7%14.6%,在整個工業投資中佔到了40%30%,分別比上年提高了6.55.8個百分點。

    數據顯示,2018年的重慶工業投資大多流向高技術産業。如當地加速布局的醫療制造和醫療儀器産業,投資均實現了超過20%的增速,分別增長了21.7%27.6%

    秦瑤表示,對重慶工業而言,這些都是支撐下一步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動能。

    重慶經濟得以在2018年邁入“2萬億時代”,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産業功不可沒。

    數據顯示,2018年重慶市第三産業實現增加值10656.13億元,在重慶GDP中的比重上升至的52.3%,對GDP增長貢獻率達到72.7%

    “這背後首先是消費升級的結果。”重慶市政府副秘書長羅藺表示,隨著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轉型步伐加快,也讓金融服務、現代物流、研發設計等戰略性新型服務業在重慶持續壯大。

    “近年來重慶推動大數據智能化創新,也讓一大批數字經濟服務企業加速向重慶集聚。”羅藺説。

    此外,在投資、外貿等主要數據上,重慶市均實現穩定增長。數據顯示,2018年重慶實現進出口總值5220億元,同比增長15.9%,其中出口增長了17.7%,進口增長12.5%。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7%

   

        重慶經濟正處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時期 新華網 李相博 攝

    邁入“2萬億時代”以後,重慶經濟新的著力點在哪?

    “高品質無疑是根本方向。”易小光認為,重慶應該通過更加積極的改革創新,提升開放水準,最大程度改善營商環境,吸引全球資本、先進技術等要素進一步向重慶聚集。

    易小光表示,重慶當前應該繼續狠抓投資,尤其是有效投資。一方面重慶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的中期階段,很多以交通為主的基礎設施還有很多短板。另一方面就是要大力招商引資,圍繞大數據、智能化,以促進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為目標,通過引進新生力量促使“老樹發新枝”。

    “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背景下,重慶的進出口保持了比較高的增長水準,這説明重慶內陸開放的優勢正在得到更好的體現。”李敬建議,在繼續壯大加工貿易擴大出口的同時,重慶下一步也應更加重視進口。

    李敬表示,對當下正處于結構調整期的重慶經濟而言,擴大進口一方面有利于借助全球資源助力重慶産業升級,另一方面有利于促進重慶消費升級。“核心是通過全球配置資源,補齊重慶的資源要素短板。”

    2018年,中歐班列(重慶)實現了從長江果園港始發,中歐班列與長江黃金水道的“最後一公里”正式打通,“陸海新通道”三種物流形態均已實現常態化運作,目的地已覆蓋全球71個國家和地區的155個港口;中歐班列(重慶)也已成功開通越南國際班列和直達俄羅斯的“渝滿俄”班列。

    李敬表示,這些國際物流通道是重慶提升開放水準的重要優勢。重慶已構建起覆蓋“一帶一路”沿線的物流通道,下一步應將這一領域作為加強經濟合作的重要對象。

    “‘陣痛期’是經濟從高速發展到高品質發展的必經階段。”易小光表示,但通過內外兼修,重慶經濟下一步應該會保持穩定的高品質的發展。(完)

功能表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